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去奶奶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乘法
第4课时去奶奶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小黑板、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
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

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面)咦,淘气在做什么呢?
学生:坐火车。

他可真是个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1: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米?
生2:奶奶家离新站有多少米?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新站到奶奶家有多少米?
教师提示做答(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115×4=
竖式: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6)为什么应该写6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1 1 5
× 4
4 6 0
方法点拨: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15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一,也就是2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0,并向十位进2,,4和十位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十,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十是6个十,所以在积的十位上写6 ,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表示4个百,所以在百位上写4.(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 4 8
× 4
9 9 2
3、观察、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汇报。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 4 × 6
4 9 2 1 9 1 4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五、课后作业:
课本59页第1、2、3、4题。

板书设计:
去奶奶家
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115=460(千米)
1 1 5
× 2 4
4 6 0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460千米.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如学生对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了一些生活场景,有骨有肉地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热情,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既抓住了重点,又让枯燥的笔算教学生动而不呆板。

让学生尝试解答新问题,相互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