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2019年,我国北方某市一所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观测了6月全部的降水过程记录在下表。

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60毫米,2019年降水量约为320毫米。

据表,完成下列小题。

降水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
降水日期5日23日28日
降水量(mm)10816
A.34mm
B.24mm
C.36mm
D.360mm
(2)根据降水量判断,2019年当地可能出现的灾害是()
A.洪涝
B.地震
C.滑坡
D.干旱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市6月总共降水3次,第一次为10mm,第二次为8mm,第3次为16mm,共降水10+8+16=34mm。

(2)根据降水量判断,该市2015年降水总量在320mm左右,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故最有可能出现的灾害为干旱。

洪涝是降水过多所致,滑坡与降水量没有直接的关联,地震属于地质灾害,与降水无关。

【点评】(1)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单位是毫米。

一年中每月降水量的平均值的总和就是年降水量。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2)我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台风。

台风灾害在夏秋季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到一定影响;暴雨洪涝灾害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干旱在我国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为主。

寒潮冬天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除外)。

2.下列词语中描述气候的是()
A. 风和日丽
B. 四季如春
C. 狂风骤雨
D. 阴转多云【答案】 B
【解析】【分析】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况;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四季如春表示地区的气候特征,其他表示的是天气现象。

故答案为:B。

【点评】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最大特点是多变,直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广影响。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描述某地气候特征通常从这两个角度来说。

3.一天中,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 正午
B. 深夜
C. 日落前后
D. 日出前后【答案】 D
【解析】【分析】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故答案为:D。

【点评】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为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情况下,陆地上一天中的最高温值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温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达到最高值。

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逐渐增强。

13时左右,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此刻正是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

由于地面增温后,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此刻正是大气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

14时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

4.一般而言,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若山峰A的海拔3600米,气温是6℃,那么山底B海拔500米处的气温是()
A. 24℃
B. 12.6℃
C. 24.6℃
D. -12.6℃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根据在山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计算得出山顶的气温为:(3600-500)÷100×0.6℃=18.6℃,18.6℃+6℃=24.6℃。

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垂直递减,递减率大约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或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

依据两地相对高度差和其中某地温度,即可求出另一地区的温度数值。

5.位于欧洲西部的荷兰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国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陆。

2019年4月,荷兰一所学校师生来到北京某中学进行访学活动。

下图为荷兰简图及荷兰师生带来的礼物及简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荷兰畜牧业发达,主要得益于其气候条件。

下图中符合荷兰气候特征的是()A.
B.
C.
D.
(2)木鞋的特点反映了荷兰地理环境的特征是()
A.潮湿多雨,地面泥泞
B.光照强,热量充足
C.地势低洼,排水通畅
D.河流多,水流湍急
(3)荷兰风车充分利用了当地的()
A.气候温和湿润的条件
B.临北海海浪大的条件
C.常年盛行西风的条件
D.草地资源丰富的条件
(4)荷兰学生体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中具有北京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是()
A.
B.
C.
D.
(5)填海造陆破坏了海岸的生态环境。

近年荷兰实施了“退耕还海”工程,其重要意义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扩大港口面积
C.开展水产养殖业
D.发展滨海旅游
【答案】(1)D
(2)A
(3)C
(4)D
(5)A
【解析】【分析】(1)选项中A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为温带季风气候,C为地中海气候,D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终年温和湿润,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气候湿润,土壤含水量高。

故答案为:A。

(3)荷兰位于欧洲西偏北部,因大规模填海造陆使其成为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风车、奶酪、木鞋、郁金香号称荷兰“四宝”。

由于荷兰常年盛行西风的条件的影响,海陆风长年不息。

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

依据题意。

故答案为:C。

(4)北京的文化特色很多,如听京剧画脸谱、北京烤鸭、太平鼓和四合院等,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填海造陆破坏了海岸的生态环境。

近年荷兰实施了“退耕还海”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故答案为:A。

【点评】(1)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

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由于常年受温和的盛行西风的控制,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降水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温差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

(4)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也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北京城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众多。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景观,吸引着各地人们欣赏参观。

(5)荷兰堪称填海造陆最悠久的国家。

自13世纪以来,荷兰人向大海索地近七千平方公里,约占其现今国土面积的20%。

其中20世纪时因急剧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总共新造了约2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须德海和三角洲两大围海造陆工程。

6.央视热播栏目《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你发现了吗?据图文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反映了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A.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
B.东高西低,大致呈阶梯状
C.中部高,四周低
D.四周高,中部低
(2)谢公屐是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特制的木制旅游鞋(如图),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下图为谢公屐示意图。

谢公屐的特别功能与“天姥”的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A.节省体力——东南丘陵
B.防滑防潮——成都平原
C.保暖隔雪——东北平原
D.脱穿便利——珠江三角洲
(3)边塞诗人岑参诗中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此景可见于()
A.处暑时节的黄土高原
B.白露时节的新疆地区
C.秋分时节东北三省
D.寒露时节的四川盆地
(4)能表示岑参诗中景象的天气符号()
A.
B.
C.
D.
(5)“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景可见于()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
【答案】(1)A
(2)A
(3)B
(4)D
(5)B
【解析】【分析】(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读图可知,谢灵运特制的木制旅游鞋谢公屐上坡的时候后面高,下坡的时候前面高,这样可以节省体力,主要适应在坡地行走。

(3)根据诗中的描述可知,该天气是在狂风怒吼,卷起黄沙漫漫,飞石满地的景象,描写的是我国秋季新疆地区的冬季风来临的景象。

(4)读常用的天气符号可知,A表示多云,B表示雨夹雪,C表示台风,D表示沙尘暴。

诗中描写的是大风挂起沙尘的景象。

(5)“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反映了这里草原广布,地势平坦。

地势平坦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故答案为:(1)A;(2)A;(3)B;(4)D;(5)B;
【点评】(1)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平时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了解天气状况。

学生要记住几个常考的天气符号,如冰雹、雾霾、霜冻、台风等。

(2)该题主要考查中国主要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一望无际;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云贵高原气候四季如春,自然环境良好;内蒙古高原草原广布,连绵起伏,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产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雪山连绵。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为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一级阶梯主要地形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二级阶梯主要地形是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等,三级阶梯主要地形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高低决定了我国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向海洋。

7.小明周末和同学去爬山,他们在海拔720米处测得的气温是24.8℃,据此推测山顶1520米处的气温是 ( )
A. 24.8℃
B. 20℃
C. 4.8℃
D. 29.6℃
【解析】【分析】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小军目前所在的海拔是720米,气温是24.8℃,小明已经爬到海拔为1520米的山顶气温为:(1520m-720m)÷100×0.6℃=4.8℃,24.8℃-4.8℃=20℃。

故答案为:B。

【点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垂直递减,递减率大约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或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

依据两地相对高度差和其中某地温度,即可求出另一地区的温度数值。

8.齐齐哈尔市某日的空气质量指数是68,这一天的空气质量状况是 ( )
A. 优
B. 良
C. 轻度污染
D. 严重污染【答案】 B
【解析】【分析】解:通过分析知道,齐齐哈尔市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是68,那么该市空气质量状况是良;
故答案为:B。

【点评】空气质量以其空气质量指数API(为整数)衡量,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根据空气质量指数API的不同,可将空气质量分级如下:0~50为优;51~100为良,101~200为轻度污染,201~300为中度污染,>300为重度污染。

9.中国地城辽阔,气候差异显著。

阅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相关资料(如表,图),完成下面小题,
甲乙丙
经纬度位置36.07°N,,103.82°E36.67°N,116.98°E45.80°N,126.53°E
海拔(米)152354126
(1)甲、乙、丙三地气候的共同特征是()
A. 夏季平均气温大于25℃
B. 气温年较差大于25℃
C. 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D. 气温高的季节降水量少
(2)关于甲、乙、丙三地气候差异及其主导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 甲比乙年降水量少--纬度位置
B. 乙比丙年平均气温高--海陆位置
C. 甲比乙年夏季气温低--地形
D. 丙比甲降水季节变化小--人类活动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
A.甲图夏季的平均气温小于25℃,A不符合题意;
B.甲地气温年较差为23℃-(-5℃)=28℃,大于25℃,乙地气温年较差为28℃-(-1℃)=29℃,丙地气温年较差为24℃-(-20℃)=44℃,B不符合题意;
C.甲地年降水量大约为320mm;,乙地年降水量大约为650mm,丙地年降水量大约为560mm,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丙三地气温高的季节为夏季,降水量多,D不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
A.甲地和乙地纬度位置相当,但甲地海拔高,比乙年降水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A不符合题意;
B.乙比丙年平均气温高,是因为乙地纬度低、海拔低,即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和纬度因素,B不符合题意;
C.甲比乙年夏季气温低是因为甲地海拔高,即地形因素,C符合题意;
D.丙比甲降水季节变化大,不是人类活动影响,是地形和海陆因素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B;(2)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理解解答即可。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

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10.下列影响世界气候的主要因素中,错误的是()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经度因素【答案】D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气候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类型复杂多样,经度因素对气候没什么影响。

故答案为:D。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及人类活动等。

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
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如今的“温室效应”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

11.“回南天”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形成连日的小雨或大雾。

下图是 2019 年某次“回南天”形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可知,本次“ 回南天”现象发生在()
A. 长江流域
B. 四川盆地
C. 闽赣地区
D. 粤桂地区(2)“ 回南天”发生时,当地的天气一般是()
A. B. C. D.
(3)本次“ 回南天”现象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有()
A. 多雾,影响交通出行
B. 多暴雨,发生水灾
C. 天气干燥,适合晾晒衣物
D. 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
【答案】(1)D
(2)A
(3)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本次“ 回南天”现象发生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是粤和桂;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根据题意可知,回南天”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形成连日的小雨或大雾;读图可知,A的天气符号是小雨或大雾,B的天气符号是降雪或大雪;C的天气符号是晴或沙尘暴;D的天气符号是阴或雨夹雪;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3)根据题意可知,回南天”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
迅速反攻,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形成连日的小雨或大雾;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多雾,影响交通出行,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回南天(简称回南)是对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

华南属于典型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每当每年3月至4月时,从中国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中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在岭南形成准静止锋,使华南地区的天气阴晴不定、非常潮湿,期间有小雨或大雾,回南天现象由此产生。

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起水珠。

12.如图为世界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单位:℃)。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该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B. 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C. 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D. 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
(2)若a处海拔为800米,则b处海拔约是()
A. 1300米
B. 300米
C. 1800米
D. 500米【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示位于范围为29°30′N﹣30°N.可判定,其位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温带地区。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ab两处温差为27﹣24=3℃.若a处海拔为800米,则b处海拔为800米﹣3℃/0.6℃×100米=300米。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依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

可以判断出左图纬度是北纬度。

然后再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规律确定其在北半球;根据高中低纬的划分,确定其在低纬度;根据五带的划分界线确定其在北温带。

13.读“非洲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矿产资源贫乏
B. 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C. 被称为“热带大陆”
D.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据图判断,非洲的地势特点是()
A. 北高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西高东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3)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顶终年积雪的成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海拔高度
D. 人类活动【答案】(1)C
(2)D
(3)C
【解析】【分析】(1)非洲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故A错误;非洲受殖民主义统治,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的特点,出口商品以初级农矿产品为主,故B错误;非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大约有3/4的面积在热带,被称为“热带大陆”,故C正确;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

(2)读图可知,非洲的地势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故选:D。

(3)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山顶终年积雪;故选:C。

【点评】(1)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所以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

(2)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有“高原大陆”之称。

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约占非洲面积5%,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不足非洲面积的10%。

(3)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及人类活动等。

具体表现为:
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如今的“温室效应”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

14.如图所示兰州水车,起源于明朝,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

在解放前,水车的作用是()
A. 水上航运
B. 防洪排沙
C. 防止凌汛
D. 灌溉农田【答案】 D
【解析】【分析】解:兰州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故答案为:D。

【点评】甘肃省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降水量大于800mm,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向西北依次是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西北部年降水量少于200mm。

甘肃省重要的农业区是河西走廊,尽管这里降水较少,但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这里发展了灌溉农业,主要农产品有冬小麦、棉花等。

15.读各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对各地气候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B. 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 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D. 丁地是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属地中海气候;乙地终年温和湿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丙地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属热带季风气候;丁地全年高温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

故选A。

(2)甲是地中海气候,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丙是热带季风气候,丁是热带雨林气候,故选D。

【点评】(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温和的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度-40度大陆西岸,其中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

(2)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

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二、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6.下图为馕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馕带分布区()
A.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B.为人口稠密区
C.通用阿拉伯语
D.以白色人种为主
(2)下列民居中,与甲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是()
A.
B.
C.
D.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馕带”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西亚、埃及等地,该地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A正确;“馕带”分布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是人口稀疏区,B错;埃及、西亚的阿拉伯国家通用阿拉伯语,新疆、巴基斯坦、印度不使用阿拉伯语,C错;西亚、北非、巴基斯坦、印度主要以白色人种,新疆区内汉族,各少数民族不是都是白色人种,D错。

故答案为:A。

(2)图中甲地位于阿拉伯半岛,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因此该地房屋墙体厚,窗户小,房子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垒土、土砖、泥房等,C项中的建筑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

A 项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B项是气候湿热地区的干栏式民居,D项是我国江南水乡的民居,故答案为:C。

【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

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

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气候相对比较干燥,人们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

17.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

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读下图,完成下列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