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临床意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临床意义研究
王伟霞;高红军;刘晓晴
【期刊名称】《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6(20)8
【摘要】目的:以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作对照,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检测对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6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应用SA 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7例初治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上升幅度较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大,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水平高于局限期,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亦然;复治组中,广泛期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水平显著高于局限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升高幅度与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在38例治疗有效后再次复发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随病情变化而变化的幅度比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在治疗有效时明显下降,复发时再次升高,三个不同阶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亦然(P<0.05)。
治疗有效或病情进展时,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都随之明显降低或升高,两指标在治疗前后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变化幅度较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都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在病情监测、疗效评价、治疗效果预测方面优于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总页数】3页(P547-549)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肿瘤标记物;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作者】王伟霞;高红军;刘晓晴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肺癌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J], 梁子坤;陈燕#;荣长利;尹颜军;时广利
2.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胃泌素前体释放肽片断31-98水平与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分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J], 刘运秋;耿贺梅;兰璇;李岸凤;邓曦东
3.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在小细胞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临床意义 [J], 高振远;欧毅梅;张竞竞;张浩然;毕明宏
4.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J], 邓勇莹;苏瑞祺;陈宇丽;黄洁颜
5.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临床意义探讨 [J], 王亚东;吴喜峰;李树娟;王亚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