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矿课程设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
潘一矿通风设计
学院(部):能源与安全学院
专业班级:安全06-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袁树杰
2010年 1 月 20 日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1 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1)
1.1.1井田位置 (1)
1.1.2井田范围 (1)
1.1.3交通条件 (1)
1.2 自然地理 (1)
1.3 煤系地层 (1)
1.4 13-1煤层 (2)
1.5 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2)
1.5.1张扭性正断层 (2)
1.5.2压扭性逆断层 (4)
1.6 水文地质概况 (5)
1.6.1地表水系 (5)
1.6.2矿井主要含水层 (5)
1.7 地温和地压 (5)
1.7.1地温 (5)
1.7.2地压 (6)
2 矿井开采开拓设计 (7)
2.1 矿井开拓 (7)
2.1.1井田开采范围及面积 (7)
2.1.2井型确定 (7)
2.1.3井田开拓方式和主副井口位置 (7)
2.1.4通风系统 (7)
2.1.5井筒数目及装备 (8)
2.1.6主要开拓方案 (8)
2.1.7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 (8)
2.1.8水平、采区划分与接替 (9)
2.1.9矿井各大生产系统 (9)
2.2 采区设计 (10)
2.2.1采区基本概况 (10)
2.2.2采区上山的位置、数量 (10)
2.2.3区断划分,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形式,联系及尺寸 (11)
2.2.4采区回采顺序 (11)
2.2.5采煤方法及设备选定 (11)
2.2.6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 (11)
2.2.7采区巷道断面及支护 (12)
2.2.8采区技术装备 (12)
2.2.9采区生产系统 (12)
2.2.10 采区通风系统及风流控制 (13)
3 矿井通风设计 (16)
3.1 矿井通风系统 (16)
3.1.1通风系统选择的条件和依据 (16)
3.1.2选择通风系统主要应考虑的因素 (17)
3.1.3采区通风系统的设计 (17)
3.1.4系统选择 (18)
3.2 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9)
3.2.1矿井总风量的计算 (19)
3.2.2矿井风量分配 (27)
3.3 通风阻力计算及风速校核 (28)
3.3.1风速校核 (28)
3.3.2矿井通风时期的最大阻力 (28)
3.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32)
3.4.1计算通风机的工作风量 (32)
3.4.2计算风机的工作风压 (33)
3.4.3初选风机 (33)
3.4.4选择主要电动机 (34)
3.5 通风机电费概算 (36)
参考文献 (38)
致谢 (39)
1 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1.1.1井田位置
潘一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潘集区,距淮南洞山约28公里,向南西至淮南风台县城约24公里,南以淮河与淮南老矿区相隔,地跨淮南潘集、田集、古沟一镇两乡。

1.1.2井田范围
潘集一号井东以第0勘探线与潘集二号井毗临;西以人定境界与潘集三号井为界;北部0至Ⅳ-Ⅴ线间以F2-3、Ⅳ-Ⅴ至Ⅵ线间以背斜轴、Ⅵ至Ⅸ线间分别以F4、F5、F5-1、F5与潘二、潘四井田为界;南至13-1煤层-800米等高线地面投影。

东西长约14.6公里,倾斜宽约4.0公里,面积约58.4平方公里。

1.1.3交通条件
本井田交通极为方便。

合阜铁路由本井田穿过,淮河铁路公路两用桥和淮南老矿区相连,市内有12、13、112路公共汽车和各井田相通,每天还有定点班车直达蚌埠、合肥、南京等地,淮河水运也十分方便。

1.2 自然地理
本井田地处淮河冲积平原。

地形平坦,地面标高+19~+23米。

淮河为邻近本区主要河流。

流经淮南时,一般水位标高+15米。

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为+25.63米(54年7月29日)。

堤面标高+27.07米。

泥河位于本井田南缘,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受淮河控制。

沿岸地势低洼,雨季易成内涝,内涝水位为+22.2米。

本区为过渡型气候。

以东南风为多,年降雨量最大1423.3mm,最小649.9mm,平均910.6mm,多集中在7、8月份。

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1.7℃,平均气温+15℃。

最大冻土深度0.30m,最大降雪量为0.39m。

据有关资料,在1917、1931、1937、1954、1976年均有地震波及。

震级在3~6级,地震烈度为7度。

1.3 煤系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中下部。

其中二叠系的山西组和石盒子
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1.4 13-1煤层
主采厚煤层,煤厚2.79~6.66米,平均4.44米,变异系数24.26%,可采性指数1,稳定,煤层结构简单半数以上见煤点有1~2层夹矸。

在Ⅴ-Ⅵ线至Ⅵ-Ⅶ线13-2煤多并于该煤层;在Ⅳ-Ⅴ线以东,底部有一层薄煤分叉。

煤厚有东厚西薄,下厚上薄的趋势。

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偶见冲刷现象;夹矸为炭质泥岩、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

该煤层厚度大为特点,结合上下煤层组合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层位对比可靠。

1.5 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潘一井田位于潘集背斜南翼及东西部倾伏转折端南翼。

地层走向自东向西为N30°E 至N60°W,倾向SE~SW,倾角由浅入深逐渐变缓(20~7°)。

井田内以斜切张扭性断层为主,压扭性断层次之。

张扭性断层按走向可分为二组:一组为NEE及EW向,倾向SE 及S,倾角50 ~75°。

落差大小不一,为本井田主要断层,是影响矿井开拓、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另一组走向为NW及NWW向,倾向SW及NE,倾角50~75°,落差较小,有些仅呈裂隙发育。

井田内主要压扭性断层为走向和背斜轴轴向基本一致或二者交角20~30°的逆断层,其落差较大, 是确定井田边界及采区边界的地质依据。

据井田内现有的地质资料统计:落差大于等于煤厚的断层75条(指主要煤层中断层),其中落差大于20米的断层14条,落差10米至20米的断层19条,落差小于10米的断层42条。

这些断层中张扭性断层54条,约占断层总数的72%;压扭性断层21条,约占28%。

现将主要断层分述如下:
1.5.1张扭性正断层
1. F4:位于井田中西部,为一斜切平移正断层。

其走向为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倾角35-55°,落差60~110米,平面延展长度60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

钻探控制点8个,巷道揭露点5个,另外建井期间遗漏2个点。

并有严密地震测线控制,为一控制可靠的断层。

2. F4-1:位于F4断层下盘,是F4断层分支断层,二者具分支再合再分的特点。

其走向为北东-南西,倾向SSE,倾角180-50°,落差 20~45米,平面延展长度约4500米。

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

断层平面形态在七线以东与F4断层分支,七线以西呈弧形弯曲,弧形两端与F4断层相汇合。

钻探控制点3个,巷道揭露点11个,并有严密
三维地震测线控制,属可靠断层。

其性质与F4断层基本相似。

3. F4-3:位于F4上盘,为F4断层伴生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南西,倾角35-65°,落差10-•25米,平面延展长度约 4000米。

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

本断层平面形态在七线以东与F4断层分支,七线以西呈弧形弯曲,弧形两端与F4 断层相汇合。

钻探控制点3个,巷道揭露点3个,并有严密的地震测线控制,属可靠断层。

其性质与F4断层基本相似。

4. Fe1:位于F4-1断层上盘,与F4断层相距约450米。

其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60~70°,落差10~35米,平面延展长度 2000 米,切割水平-670米以上,与F e3断层相汇而消失,钻探控制点 1个,巷道揭露点3个;另外建井期间遗露2个点。

属控制可靠断层。

5. Fe2:位于Fe1断层上盘,其产状为:走向近东西向,倾角 45°,落差20~30米,平面延展长度25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 -800 米。

钻探控制、巷道揭露点12个,另外建井期间遗漏1个点。

属控制可靠断层。

本断层落差明显衰减后,其平面形态为一弧形,当走向变化近地层时,断层迅速消失。

6.Fe8:位于 F4断层上盘,两者相距1000~2000米,其产状东西,倾角40~55°,落差 5~20米,平面延展长度约 20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

钻探控制点 3个,巷道揭露点 17个。

属可靠断层。

该断层平面形态略呈“S”型弯曲,落差呈梭形,且中部多处见分支小断层。

7. F8:位于井田北部F5断层上盘,为跨潘一、潘三井田断层,与 F5断层相距约莫400米。

其产状为:走向近东西,倾向SSW,倾角55~60°,平面延展长度约 2500米(本井田内),切割水平-600以上。

仅破坏B组煤层。

钻探控制点2个,巷道揭露点4个,属控制可靠断层。

8. F2:为跨潘一、潘二井田断层。

东部采区受其影响,其产状为:走向近东西向,倾向SSW 175°,倾角70~75°,落差 20~160米。

本井田内平面延展长度约 15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

本井田内钻探控制点5个,巷道揭露点 1个,并有严密地震测线控制。

属控制可靠断层。

9.F2-3:为潘一、潘二井田边界断层。

其产状为:走向近东西向,
倾向SSW,倾角40~60°,落差20~80米,平面延展长度约4500米,切割水平露头~-800米。

本井田内钻探控制点6个,并有严密地震测线控制,属可靠断层。

该断层为一扭曲断层,产状变化较大,主要在地层转折部位即Ⅲ西线至Ⅳ线之间发生扭曲,断层面倾角转缓。

该断层于Ⅳ-Ⅴ线~Ⅴ线间与F2断层相汇而消失。

其特征与F2断层基本相似。

10. F2-5:为F2-3分支断层,夹于F2-3与F3断层之间。

其产状为:走向近东
西向,倾向SSW,倾角40~70°,落差0~20米。

水平延展长度约800米,界于Ⅲ西至
Ⅳ西勘探线之间。

该断层走向变化较大,西部走向为NW向,东部变化为NE向。

钻探
控制点1个,地震测线控制差,属推断断层。

1.5.2压扭性逆断层
1. F5:为跨潘一、潘三井田及西北部边界断层。

其产状为:自东向西,走向SE-
EW-SW,倾向由SW逐渐变为SSE,落差20~80米。

本井田内水平延展长度约8000米,
略成“弧形”,贯穿井田东西。

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并被F4断层所切割。

钻探
控制点12个,巷道揭露点 14个,并有严密三维地震测线控制,属控制可靠断层。

2. F5-1:为本井田北部断层,介于Ⅵ-Ⅸ勘探线之间,两端均与F5断层相汇而
消失。

该断层分别被F5、F4断层所切割。

其产状为:
走向北西-南东向,倾角50~65°,落差20~50米。

平面延展长度约4000 米,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

钻探控制点3个,并有严密地震测线控制,属可靠断
层。

其特征与F5断层相似。

3.F3:为跨潘一、潘二井田断层,其产状为: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S-SW,倾角
40~65°,落差20~60米。

本井田内平面延展长度约45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 -800
米。

钻探控制点4个,无巷道揭露,并有严密地震测线控制,属可靠断层。

4. F3-2:位于F3断层下盘,其产状为:走向近东-西,倾向N,倾角55~70°,
落差0~25米。

平面延展长度约 8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600米,深部与F3断层
汇合而消失,并切割了F39断层。

该断层在Ⅳ线落差最大,两端落差很快减小至消失。

钻探揭露点 2个,并有严密地震测线控制,属较可靠断层。

5.F35:位于井田东部倾伏转折端东南方。

其产状为: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
西245°,倾角10~65°,落差0~25米。

本井田内水平延展长度约600米,切割水平
为露头~-800米,钻探控制点1个,并有三维地震测线控制,属较可靠断层。

地震补
勘资料认为:该断层为一座椅式断层,断层面在13-1与11-2煤层之间倾角很缓,似
顺层断层。

6. F39:位于井田东北方,其产状为:走向由北西-南东向逐渐转近南北向,倾
向南西,倾角45-65°,落差0~20米,水平延展长度约 12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
800米。

钻探揭露点 3个,并有严密三维地震测线控制,属可靠断层。

该断层走向变化
较大,平面形态为一弧形,并被F3-2断层所切割。

7. F40:位于井田东北方,其产状为: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倾角30°,落
差0~20米。

平面延展长度约800米,切割水平为露头~-800米。

钻探控制点2个,
并有地震测线控制,属可靠断层。

该断层倾角变化大,具东缓西陡的特点。

1.6 水文地质概况
潘集矿区为隐伏式煤田,在煤系地层之上直接覆盖一套巨厚新生界松散沉积物,厚约120~484米。

本区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和石炭系石灰岩含水层,煤系砂岩含水层和新生界松散含水层。

潘一矿位于潘集背斜南翼,为一宽缓的单斜构造。

新生界松散层下部含水层组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其水量充沛,对浅部煤层开采有威胁;煤系砂岩含水层发育于各煤层之间,其富水性较弱且差异大,连通差,石灰岩含水层水对深部煤层开采有威胁。

1.6.1地表水系
本区为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标高+19~+23米,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为1/10000。

淮河为邻近本区的主要河流,经淮南时一般水位标高为+15米,最高水位可达+25.93米(1954.7.21鲁台洪水位),淮河平均流量正阳关以下2000m3/s。

汛期淮河洪水位高,可能威胁矿井安全(如1991年,大汛期)。

一般丰水年内涝时间为30~45天,较大洪水年漫滩时间长达140天左右。

1.6.2矿井主要含水层
井田内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和石炭系石灰岩含水层,煤系砂岩含水层和新生界松散含水层。

1.7 地温和地压
1.7.1地温
井田内地温垂向上正常,全层地温梯度为1.7~3. 9℃/百米,平均2.7℃/百米;基岩地温梯度为1.5~4.1℃/百米,平均2.8℃/百米。

井田北部基岩地温梯度一般为3.0~4.1℃/百米,属地温异常区;井田南部基岩地温梯度一般为1.5~2.9℃/百米,属地温正常区。

横向上,基岩界面井温度变化范围为22.2~30.2℃,各钻孔-350m切面井温度变化范围为24~34.4℃;-380m切面井温度变化范围为25.7~34℃; -530m切面井温变化范围为27.3~39.1℃;-670m切面井温变化范围为29.2-40.3℃;-800m切面井温度变化范围为31.7~42.3℃。

各主采煤层底板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走向上,一般东部高,西部低,倾向上差异不显著。

1.7.2地压
地质因素是引起地压的主导因素。

岩体中由原生或后期构造形成的各种软弱结构面,是造成巷道失稳的主因。

此外,岩石强度、地下水作用、残余应力及人为因素亦是地压大小的因素。

不同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强度不同,抗风化、抗软化能力不同,地下水作用不容忽视。

潘一矿泥岩及泥质结构的岩石浸水后崩解、碎解,抗压强度小于160Mpa,软化系数约0.2~0.6,属易软化~极易软化岩石,从而直接影响围岩稳定,产生地压。

2矿井开采开拓设计
2.1 矿井开拓
2.1.1井田开采范围及面积
本矿井的井田境界按(72)煤开字第82号文件决定:
潘集一号井东以第0勘探线与潘集二号井毗临;西以人定境界与潘集三号井为界;北部0至Ⅳ-Ⅴ线间以F2-3、Ⅳ-Ⅴ至Ⅵ线间以背斜轴、Ⅵ至Ⅸ线间分别以F4、F5、F5-1、F5与潘二、潘四井田为界;南至13-1煤层-800米等高线地面投影。

东西长约14.6公里,倾斜宽约4.0公里,面积约58.4平方公里。

2.1.2井型确定
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含煤地层,含煤层数42—56层,七个含煤段,本井田主要开采含煤段厚度约32.2m,含煤15余层,占可采总厚80%,其中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有10层,可采总厚度约27.9m。

占可采总厚的86.5%,局部可采5层,厚4.3米,占可采厚度的13.5%。

工业储量29180.85万吨,地质储量29557.95万吨,可采储量20660.1万吨,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的矿井,服务年限86年
2.1.3井田开拓方式和主副井口位置
井田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主、副井坐标如下:
主井:X=3630310.000 Y=39482985.000 Z=+22.5
副井:X=3630252.323 Y=39482958.106 Z=+22.5
2.1.4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式。

西风井地理坐标X = 32250.0000 Y = 84050.0000,风井深约370米,风井断面直径取8米;
东风井地理坐标X = 31200.0000 Y = 85900.0000,风井深约370米,风井断面直径均取8米。

2.1.5井筒数目及装备
全矿井共有四个井筒,分别为主井、副井、西风井和东风井。

1.主井井筒:净直径7.5米,井筒内装设两套16吨双箕斗,供提煤用。

井筒装备钢丝绳罐道,罐道绳选用直径为47mm密封钢丝绳,沿箕斗四角布置。

2.副井井筒:净直径8米,井筒内设两套5吨双层罐笼带平衡锤的提升装置。

3.西风井:净直径8米,不设梯子间,回风水平标高-350米。

风井深约400米,担负前期全矿井通风。

4.东风井:净直径8米,设梯子间,回风水平标高-350米。

风井深约400米,担负东二采区通风。

2.1.6主要开拓方案
根据本矿井的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埋藏特点,针对首采煤层提出以下开拓方案:第一水平定在-630米,划分为四个采区:西一、西二、东一、东二;西二采区西至井田边界,东与西一采区以F4断层为界;西一采区与东一采区以Fe8 断层为采区边界;东一采区与东二采区以F5断层为界;东二采区北以F3断层为采区边界。

东西两翼大巷贯通,开拓轨道石门和皮带石门各一条分别与轨道大巷和皮带大巷连接。

大巷全部在-630米13-1煤层底板布置,距离煤层约20米,直接与各个采区的上山相连。

西一采区两条岩石上山在Fe2断层和Fe3断层之间布置,其他采区均为三条上山,其中东一与西二的三条上山布置在采区中央。

东二采区三条岩石上山沿Fe5 断层东侧布置,采用单翼开采。

2.1.7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
1.井底车场的形式:卧式环行车场
2.井底车场的调车方式:列车由机车牵引至车场调车场,机车摘钩将列车顶入重车场,机车绕至空车场,牵引空车返回矿井两翼工作点。

3.井底车场主要硐室:煤仓;排水系统硐室;中央变电所;车场内设有调度室、候
车室、人车线、电机车修理硐室及工具备用品保管硐室等,另外还设有炸药库,在井底车场的右上部。

2.1.8水平、采区划分与接替
1.水平划分
本井田为一缓倾斜煤层群,储量丰富,井型大,煤层赋存深,煤层露头标高约在-240m~-322m,回风水平标高为-350m~-380m,考虑到目前国内技术装备条件及每个水平均有合理的服务年限。

本矿井水平划分
全矿井划分两个水平,水平标高:第一水平为-630m,第二水平为-800m.
2.采区的划分、接替关系及大巷石门布置
1)采区第一水平划分为四个采区。

2)采区的接替关系是准备先投产西一、西二、东一采区。

3)大巷石门的布置
该矿井采用皮带运煤,为减少巷道的工程量,缩短运输路线和降低通风阻力,分别在两翼各布置一条皮带石门大巷和一条轨道大巷,标高为-670m,主要运输大巷服务于整个水平,服务年限较长,大约为30年,为了使大巷不受采动影响,同时也为了便于维护,将大巷布置在距煤层底板20m,皮带巷在井底车场附近,有所抬高,主要是为有足够的井底煤仓留出空间;另外,在皮带大巷与采区轨道石门交替的地方也有所抬高,防止与采区轨道石门交叉。

轨道大巷担负着矿井几个采区的通风、运料、行人等任务,以及用于敷设各种管道、动力电缆等,为满足诸多要求,轨道大巷将采用砌碹支护,围岩条件较好的则采用锚喷支护。

如前所述,该矿所采用的是两翼对角式通风方式。

回风大巷为整个矿井服务,服务年限长,也可兼作行人用。

因此回风大巷采用半圆形砌碹支护,围岩条件较好的则采用锚喷支护。

2.1.9矿井各大生产系统
1.运输系统
1)运煤系统:一水平的煤采落后通过采区内运煤系统,到达采区煤仓,再由溜煤眼溜到皮带大巷的运煤皮带上并运往主井煤仓,由主井箕斗提至地面。

2)运矸系统:矸石主要是在岩巷掘进中产生。

掘进产生的矸石通过扒矸机送至矿车,再由电机车拉到副井底,由罐笼提至地面。

3)运料系统:矿井各种材料由地面通过副井下至井底车场,再由机车运往各采区投入使用。

2.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主要由副井进风,主井进部分风,通过轨道大巷到各采区下部车场,由轨道上山进入到采区内部各用风地点,再由采区回风石门流至回风大巷,由风井排入大气。

另外,爆破材料库布置在煤层以下,稳定的岩层中,距各井筒及行人巷道均在安全距离以外,且采用独立的通风系统,风井由副井进入井下一部分直接经爆破材料库使用后,排至回风巷,再由风井排入大气。

3.排水系统
各采区内的涌水通过各自轨道上山的水沟流至轨道大巷的水沟,轨道大巷在施工时预留了一定的倾角,水流自轨道巷水沟可自行流入井底水仓,再由水泵通过副井内的排水管排至地面。

4.供电系统
地面高压电源经变压达矿用电压后由副井动力电缆线输送到井下中央变电所,再由中央变电所输送至各采区变电所,以供各种电机设备及充电硐室之用。

2.2 采区设计
2.2.1采区基本概况
采区是组成矿井的基础,其服务年限长短不一,少则3~4年,多则7~8年,还有的达十余年,本设计选取的是13-1煤层的东一采区,该采区为单翼上山采区,采区的上限标高为-350m,下限标高为-670m,采区内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断层穿过,煤层顶板稳定,涌出量较小,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斜角8°~12°,煤层瓦斯涌出量为3.6m3/t。

煤层有自然发火危险性。

采区生产能力200万吨/年,回采工作面长度240米。

2.2.2采区上山的位置、数量
1.采区布置方式
由于13-1.11-2两煤层层间距较大,倾角平缓,为节省巷道工程量,13-1采区均采用单一煤层布置的开采方式。

2.上山布置方式
1)上山数量
为满足开采时通风设计的要求,本采区设置三条上山,即一条为轨道上山,一条为皮带上山,一条为行人上山。

2)采区上山方式为在底板岩石中开设上山。

3.回风巷道布置
为了提高回采率,降低掘进率,减少巷道维护费用,工作面上下顺槽尽量采用无煤柱护巷,即沿空掘巷。

为了保证工作面等长推进,综采面顺槽采用平行布置。

4.采区装车线布置
根据开拓巷道布置要求,采用石门装车方式。

2.2.3区断划分,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形式,联系及尺寸
东一采区走向长1300~1700米,倾斜宽1550~1650米,可划分6个区段。

区段斜长240米左右,每个区段沿左右两个工作面,用综采,留区段护巷煤柱。

上部车场采用甩车场.;采区中部车场采用小角度(近似平车场)的双侧甩车场;采区下部车场采用甩车场,
工作面通过中部车场到溜煤眼,由溜煤眼到皮带机上。

通风系统通过回风斜巷回到回风上山,直到总回风巷。

采区下部车场布置成石门装车式,底板绕道。

轨道上山经绕道与轨道石门相通,由于绕道需要为运输车辆的调度及存放服务,故要求能够存放约下一列车的长度,长度约为150m。

2.2.4采区回采顺序
先采浅部,后采深部,在同一区段内沿走向后退式开采,即由采区边界向上推进。

采区内的回采工作应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均衡生产,并有利于提高技术经济指标。

2.2.5采煤方法及设备选定
1.采煤方法
根据本井田的之煤层埋藏特征及目前技术条件,本采区开采煤层倾角8°~12°按照矿井生产实践,设计采用沿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2.工作面推进方向
在正常情况下,未能切实掌握采区内煤层构造变化情况,充分发挥采煤机械化效能,保证矿井高产、高效。

采区内回采工作面一律采用后退式回采,即走向长壁工作面沿煤层走向从采区边界向采区上山方向推进。

2.2.6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
根据煤层赋存状况,井田开拓布置及技术装备条件,准备采用走向长壁下行垮落采煤法。

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好,断层比较少故采用综采。

工作面顶板管理采用垮落法。

工作面的作业形式为“两采一备”,即两班采煤、一班准备,采煤班采煤、移架;准备班检修。

工作面一般为日进两排柱,进厚4.0~4.8m,每日一循环的作业方式,工作面采用分段作业,由装煤、支柱、移溜组或组成综合组。

完成本段装煤、支柱、移溜工作。

2.2.7采区巷道断面及支护
由于该矿为高瓦斯矿井,为满足通风要求。

采区内岩巷及硐室均采用半圆拱断面,煤及半煤巷则采用梯形断面,具体尺寸及支护形式见表2—1
采区内岩巷、硐室、煤仓条件较好的采用锚喷支护;条件不好顶板比较破碎的采用U形钢与锚索联合支护;煤巷采用矿用工字钢梯形支架与锚索联合支护。

2.2.8采区技术装备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主要设备选用:ZFS-400/19/28型放顶煤支架,MG200型采煤机,前部运输机型号为SGZ-730/320,后部运输机型号为SGD-630/220.
2.2.9采区生产系统
1.运煤系统
工作面落煤→刮板运输机→转载机→顺槽胶带输送机→区段溜煤眼→运输上山→运输石门→采区煤仓→运输大巷
2.运料系统
轨道大巷→采区轨道石门→轨道上山→材料平巷→工作面上顺槽→工作面
3.通风系统
轨道大巷→采区轨道石门→轨道上山→进风斜巷→工作面下顺槽→工作面→工作面上顺槽→采区回风斜巷→回风上山→采区回风石门→回风大巷4.供电系统
矿井中央变电所→采区中部变电所→工作面配电点→工作面用电
5.排水系统
工作面涌水→下顺槽溜煤眼→运输上山→采区石门→运输大巷
6.风流控制
为了保证风流按拟定的方向流动,必须在巷道中设置相应的通风构筑物用以引导风流,截断风流或控制风流的通风设施.
在该采区中,进风巷与回风巷连接处用两道风门隔开;需要一定风量的地方(如变电所绞车房等)用调节风窗控制风量,工作面与备用面之间用调节风门分配风量.
2.2.10 采区通风系统及风流控制
1.采区通风路线如上所述。

有关《规程》对采区通风有如下规定:
1)每一个生产水平和每一个采区,都必须布置回风道,实行分区通风;
2)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都应采用独立通风。

同一采区内,同一煤层上下相连的两个同一风路中的回采工作面,其工作面总长度不得超过400m;
回采工作面之间活采掘工作面之间的串联通风,进入串联工作面的风流中必须装有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装置。

在此种风流中,瓦斯或二氧化碳浓度都不得超过0.5%,其他有害气体都应符合规程的规定
开采有瓦斯(二氧化碳)喷出活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煤层时,严禁任何两个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

3)煤层倾角大于12°的回采工作面都应采用上行通风。

如果采用下行通风时候,必须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并遵守下列规定:
(1)回采工作面风速不得低于1m/s;
(2)机电设备设在回风道时,回采工作面回风道风流中瓦斯浓度不得超过1%,并装有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装置;
(3)应有能够控制逆转风流、防止火灾气体涌入进风流的安全措施。

在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倾角大于12°的煤层中,严禁回采工作面采用下行通风;
(4)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在矿井的两翼、相邻的采取和相邻的煤层,都必须用水棚隔开;在所有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中,必须撒布岩粉或冲洗巷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