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故乡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1.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速读知“文”
1.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2.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
多音字:五行.缺土
易错字:恣睢脚踝嗤笑
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
1.学生交流问题:“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心情: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作者无法接受。

2.学生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 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感受“物非”
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
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第6段中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用简洁的一笔就形象地写出老屋的破朽,影射出故乡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
①教师设疑: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的?
学生借助“故乡人情卡”,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变化,体验“昨是今非”的世态。

故乡人情卡
(学生在交流探究结果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品读语言的方法)
示例:“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
“欢喜”和“凄凉”表面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

“欢喜”是因为见到了儿时的朋友,而“凄凉”是自己景况不好,与童年的伙伴生活差距太大。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是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中年闰土欲言又止的情态,“终于”一词可见闰土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去面对眼前的现实。

类似的句子:
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通过“ 藏”“且”两个词的使用,表现了母亲暂时不想让“我”感受到家庭的衰落。

B.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只是”说明闰土内心的无奈与无助,并且难以言表。

“刻”字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在闰土身上所留下的印记,而“仿佛石像一般”写出了闰土的麻木。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通过对杨二嫂的刻画,表现了她小市民的自私、爱占便宜的心理。

②教师顺势设疑: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两个人物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A.闰土:对他饱含着同情、惋惜还有无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B.杨二嫂:对她怀有鄙视、不屑,还有一丝同情。

作者对两个人的情感态度是有差异的,一方面闰土和作者有着童年友谊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闰土虽然有他狭隘的思想局限,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不像杨二嫂那么彻底的庸俗,完全一副市侩嘴脸。

作者给予闰土更多的是同情,而对杨二嫂是厌恶与鄙视。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与作者共希望
1.教师:“我”此次回乡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却让“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

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哀)——离故乡(希望)
2.学生齐读小说最后四段,思考: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呢?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怀着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

3.学生品读,探究问题: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在哪里呢?他的希望能够实现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1)作者心中有新的生活,虽然还不明确,但肯定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这代表着作者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2)作者在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和闰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

因为他们还小,一定有能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

(3)作者的希望能够实现,因为他找到了通向希望的路,不是像闰土那样乞求神灵,而是勇敢地开拓进取。

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熟读精思,与作者同呐喊
1.小说中共描绘了“三个故乡”,学生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

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不再,“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哀和无奈之中。

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憧憬在幸福快乐的新生活的蓝图之中。

2.教师点拨:理想中的故乡藏着过去美好的影子,却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了,充盈着“我”的脑海中的是一幅崭新的生活的蓝图,等待着后人去开创。

3.学生探究: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乡仅仅是“我”的吗?还是谁的呢?
明确:不仅仅是“我”的故乡,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故乡,“故乡”只是当时中国的缩影,“闰土”也只是当时众多劳苦人民的缩影,在他们的身上呈现出了中国旧社会的怪态、病态。

而拯救这种痼疾的良方就是找到新出路,创造新生活。

4.学生总结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