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三夺奥斯卡大奖的美国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坚守一个信条:永远像第一次那样投入,决不让的光环消磨自己的执着。

B . 罗马从中古以来便以教堂著名。

康南海在《罗马游记》中引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光景大约有些相像,只可惜初夏去的人无从领会那烟雨罢了。

C . 从昨天开始,相关主管部门在北京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校车安全技术条例》等四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审核。

具体什么时候付诸实践,最终标准又是怎样,我们将拭目以待。

D . 一篇题为《中国不是萨科齐的信用卡》的评论称,萨科齐简直把中国当作了他自己的一张信用卡,肆无忌惮地透支着中国的信任和忍耐,透支着中法两国多年积累的友谊和合作。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无人监考考场”内,同学们正安静地答题。

对他们来说,正在作答的个仅是一张关乎诚信的品格答卷,更是一份衡量知识与能力的答卷。

B . 七十多岁的王正铨对韩国骑马舞走红很是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骑马舞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要好看的多。

C . 某些地区部分企业频繁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归根结底是某些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未引起高度重视。

D . 在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已是华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节日。

3. (2分) (2016高一上·大连期末)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又称“啃春”。

②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③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

④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⑤除“咬春”外,中国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

⑥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A . ②③⑤①④⑥
B . ①③④②⑤⑥
C . ③①②④⑤⑥
D . ④②①③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4. (6分) (2017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
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阃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现,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 . 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 . 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 . 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 . 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 . 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 . 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 . 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

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 . 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 . 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 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5. (18分)(2016·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鸳鸯劫
梁晓声
①冯先生是我的一位朋友,擅画鸳鸯,颇有名气。

近三五年,他的画作卖得很好,就在京郊置了一幢大别墅,还营造了几亩地的庭院。

庭院里蓄了一塘水,塘中养着些水鸟,有野鸭、鸳鸯什么的,还有一对天鹅。

②冯先生搬到别墅去住不久,有次亲自驾车将我接了去,让我分享他的快乐。

我二人坐在庭院里的葡萄架下,吸着烟,饮着茶,一边观赏着塘中水鸟们悠哉悠哉地游动,一边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

③我问:“它们不会飞走吗?”
④冯先生说:“不会的,买来之前已被养熟了。

没有人迹的地方,它们反而不愿去了。


⑤又问:“在天鹅与鸳鸯之间,你更喜欢哪一种?”
⑥答日:“都喜欢。

天鹅有贵族气;鸳鸯之美,则属小家碧玉,各有其美。


⑦我虚心求教:“听别人讲,鸳鸯鸳鸯,雄者为鸳,雌者为鸯;鸳不离鸯,鸯不离鸳,一时分离,岂叫鸳鸯,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什么传说故事?”
⑧冯先生却说,他也不太清楚,说他只对线条和色彩以及构图技巧感兴趣,至于什么故事不故事,不想多知道。

⑨三个月以后的某日,我正睡午觉,突然被电话铃扰醒,抓起一听,对方是冯先生。

“惊心动魄!惊心动魄呀!哎,我刚刚亲眼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我说:“你别制造悬念了,快讲。

讲完了放电话,我困着呢!”
⑩于是,冯先生语调激动地讲述起来。

⑪冯先生中午午睡前,总是要坐在窗前,欣赏塘中水鸟游弋,吸一锅烟斗。

那天他正要点烟,突然发现水塘一片混乱。

仔细一看,竟是一只苍鹰,正俯冲向水塘里捉水鸟!两只天鹅,猝临险况,反应疾迅,扇着翅膀跃到了岸上。

苍鹰一袭未成,旋身飞上天空。

第二次俯冲下来,目标盯准的是那只雌鸳鸯。

那雄鸳鸯一下子游到了雌鸳鸯前
面,张开双翅,用显然弱势的双翅扑打苍鹰的利爪,拼死保卫雌鸳鸯。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就这么接二连三地展开了。

水塘里一时大乱……待冯先生不再发呆,冲出别墅,战斗已经结束。

⑫待冯先生讲完,忍不住关心地问:“那只雄鸳鸯怎么样了?”
⑬他说:“惨!惨!遍体鳞伤,两只眼睛也瞎了。


⑭我听得也有几分发呆,困意全消。

⑮秋季某天下午,我带着几位朋友到冯先生那里去玩儿,发现他的水塘里增添了一道使人好奇的“风景”——一只雌鸳鸯,将它的一只翅膀,轻轻搭在雄鸳鸯的身上,在塘中缓缓地游来游去,使人联想到一对臂挽着臂在散步的恋人。

而那只雄鸳鸯,漂亮不再,背上有几处地方裸着褐色的呈现创疤的皮。

而塘中的其他水鸟,包括两只雪白的、气质高贵的天鹅,只要和那对鸳鸯相遇,都会自觉地给它们让路,仿佛那是不言而喻之事,仿佛已成塘中的文明准则。

尤其那一对天鹅,当它们让路时,每每曲颈,将它们的头低低地俯下,一副崇敬的姿态。

⑯我心中自然清楚那是为什么,我悄悄对冯先生说:“在我看来,它们每一只都是高贵的。


⑰冯先生默默地点了一下头,表示完全同意我的看法。

⑱不久前某日,又接到冯先生电话;“它们死了!”
⑲“谁们?”
⑳“我那一对鸳鸯……”
于是想到,已与冯先生中断往来两年之久了。

先是,他婚变,后妻是一京漂女郎,芳龄二十有一,小冯先生三十五岁。

新婚正燕尔,祸事偏到来——冯先生某次驾车回家时,不慎撞在电线杆上。

脑部受损,落下手臂挛颤之症,无法再作画。

后妻便闹离婚。

冯先生不堪其尖言刻语之扰,签字同意。

后妻去前,将其画作全部暗中搬走。

此时的冯先生,除了他那大别墅和早年间积攒的一笔存款,也就再没剩什么了。

坐吃山空,前景堪忧。

冯先生呜呜咽咽地告诉我,那塘中的其他水鸟,因为无人饲喂,都飞光了。

我马上说:“不都是养熟了的吗?”
又是一阵呜咽。

冯先生没有回答我的疑问,电话就挂了。

我呆呆地陷入了沉思,猛然想到了一句话是“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读者》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本文相关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冯先生在京郊购置别墅后,亲自驾车接“我”到他那里分享他的快乐,写出了冯先生既重情重义,又有想在“我”面前显摆一番的心理。

B . 本文善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如通过“只对线条和色彩以及构图技巧感兴趣,至于什么故事不故事,不想多知道”的回答,表现了冯先生浅陋的一面。

C . 冯先生之所以觉得鸳鸯和苍鹰的这场打斗“晾心动魄”,除了打斗场面险象环生这一因素外,主要是冯先生爱情生活曲折,他对此深有感触。

D . 小说中多使用了对比手法,有塘中水鸟前多后“都飞光了”的对比,有冯先生前后生活状况和感受的对比,以及令人唏嘘的重情与重利的对比。

E . 作者称水鸟自觉地给这对鸳鸯让路为“塘中的文明准则”,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当下某种社会生活现状的痛心、忧虑与反思,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
小说里的那对鸳鸯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意用词语或短语概括回答。

(3)
小说在写我接听冯先生电话过程中,为什么突然插入段这些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结合小说,探究结尾段中划线句子的深刻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6高三上·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上不从。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

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

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

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阴为内助暗中
B . 一鸣辄斥去离开
C . 百官迁除贬官
D . 各有常度制度
(2)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①④⑥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 . 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 . 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 . 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4)
翻译下例句子
①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②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四、默写 (共1题;共6分)
7. (6分) (2016高二上·潮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描写女子出嫁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②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 ,________”。

③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抒发身在高处,不怕浮云遮目的豪迈气概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
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 . 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 . 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 . 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
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2)
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9. (3分) (2017高三下·市南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把一个说法看成“套话”,①________ ,但人们对许多套语不但没有反感,而且还有着强烈的好感。

很多时候,人们称这些套话为箴言、格言、警句、名言、语录,甚至把它们当成至理名言。

这样的套话看上去很有说服,②________ ,只能让人思想陷入懒惰。

假若人的思想懒惰,没有独立思考的行为,时间一长,③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6高二上·景县期末)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谪到广西宜州。

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

师徒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

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唉声叹气,苏轼说“九三郎,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吗?”说完,留下还未回过味的黄庭坚,苏轼大笑转身而去。

仔细体会上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4-1、
4-2、
4-3、
5-1、
5-2、
5-3、
5-4、答案:略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四、默写 (共1题;共6分)
7-1、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1、
8-2、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9-1、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