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趋化因子2型淀粉样变性肾病一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趋化因子2型淀粉样变性肾病一例
白琼;王松;郑丹侠;邹万忠;王悦
【期刊名称】《临床肾脏病杂志》
【年(卷),期】2019(019)004
【总页数】4页(P300-303)
【关键词】肾脏;淀粉样变性;白细胞趋化因子2
【作者】白琼;王松;郑丹侠;邹万忠;王悦
【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100191北京,北京大学第三
医院肾内科;100191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
系;100191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病例资料
患者,男,67岁,内蒙古籍,主因“发现血肌酐进行性升高7个月”于2016年10月24日入院。
入院前7个月患者体检发现血肌酐升高,为143 μmol/L,当地医院予海昆肾喜胶囊0.44 g,3次/日,复方α酮酸片4片,3次/日治疗。
入院前4个月外院复查血肌酐148.6 μmol/L。
入院前2周血肌酐升高至194.3 μmol/L,尿常规:比重1.020,潜血、蛋白、葡萄糖均阴性,血常规未见异常。
入院前1周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查血肌酐183 μmol/L,尿素11.7 mmol/L,血常规、尿常规大致正常,腹部超声示双肾形态、大小均正常。
病程中患者无水肿、少尿、肉
眼血尿,无发热、皮疹、关节痛,无骨痛、腹痛、腹泻、纳差等。
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无淀粉样变性家族史。
入院查体: 身高171 cm,体质量80 kg,体质量指数27.4 kg/m2 ,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32 /81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双肺呼
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70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尿常规:尿蛋白、潜血、葡萄糖均阴性,尿比重
1.021。
24 h尿蛋白定量0.098~0.171 g,尿总蛋白/肌酐比值为 125.3
mg/g.Cr(参考值<200 mg/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为16.2 mg/g.Cr(参考值
≤30 mg/g)。
尿钠169 mmol/L升高,尿β2微球蛋白1.74 mg/L(参考值≤0.3 mg/L)升高,尿N-乙酰-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肌酐比值为11.3 U/g.Cr升高。
血白蛋白41 g/L,血肌酐183 μmol/L,尿素11.7 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2 mL·min-1·(1.73 m2)-1。
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56.01 ng/L。
血清免疫球蛋白固定电泳未见单克隆带。
抗核抗体、抗ENA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均阴性。
免疫球蛋白、补体、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未见异常。
腹部超声示双肾形态、大小均正常。
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左房略大,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62%。
全身骨扫描未见明显代谢活跃病灶。
肾活检病理结果,(1)光学显微镜:可见36个肾小球,系膜基质轻-中度弥漫性增生,局灶节段性重度加重,系膜区特殊蛋白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图1)。
肾小管
上皮空泡及颗粒变性,部分小管上皮刷毛缘脱落,管腔扩张,灶状萎缩。
肾小管、肾间质和小动脉管壁均可见淀粉样蛋白沉积(图2),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双折光现
象(图3)。
(2)免疫组化:IgG(-)、IgA(-)、IgM(-)、κ(-)、λ(-)、AA(-)、纤维蛋白
原(-)、载脂蛋白A1/A2(-)、溶菌酶(-)、白细胞趋化因子2(LECT2)(++),分布于
肾小球、肾小动脉壁及肾间质(图4)。
(3)电子显微镜: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系膜区和基底膜见直径8~10 nm、排列紊乱的纤维样物质(图5),上皮细胞足突弥漫融合,未见电子致密物。
肾小管基底膜、肾间质和小动脉也见淀粉样纤维沉积(图6)。
诊断:白细胞趋化因子2(LECT2)型淀粉样变性肾病。
图1 刚果红染色(×200),箭头所示肾小球系膜区淀粉样蛋白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
图2 刚果红染色(×200),肾间质(黑色箭头)、肾小管(蓝色箭头)、小动脉管壁(红色箭头)均可见淀粉样蛋白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
图3 偏振光下肾小管淀粉样蛋白呈现苹果绿双折光现象(×200),蓝色箭头所示
图4 免疫组化染色(×200),白细胞趋化因子2(LECT2)(++),分布于肾小球系膜区(黄色箭头)、肾间质(黑色箭头)、肾小管(蓝色箭头)
图5 电子显微镜(×25 000),肾小球系膜区(黄色箭头)和基底膜(绿色箭头)可见直径8~10 nm、排列紊乱的纤维样物质沉积
图6 电子显微镜,肾小管基底膜(蓝色箭头)、肾间质(黑色箭头)和小动脉(红色箭头)可见直径8~10 nm、排列紊乱的纤维样物沉积
讨论
淀粉样变性病是一组由于某种蛋白质发生构象改变,沉积于细胞外间隙,使组织结构破坏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并逐渐进展的疾病[1]。
淀粉样变性病的诊断依赖于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刚果红染色阳性、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双折光现象。
其中肾是淀粉样变最常见和早期受累的器官之一,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和(或)肾病综合征。
由于不同类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决定了其治疗方案和预后也存在不同,因此,淀粉样变性病的诊断还必须做出正确的分型。
淀粉样蛋白可以来源于不同的前体蛋白,其分类和命名主要根据致病的前体蛋白,目前已知的淀粉样变前体蛋白已超过30种,主要分为:(1)免疫球蛋白轻链型(light
chain,AL),在我国约90%为该型[2];(2)AA型,继发于慢性炎症,如结核、慢性化脓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地中海热;(3)其他,如来自纤维蛋白原、溶菌酶、载脂蛋白A、转甲状腺素蛋白等。
白细胞趋化因子2型淀粉样变性病(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associated amyloidosis,ALECT2)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淀粉样变,2008年Benson等[3]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对肾淀粉样纤维丝进行分型,发现了ALECT2。
2010年Larsen等[4]利用串联质谱对31 例分型未明确的肾淀粉样变性病标本进
行分析,7例患者确诊为ALECT2,发病率在淀粉样变性病中排第三(AL 86.3%,AA 7.0%,ALECT2 2.5%,ATTR 1.4%)。
2012年Sethi等[5]对127例肾淀粉样变性病进行激光显微切割和质谱分析,发现26例(20.4%)ALECT2患者,构成比
占肾淀粉样变性病的第二位。
但目前绝大多数报道的ALECT2病例来自美国西南部,大多数患者为西班牙裔,其他还包括印第安人和中东起源,我国报道罕见。
我国第1例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报道,该患者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但血肌酐在正
常范围内,肾活检病理检查发现肾小球、肾间质和肾小动脉壁均有淀粉样变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子显微镜均证实为LECT2阳性。
同时,发现肾小球有
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不除外合并IgA肾病[6]。
ALECT2肾活检病理检查,可见淀粉样变蛋白沉积于肾各个部位,包括肾小球、肾间质和肾动脉壁等,以肾小球系膜区和肾间质为著,刚果红染色呈强阳性。
电子显微镜可见紊乱无序的纤维结构(直径约10 nm)在肾小球系膜区、内皮下、肾间质、肾动脉管壁弥漫分布[7]。
ALECT2的诊断主要依靠对肾组织沉积的淀粉样物质进
行质谱分析或免疫组化检测LECT2表达。
Larson等[8]对524例45岁以上尸检肾脏组织进行刚果红染色和LECT2免疫组化染色;ALECT2主要累及肾,所有病例
均有肾间质表达LECT2;其他常见的受累脏器有肝脏、脾脏、肺泡和肾上腺。
脑、心肌、脂肪组织和胰腺受累较少见。
ALECT2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其发病年龄范围为58~84岁,平均年龄68岁,男女比例相当,所有病例均无淀
粉样变的家族史。
Said等[9]分析了72例ALECT2患者,发现蛋白尿并不明显,
甚至有近1/3的患者无蛋白尿,此外肾病综合征和血尿更少见。
Larsen等[10]研
究发现40%的ALECT2患者并没有蛋白尿,这种低水平蛋白尿或无蛋白尿可能是
由于缺乏肾小球受累。
Said等[9]平均随访了26个月,有1/3的ALECT2患者肾
功能稳定,有1/3的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仅有4例死亡。
ALECT2患者的生
存是优于免疫球蛋白轻链型(AL)淀粉样变性的,主要是由于该淀粉样变性心脏受累少见。
本文报道的患者为老年男性,以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无血尿、蛋白尿,血清中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肾活检病理检查发现肾小球、肾间质和肾小动脉壁均有淀粉样变蛋白沉积,肾脏淀粉样变性诊断明确;而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gG、IgA、IgM、κ、λ、AA均阴性,可除外常见的AL、AA型淀粉样变性肾病,故需考虑其他类型的淀粉样变性,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
A1/A2、溶菌酶为阴性、白细胞趋化因子2(LECT2)阳性。
目前尚无ALECT2的有
效治疗,主要治疗包括定期监测肾功能和控制血压;如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
本例患者给予降压治疗,定期监测肾功能变化。
出院3、6个月随访,血肌酐较住院时无明显变化,病情尚稳定。
LECT2最初是从植物凝集素激活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中分离出来的。
编码人LECT2的基因位于5q31.1-q32,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11]。
LECT2 主
要由肝细胞分泌,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是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一种生长因子。
ALECT2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ALECT2患者的血液中并未发现LECT2
的水平增加,也没有发现明确的LECT2突变导致错误折叠引起淀粉样变。
本文报道中国人的典型ALECT2患者1例,ALECT2病例多见于西班牙裔患者,
在北美并不少见,但在我国报道罕见。
本例患者给予我们的提示,对于常规AL(κ、λ)和AA染色阴性的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尤其临床上以肾功能异常为主、病理上肾间质、肾小管、肾血管淀粉样蛋白广泛沉积的患者,有必要增加LECT2的染色
检查以免漏诊。
此外,由于不明原因肾功能不全,但尿检验正常,并不是常见肾活检指证,有可能会造成此病漏诊。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Merlini G, Bellotti V.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myloidosis[J]. N Engl J
Med,2003,349(6):583-596.
[2] Yao Y, Wang SX, Zhang YK, et al.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in a large cohort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nal amyloid light chain amyloidosi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3,28(3):689-697.
[3] Benson MD, James S, Scott K, et al. 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 a novel renal amyloid protein[J]. Kidney Int,2008,74(2):218-222.
[4] Larsen CP, Walker PD, Weiss DT, et al. Prevalence and morphology of 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associated amyloid in renal biopsies[J]. Kidney Int,2010,77(9):816-819.
[5] Sethi S, Vrana JA, Theis JD, et al. Laser microdissection and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aids the diagnosis and typing of renal amyloidosis[J]. Kidney
Int,2012,82(2):226-234.
[6] 王妍,王素霞,章友康.白细胞趋化因子型肾淀粉样变性病1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
版),2015,47(2):349-351.
[7] Murphy CL, Wang S,Kestler D, et al. 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 (LECT2) -associated renal amyloidosis: a caseseries[J]. Am J Kidney Dis,2010,56(6):1100-1107.
[8] Larsen CP,Beggs ML, Wilson JD, et al. Prevalence and organ distribution of 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 amyloidosis (ALECT2) among decedents in New Mexico[J]. Amyloid,2016,23(2):119-123.
[9] Said SM,Sethi S, Valeri A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s of renal leukocyte chemotactic factor 2-associated amyloidosis[J].Kidney Int,2014,86(2):370-377.
[10]Larsen CP,Kossmann RJ, Beggs ML, et al. Clinical,morphologic, and genetic features of renal leukocytechemotactic factor 2 amyloidosis[J]. Kidney Int,2014,86(2):378-382. [11]Jiménez-Zepeda VH, Leung N. ALECT2 amyloidosis: a new type of systemic amyloid highly prevalent in the Hispanic population[J]. Rev Invest Clin,2014,66(3):26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