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篇 《登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
第36篇《登高》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哀,()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霜(),潦倒新停浊酒杯。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
”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4.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5.杜甫《登高》中寄寓了作者飘零之感和伤逝之情的诗句是“(),()。
”
6.杜甫《登高》中,“(),()。
”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7.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
8.杜甫《登高》中,用“(),()。
”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9.杜甫《登高》一诗的主旨句(或: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2024·安徽安庆·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外高台临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六景静态描写,创造出一幅冷色调的深秋水墨画,渲染悲凉气氛。
B.颔联状写木叶萧萧落下、江水奔流不息,寄托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颈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着笔,由万里飘泊直写到晚年多病孤独的现状。
D.尾联揭示白发日多、潦倒停杯的原因是艰难苦恨,忧国伤时情怀跃然纸上。
2.此诗被誉为唐朝律诗压轴之作,前人赞它有“对称”之美,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首联两句六景静态描写”错误,“风急”“猿啸”“鸟飞回”等都是动态描写。
故选A。
2.①四联对仗具有对称之美,首联风与渚、天与沙、猿与鸟对仗,颔联落木与长江对仗,颈联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常作客与独登台对仗,尾联艰难与潦倒、苦恨与新停、繁霜鬓与浊酒杯对仗;
②前四句写景与后四句抒情具有对称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本诗的对称之美可以从格律和内容的对称进行分析。
对仗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中,“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
下”对“滚滚来”,颈联中“万里”对“百年”“常作客”对“独登台”;尾联中“艰难”对“潦倒”,“繁霜鬓”对“浊酒杯”等。
整首诗对仗工整。
内容上,前四句写景,首联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后四句抒情,表达诗人羁旅愁、孤独感、国难家愁等情感。
前四句写景与后四句抒情具有对称之美。
(2023·广西桂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风”“天”“猿啸”与“渚”“沙”“鸟飞”对仗,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B.颔联“萧萧”“滚滚”增强“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的形象性,使意境更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老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是全诗的诗眼,集中表达了诗人在诗歌中蕴蓄的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之情。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寄寓着哪些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缠绵悱恻”分析错误。
此句中诗人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故选D。
4.该句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国家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诗句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艰难苦恨”在这里既指个人的身世的艰难,生活的困难,也指社会现实的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繁霜鬓”是说头发很白很白,如同霜一样。
这里,表现出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为“国难家愁”而忧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所以白发增多。
故诗句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国家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2022·海南·三亚华侨学校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参考答案】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说法错误。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是“怨天尤人”。
故选C。
6.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
“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病体缠身,而且穷困潦倒,所以“艰难苦恨”中包含着作者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
作者年轻时也具有远大的抱负,但作者始终不受朝廷重用,而且生逢乱世,又更增添了许多的痛苦,此时作者双鬓已白,但依然事业无所成就,所以其中有作者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无论是“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还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此诗中“艰难苦恨”四字包蕴神深广,可以肯定其中包含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作者除了对国家的担忧,还有他一以贯之的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安史之乱之后,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情感更加强烈,所以“艰难苦恨”中包含着作者对人民艰苦命运的无限关切。
(二)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
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涵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宋代严羽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
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
此后学者言及盛唐,
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
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
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
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
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
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
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
盛唐分期概念的分歧,正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之关系的思考。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
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
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
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
尤其是高棅《唐诗品汇》在各类诗体下按“正宗”“大家”“名家”“羽翼”等排列诸家、收录作品,十分直观地展示了他心目中盛唐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范围。
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之外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
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
王世懋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老句也。
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
”可见,杜甫的诗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既有沉郁的深句,也有磅礴的丽句。
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
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
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风骨健举、气象浑厚、风神超越、兴象玲珑等美学范畴,也包含了古体、近体发展新变所形成的体制风貌。
对盛唐诗歌艺术典范的阐发,可以溯及殷璠“开元十
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这一经典论断。
其后,宋元明清学者一直重视对盛唐诗风特质的揭示,盛唐型范主要是由他们心目中典型的审美范畴、体式风格和作家经典来共同诠释。
严羽提出盛唐诗的独到之处在于“兴趣”和“妙悟”,他认为盛唐诗并不依恃学理思力,而是具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特点。
明代学者的最大创见则在于,更加明确地阐发出盛唐诗的特质,提出了一些影响至今的经典美学范畴。
如胡应麟以“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论诗,称赞七言律诗在盛唐“气象神韵,迥自不同”的面貌。
至清代王士祯又发展了前人的“兴象风神”观,可见古人对盛唐诗的批评观念得以不断充实完善。
这些经典的论断和表述,既代表了古人对盛唐诗歌艺术型范的理解,也凝结成为他们自身鲜明的诗学理想,他们对盛唐之“盛”的解释和推崇,实际正是对盛唐的诗史价值的认定。
现当代学者探讨诗学型范意义上的盛唐,实际上也是在探求思索盛唐诗的特质是什么,以及哪些作家作品最能代表盛唐诗等问题。
林庚用“盛唐气象”概括盛唐诗歌的特质,特别重视作品中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罗宗强进一步强调了盛唐诗浓烈明朗的情感、雄浑壮大的气势和清新自然的审美。
其后学者探讨“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美学内涵,大多立足于这些重要结论。
由此学界对于盛唐诗歌特质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可见,盛唐诗学研究的推进,正与传统诗学批评一脉相承,至今仍在继续开掘古人论及“盛唐”时的基本议题。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在基本的时间分期内涵之外,更具有诗学型范的涵义。
将盛唐划定在哪一段,将哪些作家放入其中,这两个层面的涵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都关系着如何理解盛唐诗风特质的根本问题。
而对盛唐诗歌艺术典型特质的提炼总结,则是随着后人对广阔的诗歌史的整体观察,逐步明确起来的。
古代学者主要是在盛唐诗与中晚唐诗、宋诗的对比参照中,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盛唐”概念的面貌。
历代学者在阐发盛唐概念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他们当代的诗学思想,这又从侧面体现了盛唐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时期被看作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盛唐之“盛”体现盛唐时期诗歌价值之高,这些是经过后代论者的阐发逐渐凸显出来的。
B.历代学者对诗歌史上盛唐分期的看法大同小异,大多认同是开元、天宝时段,作者认为将大历初年的八十六人划归盛唐的观点更为客观。
C.胡应麟以“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论诗,比严羽提出的“兴趣”“妙悟”说,在阐发盛唐诗歌的特质方面更明确,其批评观念更完善。
D.盛唐时段的划分和代表作家的确立是诗歌史上盛唐概念研究的范畴,二者的涵义密切相关,都关系着如何理解盛唐诗风特质的根本问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当代学者对于盛唐分期的论述和高棅的结论相差不大,这表明他们可能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借鉴和吸收,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B.从时段分期来看,诗歌史上的盛唐和政治历史上的盛唐分期不同,它们既正相关但又不完全重迭,可见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不无关联。
C.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按“正宗”“大家”“名家”“羽翼”等排列作家作品,直观地展示出盛唐作家的地位高低和作品的水平高下。
D.对古代诗歌史上盛唐概念的研究延续至今,从侧面体现盛唐诗歌的重要地位,而每每推陈出新又反映出各时代诗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3.下列诗句,不符合林庚提出的“盛唐气象”诗歌特质的一项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
5.文中认为杜甫的诗歌“不离盛唐”,又“超出盛唐”,请结合杜甫《登高》的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B
【解析】“大历初年八十六人划归盛唐”错。
2. C
【解析】“地位高低和作品的水平高下”错。
3. A
【解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不符合林庚提出的“盛唐气象”。
4.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脉络清晰。
②首先提出观点,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诗学型范概念。
③接着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盛唐概念的涵义进行阐释。
④最后阐明研究盛唐概念的意义。
5.①“不离盛唐”:颔联营造了落叶萧萧与长江滚滚的雄浑意境,体现出盛唐诗歌磅礴壮丽的主流风格。
②“超出盛唐”:尾联饱含诗人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沉郁情感,超出盛唐诗的主流风格。
③杜诗“不离盛唐”体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超出盛唐”体现盛唐概念艺术规范的限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
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
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
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
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
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
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
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
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
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
”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
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
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
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
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
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
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
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
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
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
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
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
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
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
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
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
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
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
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
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
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
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
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
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
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
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
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
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
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
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曾经历了从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到探索韵律、探索声律,到探索格律等长期的过程。
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