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诵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互融式研究微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5
一、经典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傅佩荣先生也说:“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
我们看到一个个有识之士对于国学经典、语言文化教育的热爱。
五千年文明,彰显中华民族智慧。
四大古国文明,唯独华夏文明流传下来,足以见证她强大与得力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都依赖文化的维系。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深厚的根基和力量之源,是不可替代的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给该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提供了安顿方式。
文化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心灵世界家园,文化的归属感是爱国主义最核心的要素。
学校教育就是主阵地,今天的学生气质关乎明天的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就要站在文化的高度,肩挑使命,朝向正确的前方。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从育人的高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实践中,开展工作,达成共识。
在中小学开展经典诗文教学,是对语言文化捍卫与传承,是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必要措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素。
二、经典诗文教学的课程设置
经典文化的传承,要有实效性的课程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制度与措施。
从宏观上讲,教育部门做好严密的课程规划,将适合大中小学生文化经典精髓阶段性地呈现在其面前,以形成语言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部分,使语言文化教育更有依托和内涵。
核心任务,就是在写字教学和经典积累上做好课程的编排与实施规划,且是从民族文化的高度以严密的课程必修的要求来实施。
在诵读上,经典篇目在分级的基础上,精心编排,循序推进,对于经典的传承,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各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情特征设计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阅读”校本课程。
注重增加书写课程设置。
纵观五千年历史,汉字书写对青少年的成长的确有良好的内在教育作用,在意志力、审美力和习惯态度上都有积极影响。
所以,学生规范书写、美观书写,对整个人良好成长与文化得以良好传承至关重要。
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对书写的重视,例如,增加“书写奖”,设计“书写展示台”,创办优秀作品集萃刊印,形成规范书写风气。
诸多地区也有相应的整班书写大赛,提升学生书写能力的同时提高班级凝聚力,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编排注重与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的结合。
对原典后的“析论”部分都会注意培养学生生活经验与伦理意识。
比如,在论语“言行”篇后,讨论问题是“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而在孟子“存理克欲”篇后,问题是“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反省现代社会时获得生活的智慧。
三、“专融活合”方法探究
如何将经典诗文诵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并行?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采用“专融活合”的方法。
(一)专——经典精读
《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唐诗三百首》等是常用到的蒙学读物。
选取适合学生级别特点,选用有可读性、有文学性、艺术性的内容。
做好分级阅读经典文本的选用。
(二)融——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融为一体
1.有声朗读。
多年的语文教育总结出学习的规律就是有声朗读。
目前,部分学生不能够自信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地阅读文章。
语文课堂上的有声朗读,对培养其精神至关重要。
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概念式东西太多,体验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
2.与音乐、美术、书法融合。
在音乐课上,学生给古诗词配上节奏,即兴说唱,或者深情吟唱。
在美术课堂,以诗词为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诗为内容,描绘出诗中的意境,入情入境;也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书法的内容以经典古诗词为主,既有书写,又可以有激情诵读。
3.与班队活动融合。
我们可以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
苏州市“三话比赛”可以融进经典诵读(普通话);“诵古诗、学美德”“编古诗手抄报”“古诗吟诵展示会”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使学生从诗词里感悟中华诗词的精粹。
(三)活——多维度推进
1.多形式诵读。
经典诵读,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
(1)诵读时间。
每天经典诵读做到三个“十”,即每天早读课前二十分钟,晚上亲子诵读十分钟。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每天沐浴在诗文中。
(2)诵读形式。
老师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根据作品的特点,
经典诗文诵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互融式研究微探
罗美娇
江苏省苏州市青剑湖学校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传承,而华夏文明更是人类历史上璀璨文化的传承之一。
文化的归属感和文明的自豪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素。
经典文化的传承,要有实效性的课程规划具体的实施制度与措施。
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大的探究空间,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采用“专融活合”的方式,开展互融式探究。
本文将从经典美文教学的重要性、经典诗文教学的初中课程设置、“专融活合”方法探析三个方面,进行经典诗文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互融式研究微探讨。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互融式研究
102
20215
灵活地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3)诵读内容。
读准—读熟—读美循序渐进。
“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2.多形式积累。
在教学中可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实现“量”的积累:(1)表演。
对于低中年级学生,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据意。
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
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
(3)据时。
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去观察、去感悟身边的美,感受生活之美。
(4)设境。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
譬如,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
3.丰富评比活动。
在实践中评比,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提高诵读的实效性。
(1)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
元旦、清明、端午节、国庆节等朗诵、书写适合主题的名篇。
(2)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既能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能积累经典文化。
(3)校园诗词大会。
不同年段开展竞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开展“古诗朗诵”擂台比赛。
中年级开展“经典伴我成长”演讲比赛,高年级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开展“学经典,知礼仪”知识竞赛,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等。
(4)书香班级展评。
班级充满书香,成为学生精神家园。
教室设计特色的“读书角”“经典诵读乐园”,墙上开辟读书专栏,如“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和经典牵手,与圣贤对话”“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张贴学生作品。
使学生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气氛中,在诗化的环境中受到感染。
(四)合——多方合力
1.书香家庭。
家庭读书氛围对学生的诵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学校应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广大家长成为诵读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让优秀的家庭在学校施教区内唤醒更多的家长参与,提升整体阅读力。
通过这些活动,让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场所,使语文学习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2.书香社区。
学校与社区和施教区内一定单位组成联盟,营造书香社区,让读书生活成为新常态。
3.书香个人。
相关部门,打破单位、学科限制,充分挖掘热爱阅读诵读、热爱书法的人士,筑建平台,凝贤聚才,献计献力,本次“家在苏州”就是好的做法。
“诵写讲”教师的比赛就是挖掘,还可以打破学科限制,能者为之。
4.优资广用。
对于一些优秀的资源,尽可能的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如一年一度的经典诵读比赛,可以让优秀选手在某种范围一定的展示,让更多人观摩到优秀选手的风采,进而让优秀节目发挥应有的教育资源作用。
四、结束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传承,就要从语言开始。
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将璀璨华夏文明遗留下的经典诗文与语文教学进行互融,实现并行,提升青少年对经典文化的积累,激发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从而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吕建福.经典文化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史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黄龙芳.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反思[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5]杨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6]孙玉凤,曹明海.汉语言教学的诗性智慧[J].中学语文,2012,(4).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