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试卷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试卷含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溃.退(kuì)着.舰(zháo)坠.毁(zhuì)翘.首遥望(qiào)
B.紧绷.(bēng)揪.着(qiū)歼.灭(jiān)卓.有成效(zhuó)
C.国殇.(shāng)仲裁(zhōng)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D.屏.息(bǐng)燕.然(yān)缥.碧(piǎo)飞漱.其间(shù)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这位名师的课讲得实在太精彩了,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听得目眩神迷
....。

B.一旦手中有权就摆出目空一切
....、不可一世的架势的人,其素质是极其低下的。

C.《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告诉了我们很多人情世故
....。

D.看了齐白石先生的画展,人们不禁叹为观止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
..那脆弱
..的水花能抖掉
..,似乎他们溅起
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句中加点词语都是动词)
B.挑拨离间、目眩神迷、有益无损、人情世故。

(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一样)C.“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

”(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②当然,人们需要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
③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
④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
⑤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⑥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
A.②①③⑤⑥④B.③①②⑥④⑤
C.②⑥④③⑤①D.①③②④⑥⑤
7、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古诗文的原句。

(1)《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崔颢)
(3)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

(《梁甫行》曹植)
(5)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李清照)
(6)请默写杜牧的《赤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________)(2)乃.不知有汉(________)(3)处处志.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

C.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1.(1)交错相通(2)竟然(3)做记号
2.(1)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外边的人。

(2)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3.C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

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

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

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

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

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

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

“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

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

《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

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
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
..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
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
..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里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却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

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

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

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

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

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

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里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

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

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

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

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

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朵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1.选文采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_______ 爱花、_______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4.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5.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含义。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小波说:“我希望自己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让自己美好,就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让自己美好,也能带来彼此的美好。

请以“让自己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D
A
B
C
B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黄鹤一去不复返(3)入则无法家拂士(4)狐兔翔我宇(5)常记溪亭日暮(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时间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2.D
3.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不能去掉。

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1.托物言志(或象征、以物喻人)悟花学花
2.“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这里有“有力证明或辩护”之意。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花朵平静的心态和洁净的心灵,虽然凋落,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从而展现出一种难言的美丽。

3.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深情的最后一瞥”无不展示了花对土地的呼唤及对人间深情的依恋,落花有情,即使凋落,也依然美丽。

作者爱花,爱花的美丽,同时也怕美丽的失去,“惆怅”
一词正是作者复杂心境的体现。

4.示例: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由上段的卖花因缘过渡到下段的爱花因缘,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5.示例:文章托物言志,借花寄寓了高远的人生志向:作者珍爱人间的每一朵好花,花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和永恒的智慧,所以作者愿把自己变成一朵花。

同时,作者更愿像花那样,即使不被欣赏,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地注视人间的美好,用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把花的“芬芳”“香给这个世界看”。

点拨:联系主旨回答。

作者借花抒写感悟,希望自己具有花的品质和智慧。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