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汉代《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由此可知,当时我国传统节
日重阳节的主题是()
A.佩茱萸登高望远B.食蓬饵饮菊花酒
C.祈求长寿D.举行祭祖宴饮活动
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强调的是()
A.周武王灭纣功勋卓著彪炳千古B.周的政治机构完善
C.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D.周的文化影响深远
3.自先秦以来“历书”就对民间社会生活起着强势的范导作用。

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是()
A.《甘石星经》B.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
C.西汉武帝时的“太初历”D.郭守敬主持编订的《授时历》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后使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
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郑国B.李冰C.孙叔敖D.李悝
5.动漫大片《秦时明月》第三部“诸子百家”中体现了对墨家的推崇,下列属于墨家思想内容的是()
A.“民贵君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兼爱”“非攻”D.“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B.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度
C.废分封,推行郡县制D.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7.察举制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其推选的主要依据是()A.战功B.才学C.门第D.孝廉
8.两汉时期,西域各族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B.张骞出使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D.班超开始经营西域
9.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B.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
C.卫青、霍去病重创匈奴D.倭奴国奉贡朝贺
10.唐医学进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
A.《千金方》B.《四部药典》C.《唐本草》D.《黄帝内经》
11.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时主要通过设立管辖机构、册封与和亲等形式,上述三种举措都实施过的少数民族是()
A.突厥B.吐蕃C.回纥D.南诏
12.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重大创造。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的纸人称“蔡侯纸”
B.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C.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D.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13.唐自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和交流,其成果有()
①大化改新②仿唐长安城样式建造都城③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14.农业生产工具能够提高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播种
B.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C.魏晋时期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D.隋唐时期在东北地区出现了曲辕犁,便于耕作
15.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隋唐中央官制示意图
A.施政过程中对民主的追求B.加强相权的优化设计
C.弱化君权的重大举措D.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16.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古典诗词的如痴如醉和另类赏析,下列有关古代诗词的说法正
确的是()
A.白居易是盛唐时期代表诗人之一
B.宋词的繁荣主要是由于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C.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南宋之际,她的词属于婉约派
D.唐诗宋词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文人墨客的文艺创新
17.北宋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北宋在地方上设置()
A.刺史B.御史大夫C.通判D.提刑按察使
18.地方割据势力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隐患,下列历代政治制度措施中,不是针对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A.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19.盟约往往是民族交往的见证之一。

下列事件中,体现民族友好交往的是()
A.葵丘会盟B.澶渊之盟C.绍兴和议D.长庆会盟
20.元朝管辖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分别是()
A.宣政院、台湾府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理藩院、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台湾府
21.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A.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命题
B.推行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人数
D.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22.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B.自然经济逐渐加强
C.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D.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23.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B.西夏仿效唐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C.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今新疆地区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24.鉴于西藏的重要地位和文化的特殊之处,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僧官制度②设立卫所③册封达赖、班禅④设置驻藏大臣⑤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
二、综合题
1.(共16分)
材料一: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

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

初岁尽诣京师奏事。

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职官》
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实行的监察制度是什么?(2分)这种制度在东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机构,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治文明历程》
问题(2)据材料二说明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

(4分)
问题(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此时的政治体制却为什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4分)
2.(共16分)
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1)材料一中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如何评价这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问题(2)材料二中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明中后期的这种社会变化在思想上的突出反映
是什么?(2分)有什么意义?(2分)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期——康乾盛世,但被称为“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辉煌”。

因为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很快由盛转衰,瞬间倒塌,
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3)材料三中康乾盛世由一度繁盛到突然倒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
3.(共2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无论是汉族封建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封建政权都有针对多民族国家的政策。

因各民族发展
水平不一,风俗习惯各异,而采取“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问题(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叙述汉武帝、唐太宗、辽政权采取“因俗而治”管理各民族的措施。

(6分)材料二:唐朝对民族上层的册封,实际上有册有封。

具有不同的内涵。

册,大多指册命,周边的汗国的国王或可汗;封,主要是封赐或主授少数民族酋跃以官爵。

如果同时既赐官爵又承认或命之为,可合称为册封。

问题(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征(2分),并指出能够实施这些民族政策的主要原因(6分)。

问题(3)中国古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主要政策是什么?(2分)
问题(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上述古代民族政策的本质不同?(4分)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汉代《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由此可知,当时我国传统节
日重阳节的主题是()
A.佩茱萸登高望远B.食蓬饵饮菊花酒
C.祈求长寿D.举行祭祖宴饮活动
【答案】C
【解析】略
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强调的是()
A.周武王灭纣功勋卓著彪炳千古B.周的政治机构完善
C.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D.周的文化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略
3.自先秦以来“历书”就对民间社会生活起着强势的范导作用。

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是()
A.《甘石星经》B.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
C.西汉武帝时的“太初历”D.郭守敬主持编订的《授时历》
【答案】C
【解析】略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后使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
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郑国B.李冰C.孙叔敖D.李悝
【答案】B
【解析】略
5.动漫大片《秦时明月》第三部“诸子百家”中体现了对墨家的推崇,下列属于墨家思想内容的是()
A.“民贵君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兼爱”“非攻”D.“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答案】C
【解析】略
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B.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度
C.废分封,推行郡县制D.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答案】A
【解析】略
7.察举制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其推选的主要依据是()A.战功B.才学C.门第D.孝廉
【答案】D
【解析】略
8.两汉时期,西域各族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B.张骞出使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D.班超开始经营西域
【答案】C
【解析】略
9.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B.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
C.卫青、霍去病重创匈奴D.倭奴国奉贡朝贺
【答案】D
【解析】略
10.唐医学进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
A.《千金方》B.《四部药典》C.《唐本草》D.《黄帝内经》
【答案】C
【解析】略
11.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时主要通过设立管辖机构、册封与和亲等形式,上述三种举措都实施过的少数民族是()A.突厥B.吐蕃C.回纥D.南诏
【答案】C
【解析】略
12.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重大创造。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的纸人称“蔡侯纸”
B.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C.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D.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答案】D
【解析】略
13.唐自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和交流,其成果有()
①大化改新②仿唐长安城样式建造都城③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答案】A
【解析】略
14.农业生产工具能够提高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播种
B.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C.魏晋时期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D.隋唐时期在东北地区出现了曲辕犁,便于耕作
【答案】B
【解析】略
15.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隋唐中央官制示意图
A.施政过程中对民主的追求B.加强相权的优化设计
C.弱化君权的重大举措D.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答案】D
【解析】略
16.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古典诗词的如痴如醉和另类赏析,下列有关古代诗词的说法正
确的是()
A.白居易是盛唐时期代表诗人之一
B.宋词的繁荣主要是由于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C.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南宋之际,她的词属于婉约派
D.唐诗宋词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文人墨客的文艺创新
【答案】B
【解析】略
17.北宋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北宋在地方上设置()
A.刺史B.御史大夫C.通判D.提刑按察使
【答案】C
【解析】略
18.地方割据势力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隐患,下列历代政治制度措施中,不是针对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A.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答案】C
【解析】略
19.盟约往往是民族交往的见证之一。

下列事件中,体现民族友好交往的是()
A.葵丘会盟B.澶渊之盟C.绍兴和议D.长庆会盟
【答案】D
【解析】略
20.元朝管辖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分别是()
A.宣政院、台湾府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理藩院、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台湾府
【答案】B
【解析】略
21.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A.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命题
B.推行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扩大科举人数
D.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答案】D
【解析】略
22.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B.自然经济逐渐加强
C.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D.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答案】A
【解析】略
23.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B.西夏仿效唐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C.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今新疆地区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答案】D
【解析】略
24.鉴于西藏的重要地位和文化的特殊之处,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僧官制度②设立卫所③册封达赖、班禅④设置驻藏大臣⑤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略
二、综合题
1.(共16分)
材料一: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

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

初岁尽诣京师奏事。

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职官》
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实行的监察制度是什么?(2分)这种制度在东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机构,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治文明历程》
问题(2)据材料二说明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

(4分)
问题(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此时的政治体制却为什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4分)
【答案】(1)刺史制度
发生的变化:在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刺史逐渐掌握了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刺史制度逐渐地方官化。

影响:导致了中央权力的相对削弱;东汉后期,黄巾军起义后,刺史改称州牧,更成为雄踞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

(2)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重要组成内容;(或者答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设的政治机构)在维护中央集权和
监察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

(3)原因:没有了专门的谏议机构;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解析】略
2.(共16分)
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1)材料一中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如何评价这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问题(2)材料二中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明中后期的这种社会变化在思想上的突出反映
是什么?(2分)有什么意义?(2分)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期——康乾盛世,但被称为“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辉煌”。

因为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很快由盛转衰,瞬间倒塌,
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3)材料三中康乾盛世由一度繁盛到突然倒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突出反映: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促进近代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林魏思想);提倡经世致用,有利于扭转文化专制造成的思想僵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任选两点即可)。

(3)启示: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要实现真正的富强和持久的繁荣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传统落后的经
济模式虽然可以出现短暂的发展,但不可能造就长久的繁荣,盛世中潜伏着危机。

(任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4分)
【解析】略
3.(共2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无论是汉族封建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封建政权都有针对多民族国家的政策。

因各民族发展水平不一,风俗习惯各异,而采取“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问题(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叙述汉武帝、唐太宗、辽政权采取“因俗而治”管理各民族的措施。

(6分)材料二:唐朝对民族上层的册封,实际上有册有封。

具有不同的内涵。

册,大多指册命,周边的汗国的国王或可汗;封,主要是封赐或主授少数民族酋跃以官爵。

如果同时既赐官爵又承认或命之为,可合称为册封。

问题(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征(2分),并指出能够实施这些民族政策的主要原因(6分)。

问题(3)中国古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主要政策是什么?(2分)
问题(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上述古代民族政策的本质不同?(4分)
【答案】(1)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并封夜郎、滇王;
唐太宗:在突厥故地设置都督府管辖,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
辽政权:蕃汉分治,南面官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治契丹及其少数民族。

(2)特征:制度化、程序化。

主要原因:封建社会的繁荣;民族政策的开明;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国家力量强大;经济文化先进;统治者平等对待各民族。

(任选其中的三点即可)
(3)给少数民族首领封王。

(4)不同:古代的民族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
共同繁荣。

【解析】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