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文档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构造与特点1、农业的发源:“神农”的传说
2
①耕种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种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
一、农业经济浇灌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期间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①商周期间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三种形式;
4
③封建社会土地吞并现象、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古①纺织业:种类、发展概略
代二、手工业经济 2 、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种类、发展概略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略
国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济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略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3、商业都会的兴起
本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构①含义
与②产生标记
特1、重农抑商政策③产生原由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论
①秦代:一致胸怀衡和一致钱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A含义
C ③ “海禁”政策 B产生原由
影响
3
①产生概略
、资本主义萌芽②特点:雇用关系
③发展情况及原由
适用文档
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构造:自然经济占有主导地位
①解体标记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②详细表现
中国经济构造改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解体原由
2、鸦片战争后经④过程特点
济构造的改动⑤解体影响
(2)近代工业产生:外资工业、民族工业
①时间: 19 世纪六七年月
( 1)洋务公司②概略:军事和民用工业
③影响: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1、流行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渐渐解体
①原由 B 外商公司、近代洋务民用公司的促使
( 2)民族资本C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近主义公司②概略:时间、地址、门路、典型公司
代③影响:
中①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损坏
国( 1)原由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资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进
本2、初步发展( 2)概略: 19 世纪末至一战前;公司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主①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味
义( 3)影响②有益于民主思想的流传
的③为财产阶级改进和革命确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曲①辛亥革命推进
折二、民族工业②人民民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倡导国货
发波折发展( 1)原由③“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进
展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临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概略: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速
3、短暂春季①畸形发展:主要散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极为单薄,没有形成独立完好的工业系统
( 3)特点②经济构造中,外国资本仍旧超出民族资本,控制中
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③“春季”短暂,稍纵即逝
( 1)时间:公民政府统治先期
4、短暂发展①人民民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倡导国货;
( 2)原由②公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使;
③公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时间:公民政府统治后期
5、堕入窘境①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的抢掠,遭到深重打击;
( 2)原由②公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
③美国的侵略,官僚资本压迫,深重的捐税等
1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有益和不利要素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 2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迪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
1、基础:建国头三年公民经济的恢复:主要举措有:土地改革、充公官僚资本。

2、过渡期间总路线的拟订:内容:“一化三改”;评论: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一、社会主义 3 、一五计划拟订:任务:“一个要点,二个基础”;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制度成立①特点:
( 1)工业化建设②成就及顺利进行的原由:
4、一五计划的实行③达成的意义:
(1953—1957)①改造形式:生产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等
( 2)三大改造②实质: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③评论:公有制确定,社会主义制度成立。

中A优秀初步:《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国①波折过程 B探究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1、十年建设C调整恢复:乡村纠左、“八字目标”
会二、社会主义建②评论:虽有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

主设波折发展①“文革”对经济建设的损坏和影响
义2、十年杂乱②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调整
建③“文革”的教训

道①工作要点的转移(政治路线拨乱反正):路(1)内容②改革开放的决议:改革的含义、原则。

的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③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探(十一届三中全会)(2)意义:开拓了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记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间的到来。

①原由
( 1)打破口:乡村②步骤
③意义
①起步的标记
2、经济系统改革(2)城市经济系统改革的起步②中心环节、举措、原则
三、改革开放③意义
伟大历程①南方讲话:内容、意义
( 3)经济系统改改革的发展期间②中共十四大:内容、意义
(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③十四届三中:内容、意义
④中共十五大:内容、意义
①点: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对外开放的新场面②线:开放沿海 14 个城市;
③面:沿海开放区到内陆的开放
①已初步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其标记
4、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②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现居世界第三位
③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社会生活变迁概略
1、社会生活领域
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与传统衣饰并
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款式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

④社会风俗:“断发易服”“取消缠足”成为新风俗;婚丧仪式改为简洁文明。

2、交通与通信
①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道、航空
②通信工具:邮政、电报、电话、互联网
3、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
二、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要素:
(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持续。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现
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广泛发生。

(2)政治形势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系统改革令人们获取了更多的自由和平
中等的政治地位。

国(3) 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推进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来源因,直接推进了物质生活的近变化。

现(4) 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代等。

社(5) 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单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令人们的生活用会品更为丰富,并且直接令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活三、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的(1) 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伍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变(2) 从发展水平看:遇到固执权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斥,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
迁发展远远落伍于世界水平。

(3)从地区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此刻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
迟缓,地区差异较大。

(4)从作用上看: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度。

四、四大媒介对我们生活到影响:
①从媒介的实质功能看:能够使公众最大限度地获守信息。

②从其娱乐功能看:能够给公众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

③能够扩展人们的视线。

④能够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点等。

五、近代以来生活和风俗演变的特点:
(1)从地区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再实行至内陆和市镇。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
西合璧、浸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快速,且完全,但反缠足运动进展迟缓,沿海和内陆
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风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行相关;上层人士的倡
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适用文档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萌发( 特点)
A经济本源
B社会本源
①背景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D思想、宗教本源
开始形成E客观条件
(1)新航路的开拓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拓的新航路
A惹起了“商业革命”
B惹起了“价钱革命”
2、门路③影响C推进殖民扩充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趋密切走(2)早期的殖民扩充:①殖民扩充概略;②殖民扩充的影响。


世( 1)政治前提:财产阶级革命此后,财产阶级代议制确定界1、工业革命(2)国外贸易和殖民扩充(资本、资源、国外市场)
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 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赏
本①开始: 18 世纪 60 年月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义(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进度③重要成就
市( 2)工业革命的扩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场( 1)大幅度提升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 2)改变了经济构造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情况和人口构造
的影响( 4)改变了社会关系
( 5)促使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 6)推进列强的对外扩充,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打破性进展(如电磁感觉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略(2)开始标记: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 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 1)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 2)经济构造变化
4、影响(3)促使社会关系变化
( 4)促使了全世界性文化沟通的扩大
(5)列强掀起分割世界的浪潮,世界市场最后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今世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危机暴发前,“加快”
1、背景(2)胡佛政府自由听任政策②危机暴发后,“加剧” ③
教训
(3)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面对危机
①1933 年 3 月— 1935 年初,应急举措,结束杂乱
(1)阶段
②1935 年— 1939 年,拥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①整改银行业:原由、目的、作用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目的、举措、作用
2、概略(2)内容③举办救援和公共工程:目的、作用
④保护劳工权益:作用
⑤成立社会保障系统:作用
( 3)特点:政府全面干涉经济
当(1)对美国的影响
代3、影响
资(2)对世界的影响

主(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
义经济理论
的①二战后到 20 世纪 60 年月末经济政策
新成效
变1、美国经济发展特点
化②20世纪 70 年月经济政策的调整
成效
( 2)发展阶段经济理论
③20世纪 80 年月经济政策
成效
经济政策
二、今世资本主④20世纪 90 年月经济发展特点:“新经济”
义的新变化“新经济”出现的原由
2、英国:混淆市场经济
3、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 1)特点
4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2)主要内容
( 3)成效
(1)特点
5 、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2)政府的主导作用
(3)成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背景:邪恶的战争环境、物质的极度贫乏
( 2)内容:①农业、工业、③商业、④分派
①三年国内争(1918—1920)
(3)段价
目的
② 1921 年初

一、俄()社会主① 争损坏
建的早期探究(1)背景:
② 后实行⋯⋯政策,引⋯加⋯
2、新政策(2)内容:① 、工、③商、④分派
(3)特点
( 4)价
3、早期探究的与教
① : 20 世 20 至 50 年月
A工化建:背景、方、段
(1)形成② 程特点、成就
B集体化:背景、方、
社③ 志: 1936 年斯大林法的布。

会(2)形成原由:外面要素、内部要素、个人要素
主1、系统确实立政治:高度集中、⋯划、先展⋯
(3)特点:高度集,个人崇敬
建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
政治:极、悲观
(4)价:极、悲观
文化:极、悲观
①背景
(1)赫夫改革②举措
③ 价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①背景
系统(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②举措
2、系统的改革③ 价
①背景
(3)戈巴夫改革②举措
③ 价
直接原由
(4)改革失的原由史原由
外面原由
3、斯大林模式的体价
4、斯大林模式与教
专题八此刻世界经济的全世界化趋向
1、含
2、力:生力的展,世界市的形成
一、全世界化的含②生全世界化
③ 本全世界化
3、详细表④科技全世界化
⑤ 管理制度与国化
⑥ 地区集化的展
⑦⋯⋯
①萌芽:新航路的开拓
二、 20 世前全世界化的演程② 展:工革命
(世界市的形成 )③ 一步展:第二工革命
①背景
②形成
( 1)布雷丛林系统③内容
当(本全世界化)④机构
今⑤作用
世1、二后本主世①背景
界界系统的形成(2)关定②成立
(易制度化)③主旨
④作用
的( 3)系统的

球(1)含
化(2)背景(因)
三、此刻世界2、地区集①欧洲盟
的全世界化化的展(3)主要地区集②北美自由易区
③ 太合作
(4)影响
(5)与全世界化的关系
(1)前身:关定
(2)世成立
3、世界易成立(3)世的主旨
(全世界化性展) (4)世的作用
(5)中国加入世(WTO)
1、全世界化出的原由
2、本:达国家主的本在全世界范内的新一。

四、全世界化的3、影响:全世界化是一把“双刃”
(1)展
4、全世界化程中的及策
( 2)全世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