【复活论语】孔子说儒学总纲为“道”“德”“仁”“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活论语】孔子说儒学总纲为“道”“德”“仁”“艺”
《复活论语》推广:
山东复活论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
《述而篇》第6章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对于读书人来说,道必须一生放在心中,德必须贯穿于所有的行为处事,仁必须一生依偎其怀抱而不能离开,艺要依从于仁才能表现到极致。


注释:
(1)志,《说文》:“志,意也。

”志为心之所之也,意为心愿所往。

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

本章指立志,即把其放在心中。

(2)道,《说文》:“道,所行道也。

”即供行走的道路。

本章之道,即是道之体,也是道之用,因人根机而定。

(3)据,《说文》:“据,杖持也。

” 本义是手靠着、椅靠着。

本章指依靠,凭借。

(4)德,《说文》:“德,升也。

”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本章指德行,品行。

(5)依,《说文》:“依,倚也。

”即倚偎。

本章指依偎。

(6)仁,《说文》:“仁,亲也。

从人从二。

”即亲爱。

字形采用“人、二”会义。

清段玉裁注:“亲者,密至也。

”本章指仁心和仁行。

(7)游,《尔雅·释言》云:“泳,游也。

”《尔雅·释水》:“潜行为泳。

”所以“游”是潜行、游水底的意思。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即旌旗末端的旖旎流苏。

本章的“游”可理解为“游习”,即由熏染养成的习性。

(8)艺,《说文》:“艺,种也。

”本义是技艺。

本章是指技能、才能。

解读:
本章被前人称为儒学的总纲,把中国文化的体和用都包含在其中了。

对本章的注解,前人详之又详,后人学者读起来却如坠云雾中;今人之注解简之又简,读之很难领会其中的道理。

究其原因,既然是儒学的总纲,必然适合于上中下三等资质的人。

因为三等资质的人层次不同,对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同,其智慧也不同,其中的内涵怎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呢?所以,夫子是在本章虽用几句话讲透了,我们要解释清楚并与他人讲清楚,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便是本章不易理解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本章是泛指,并没有特指于何人?从“志于道”来看,《里仁篇》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者,未足与议也。

”有注解者认为,本章的前面应该加一个“士”字。

《论语》中的“士”,指的就是读书人,学道之人。

通篇读《述而篇》,本章及后面的两章,都是夫子在上一章表达了自己老了以后,特意讲给读书人的。

如果不通篇细心去领会,很难看到章与章之间衔接的奥妙。

志于道。

作为读书人,一生不懈追求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道”。

我们在前面尤其在《学而篇》提到过,读书人学儒学的过程,就是学道、明道、行道、悟道的整个过程。

道,到底是什么?从体上来说,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非是上等智慧之人不能够领悟。

《易·系辞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从道之用来说,道时时刻刻、处处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可以说“道”无处不在。

《易·系辞传》有“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总之,对学道者来说,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认识到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学佛修行之人,追求开悟得道。

实际上,不是上等根机的人这一生不可能开悟的,因为开悟之人都是进入了脱离生死境界的人,来世间完成一次生死修行的历程而已。

这是没有开悟之人无法理解的。

对于这个一生追求的“道”,也会伴随着境界的提高发生认识的变化,但是最终需要悟的那个大道只有一个。

而作为平常人,我们所追求的“道”,就是这个“道”的用,就是圣贤之道。

志,为心之所之也。

即对于学道之人,这颗心一生都要对这个“道”充满向往,都不能离开对“道”的追求。

“志于道”,是读书人最初的追求,也是一生乃至最高的追求。

据于德。

德是什么?《乐记》云:“德者,得也。

”是因为有所行才有所得,并非仅仅是因为有所知才有所得。

这里对“德”之注解,强调所行,即人的所作所为。

《说文》:“德,升也。

”是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这里强调一个善行,即好的行动和做法。

所以说,我们对“德”之认识要从一个人的行为来观察。

和“道”相比,道是体,德为用。

道是抽象的,德是形象的。

道是看不见的,德是可以看得很清
楚的。

在《论语》中,有“为政以德”,“中庸之为德”,“德之不修”。

《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德就是为人处世的行为。

据,《说文》:“据,杖持也。

” 本义是手靠着、椅靠着。

“据于德”,是说德好比手杖,行道之人必须一生握在手中而不能让它失去。

就是“依靠、凭借”的意思。

如果失去了这个德,还能靠什么立于社会。

因此说,“道”作为一生的追求藏于心中,“德”作为一生的行为贯穿于整个人生之中。

依于仁。

仁,是什么?《里仁篇》通篇都贯穿着讲“仁”。

“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处处可见。

仁,《说文》:“仁,亲也。

”仁是我们凭什么生于世间的根本,一生乃至一息都不可以离开,如果离开了仁,我们整个身心就会倒下再也站立不起来。

如果能把“仁”学到上面所说的这个水平,我们学仁就近乎成功了。

但是,从学仁的功夫次第上来说,没有名师的传授,很难学成。

这好比参禅之人,能否学成功,一是取决于参禅者的根机,二是有名师的指点,功夫要有次第,最后突然开悟。

学仁也是如此。

颜回可以“三月不违仁”。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中庸》:“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此为知行三要。

治国平天下,即是行道,须凭智仁勇。

无智仁勇,不能治国平天下。

依,《说文》:“依,倚也。

”也就是倚偎的意思。

由此可见,为仁者和“仁”的关系是,仁为主,人是无法左右和改变“仁”的。

为仁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看自己符合不符合“仁”的要求。

这个“依”充分而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意思,依偎在仁的怀抱里,那我们还有什么会违离仁呢?
游于艺。

艺是什么?《说文》:“艺,种也。

”《说文》:“种,先种后孰也”即先种后熟。

由此可见,“艺”的注解用了一个比喻,就是好比谷物的种植、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艺”若表现出来,必须经历了一个修炼的历程才能称为“艺”。

本章的“艺”是指人的技能和才能,也就是多才多艺。

《雍也篇》:“求也艺。

”就是指的冉求
有才能,多才多艺。

一个人的才艺是做什么用的?是用来服务社会的。

一个人的才能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到的,因为不表现出来就无所谓“艺”了。

每个人“艺”的水平也不一样,所以古人有“六艺”之说,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学科目。

古圣先贤必定是多才多艺之人,释迦牟尼和孔子都是如此。

因此有“一事不知,儒者所耻”之说。

游,《尔雅·释言》云:“泳,游也。

”《尔雅·释水》:“潜行为泳。

”所以“游”是潜行、游水底的意思。

游,《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即旌旗末端的旖旎流苏。

如果综合《尔雅》和《说文》对“艺”的注解,《尔雅》解释了“艺”的根本,《说文》解释了“艺”的表现。

如果非要找一个词语来注释本章的“游”,可以用“游习”,但这个词也不能完全表达“游于艺”之“游”。

游习,是由熏染养成的习性,表达“游”的含义也略有不足。

这也就是古汉语的妙处,很多字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是表达不出来的。

就像佛经里的很多词语,干脆不翻译,比如“佛”,需要一大堆的道理才能够讲得清楚。

对于本章的“游”字,我们是否可以从“旌旗末端的旖旎流苏”看到一个人多才多艺表现的极致与完美呢?但是,多才多艺就是好事吗?未必呀!看看从古至今的这多么有才能的人,有的做尽了坏事,也有的专做好事。

所以,“艺”的作用若背离了“仁”,就会有害于他人,有害于社会。

艺是行仁的工具。

艺的表现必须依从于仁,这就是仁和艺的关系。

如何学艺?《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能完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就是真正的“博”,而“礼”为六艺之首,那么艺术的表现是在礼的作用下而成就的。

解读者
王宏杰(玄光居士)
河北沧州人。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诗人,儒学和大乘佛法的践行者,西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

于天山脚下,三十年来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对儒学、佛学、道学、易学、文学、诗词皆有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