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活动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活动设计
分享《论语十二章》活动设计
崔菲罗巧玲
一、活动主题
孔夫子如是说
二、活动背景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家,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其每一则简短的对话都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这些语录也使得这位教育家、思想家的形象愈来愈高大。

品读《论语》,我们仿佛在聆听这位和蔼而智慧的老人的谆谆教导。

三、活动目标
1.深化学生对本选段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四、活动过程
1.主题导入
播放电影《孔子》中与本文部分章节内容相关的部分,让学生对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有直观的感受。

2.活动过程
(1)比赛
将学生分成三组,从原文的第六、八、十、十一则归纳出演讲的主题,并在其中找到可以作为论据的段落,加以拓展丰富。

每组在讨论之后,各自选择代表演讲。

参考论点:
A.非淡泊无以明志立论:阐述第八段,可以以颜回(第六段)为例
B.时不我待立论:阐述第十段,同时加以名人的范例
C.鸿鹄之心不为徙立论:阐述第十一段,同时加以名人的范例
(2)辩论赛──“学”PK“思”
甲方:学重于思
乙方:思重于学
由学生自由选择观点,并由此产生辩论双方。

甲方参考观点及论据:只知空想不去学习的人,因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就会越想越迷糊,结果也无法取得有效的进步,学习是有效思考的基础,没有量变的基础下,是不会产生质变的。

所以“学重于思”。

举例:我们都知道,伟大的诗人杜甫,他的诗写得出神入化,被称作“诗圣”。

杜甫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呢?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家学良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转益多师,并且不断学习。

他有这样的诗句,“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显然,这位伟大的诗人强调的就是多学。

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

乙方参考观点及论据:只学习而不思考的人,无法深入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义,学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结果就会越迷惘。

思考是一个在形成自己的智慧的过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现实的情况,修订以前的错误,通过自己的思索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成果。

所以“思重于学”。

举例:伽利略17岁考上大学,不仅努力学习,还尤其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哪怕是很常见的一些现象,他都要去弄个清楚。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天花板。

他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他是在用右手按着左臂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

结果他发现,虽然灯每次的摆动越来越弱,每次摆动的距离也越来越短,但是,每次摆动的时间却是一样的。

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一定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最终找出了摆的规律。

后来,钟表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这充分说明思考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是在学习别人的智慧,思考是在形成自己的智慧。

有一次,一位传记作家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建立相对论的”。

爱因斯坦答道:“空间、时间是什么,小学的课本就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所以比别人想得多了一些,把从书本里学到的,思考了近十年,才弄懂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正是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超越前辈,才把物理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五、活动总结
通过这两个活动,有针对性地预设出两个情景,即演讲和限时辩论赛,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语段的理解。

这不仅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句子中的哲理可观可感。

如此,使学生对圣人的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