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课程)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学(课程)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填空题 2. 单项选择题 6. 论述题
填空题
1._______课程渗透在学校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及观念环境中。

正确答案:隐性涉及知识点:课程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是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都设置_______,并作为必修课程。

正确答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知识点:课程
3.课程内容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_______三个层次构成。

正确答案:教材涉及知识点:课程
4.______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正确答案:义务教育涉及知识点:课程
单项选择题
5.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的课程理论流派是( )
A.活动课程论
B.要素课程论
C.结构课程论
D.永恒主义课程论
正确答案:B
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

要素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知识模块:课程
6.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考试用书
D.教科书
正确答案:B
解析: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课程标准。

知识模块:课程
7.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
A.课程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
D.学周安排
正确答案:A
解析:课程设置是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

知识模块:课程
8.评价重点从课程的预期效果转向了课程的实际效果,强调评价者不应当受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影响的评价模式是( )
A.CIPP评价模式
B.外观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目标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所述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即将评价的重点从课程的预期效果转向了课程的实际效果。

知识模块:课程
9.地方课程属于( )
A.一级课程
B.二级课程
C.三级课程
D.四级课程
正确答案:B
解析: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其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课程,满足地区差异。

地方课程是二级课程。

知识模块:课程
10.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的评价模式是( )
A.CIPP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目标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也是有着“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这种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

知识模块:课程
11.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实践型课程
正确答案:C
解析: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知识模块:课程
12.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正确答案:D
解析:“三基”即指读、写、算。

知识模块:课程
13.课程理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正确答案:A
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目标模式,这本书也是课程理论的经典学术著作。

知识模块:课程
14.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正确答案:D
解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任何教师都离不开教材。

知识模块:课程
1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A.夸关纽斯
B.洛克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正确答案:C
解析:在西方,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他著名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斯宾塞把课程理解为知识或学科。

知识模块:课程
16.下列表述与现代意义的“课程”含义最不接近的是( )
A.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B.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C.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
D.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
正确答案:A
解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知识模块:课程
17.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 )
A.教材
B.课程
C.教育方针
D.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B
解析: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

知识模块:课程
18.(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A.课程
B.教育目标
C.教科书
D.教学计划
正确答案:A
解析: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知识模块:课程
19.( )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正确答案:B
解析: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知识模块:课程
20.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 )
A.综合课程
B.潜在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正确答案:D
解析: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它亦称分科课程。

根据学科课程的定义可知,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知识模块:课程
21.学科课程是以( )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A.儿童
B.教师
C.经验
D.学科
正确答案:D
解析: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知识模块:课程
22.(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A.融合课程
B.兴趣课程
C.活动课程
D.相关课程
正确答案:C
解析:活动中心课程,也称儿童中心或经验中心课程理论,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知识模块:课程
23.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 )
A.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和直接经验的真切感受
B.传承人类文明,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C.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D.促进学生认知和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的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方法
正确答案:A
解析: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和直接经验的真切感受。

B、C、D项分别是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

知识模块:课程
24.经验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核心是( )
A.学习者的经验
B.学科知识
C.基础知识
D.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正确答案:A
解析: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知识模块:课程
论述题
25.试述你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认识。

正确答案:(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2)“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
程与方法的学习。

涉及知识点:课程
26.试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1)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目标。

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④设计呈现情景的方式。

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单位。

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3)原理: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4)优缺点: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还在于课程开发的改进。

且这一模式操作方便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评价领域占主导地位。

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忽略了丰富的课程实践过程,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涉及知识点: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