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2.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
1.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2.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
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地生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2.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生齐读
三、检查预习(ppt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留下了多部历史、文学名著:《战国策》《说苑》《列女传》等。
2.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论辨,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用运用巧妙形象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的统治者也认识到,民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大约就发生在此时。
至于此故事的真实性,于史无考。
4.文题解读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题目的意思是“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5.出场人物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四、朗读指导
1.听读课文,划出停顿节奏。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错。
)
五、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3.展示交流成果,找同学翻译课文。
师适时点拨,明确。
(ppt出示)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坐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
”于是下命令:“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4.词汇积累。
(ppt出示)
【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2)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早晨)
(3)令初下.,群臣进谏(名词作动词,下达)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6)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
..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
(2)明日
..,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
(4)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围,方位词)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能谤讥
..于市朝
(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
【一词多义】
(1)朝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皆朝于齐(朝见)
(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同“熟”,仔细)
(3)上受上赏(上等的)上书谏寡人者(呈上 ,上交)
(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门庭若市(像)
(5)美不如徐公美(美丽)妾之美我者(认为……美)
【重要虚词】
(1)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臣之妻私臣(助词,的。
)
②问之/孰视之/(代词,他。
)
③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之蔽甚矣(助词,不翻译。
)
④暮寝而思之/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这件事。
)
(2)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②能谤讥于市朝(在)
③皆以美于徐公(比)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A.忌不自信。
(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自”做“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主语、宾语,(邹忌)与(之)坐谈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
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邹忌是如何劝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围绕“进谏和纳谏”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1段:进谏的缘起。
第2段:进谏的内容。
第3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三、合作探究
1.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试着找找看。
【交流点拨】
三问三答:
(1)邹忌有三问:
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表述上差异: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点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语气上差异: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恩爱之情溢于言表。
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只是附和妻的话,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
客——只是一句讨好主人的话,语气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
三思三比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
三赏三变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能上书谏寡人者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初:门庭若市数月:间进期年:无可进
总结: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多次从三方面加以显现,我们把这种写法叫三层排比,也叫三层重叠。
仔细品味,我们会品出三叠之美。
“三问”“三答”见性情;“三思”“三比”见智慧;“三赏”“三变”见胸怀
2.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交流点拨】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交流点拨】
①邹忌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②齐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交流点拨】
示例1: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示例2: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四、拓展延伸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交流点拨】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五、写作特色
1.精彩的对话。
邹忌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的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妻、妾、客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而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群言,才可以改良政治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选一个场景编写课本剧。
1.场景提示: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的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2.编课本剧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课后反思】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