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叙事作文:唐宋八大家读后感_9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_900字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对苏
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
的一片苦心期待。
“轼”乃古代马车的一根横梁,没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当马车比较摇
晃时,车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这个“轼”以维
持身体平衡。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母亲程氏,虽一届妇道人家,言传身教,对儿子却也
是影响深远。
有一次母亲给儿子讲《后汉书。
范滂传》。
范滂是后汉一个清官,铁面无私,因
而得罪权贵,被判死刑,在赴刑场时,他对母
亲说对不起母亲,母亲却反而安慰儿子,你是
为国家而死,我为你而骄傲。
苏轼问母亲,我
长大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你同意吗?他母
亲程氏回答得聪明,也有深意。
既然你能做范滂,为什么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给苏轼一个
很好的人生观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母亲很懂得做思想政
治工作,是当政委的料。
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
在礼部考试中,大放异彩。
这当中有段故事。
话说当时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发现里面有篇*写得极为精彩,有心评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写得这么好,应该是我的学生曾巩,故将其评为第二,以示公平。
其实这篇*是苏轼所写的。
他写了篇第一名的*,所以他得了第二名,这也成了一段佳话。
有段更精彩的,当时的*题目是论述古代皇帝的奖惩都是宽大为怀的。
而苏轼在其*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说尧帝手有个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个人死刑,都被尧帝制止了。
想那欧阳修也是博学之人啊,却竟然不知道此典故,于是回家把一屋子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找不着这个典故,于是他问苏轼典故出处,苏轼说,《三国志。
孔融传》里有。
于是欧阳修又去翻《三国志。
孔融传》,一夜没睡,还是找不着,再去询问苏轼,苏轼说,你还真的去找啊。
其实这个典故是我瞎编的。
我想尧帝这么宽大为怀,他一定会这样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