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分析葛鹏;王智;蒙树勇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住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门诊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均行开胸手术治疗,两组都采集静脉血,观察组检测时间分别为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5、9天,对照组只在体检时检测.结果观察组术前的D-二聚体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患者手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90%,死亡率为10.0%,缓解率为71.1%.存活组患者在术前的D-二聚体表达量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但是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二聚体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其水平与肺癌患者发病情况明显相关,可为肺癌患者病情与手术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13(018)009
【总页数】2页(P1707-1708)
【作者】葛鹏;王智;蒙树勇
【作者单位】710038,陕西,西安,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710038,陕西,西安,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710038,陕西,西安,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2010年全世界有69万人死于肺癌,而且
每年人数都在上升。
本病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年龄高峰在60~79岁之间[1]。
目前肺癌治疗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介入、放疗、化疗等。
当前肿瘤和血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肿瘤生物学行为新的认识,大量文献报道肿瘤细胞有各种促凝活性[2-4]。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为纤维蛋
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之一,对恶性肿瘤严重程度的观测有重要临床价值[5]。
而肿瘤患者经过创伤大的手术,再次扰乱了人体的凝血、抗凝以及纤溶
系统,使得患者术后抗凝系统的有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尤其纤溶系统的变化,则加大患肺栓塞的风险[6]。
本文对2009年6月~2011年12月我院胸外科确诊为
非小细胞肺癌的住院患者100例和同期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00例,采用免疫比
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其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1.观察组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胸外科确诊为非小细胞
肺癌的住院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经痰脱落细胞检查、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检
等方法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
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龄最小41岁,最
大79岁,平均年龄(64.62±12.87)岁。
TNM分期法:Ⅰ期16例,Ⅱ期28例,
Ⅲ期54例,Ⅳ期2例。
2.对照组选择同期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00名,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6.76±1
3.92)岁。
两组性别、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二、治疗方法
观察组均行规范化的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7],术后常规抗感染与对症药物治疗。
三、D-二聚体检测
两组都采集静脉血,观察组检测时间分别为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5、9天,对照组只在体检时检测。
采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STAGO公司的配套试剂,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含量,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的步骤进行。
四、统计方法
使用SAS 9.0统计软件,D-二聚体值由来表示且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结果
一、观察组10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年生存率为90%,死亡率为10.0%;依据肺癌治疗的近期疗效判断标准,存活的90例患者,全部缓解52例,部分缓解12例,无缓解14例,进展12例,缓解率为71.1%。
二、经过观察,观察组术前的D-二聚体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第1、5、9天的表达量略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表达变化分析指标对照组(n=100)观察组(n=100)术前观察组(n=100)术后1d观察组(n=100)术后5d观察组(n=100)术后9dD⁃二聚体
0.28±0.092.45±0.210.61±0.030.59±0.130.39±0.11P<0.05 >0.05>0.05>0.05
三、经过分析,存活组患者在术前的D-二聚体表达量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但是都高于对照组(P<0.05)。
详情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D-二聚体表达与分泌变化指标对照组(n=100)存活组(n=90)死亡组(n=10)D⁃二聚体0.28±0.091.25±6.259.25±3.11P<0.05<0.05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以出现凝血异常,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栓塞、游走性静脉炎等。
血栓栓塞和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两个主要死因[8]。
恶性肿瘤尤其
是实体瘤患者肿瘤本身使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易发
血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1)静脉血流淤滞状态:恶
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脓毒血症、癌肿的压迫可引起血流黏滞度改变及湍流的发生,静脉血流淤滞,易于形成血栓。
(2)血管壁异常:血管壁异常包括内皮细胞
损伤、功能不全、抗凝特性的丢失和新生血管形成。
异常的静脉血管壁可导致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凝血蛋白在血管内过度积聚而形成血栓。
(3)血液成分的异常:
血液成分的异常包括促凝物质的增多、纤溶系统的改变、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增加。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释放自身生成的促凝因子,或刺激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释放促凝因子,导致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9,10]。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亢进,如溶栓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高凝状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11]。
癌症的发展与血液凝固有关,实验室结果清楚显示纤维蛋白原的形成和溶解在肿瘤的不同阶段活动。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活性的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
D-二
聚体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其水平与肿瘤负荷、疾病分期、转移灶数目相关[12]。
一项临床观察发现高D-二聚体浓度提示显性或隐
性的肿瘤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尤其是在60岁以下的患者。
研究阶段23%的栓塞症患者诊断恶性疾病。
高D-二聚体水平较低水平的在34个月的观察随访中与癌症
的关系更为密切[13]。
高D-二聚体明显增加显性或隐性肿瘤的发生尤其在年龄小
于60岁的人群。
在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D-二聚体增高提示恶性肿瘤诊断原发栓塞后第一年癌症发病率较其后的高出3-7倍。
本文观察组术前的D-二聚体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符合上述猜测。
Sutherland调查显示,肺癌手术前的几个凝血指标特别是D-二聚体,与肿瘤前期阶段和术后存活率有关。
临床观察发现结肠癌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后的预后等有关。
因此术前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预测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生存率[14]。
Saba研究发现肺癌经化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有约73.7%出现D-二聚体水平下降,而病情进展的68.8%患者D一二聚体水平进一步升高,疾病复发的则有约92.3%的患者D-二聚体升高[15]。
本文肺癌患者手术后1年死亡率为10.0%,缓解率为71.1%。
存活组患者在术前的D-二聚体表达量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但是都高于对照组(P<0.05)。
Monreal表明D-二聚体浓度与肺癌患者生存率有独立的相关性,D-二聚体浓度较低的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05天,而D-二聚体浓度大于0.65 μg/ml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7天[16]。
Rak研究中也发现相对正常D-二聚体浓度中位生存期308天的患者,高于正常浓度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154天,多变量分析提示高D-二聚体水平是肿瘤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17]。
总之,D-二聚体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其水平与肺癌患者发病情况明显相关,可为肺癌患者病情与手术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Falanga A,MarcheRi M,Vignoli A,et al.Clotting mechanisms and cancer:implications in thrombus formation and tumor
progression[J].Clin Adv Hematol Oncol,2012,1(2):673-678.
[2] Schutgens RE,Beckers MM,Haas FJ,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dimer measurement for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J].Haematologica,2005,90(2):214-219.
[3] Piccioli A,Falanga A,Baccaglini U,et al.Cancer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J].Seminmmb Hemost,2006,32(10):694-699.[4] 王志新,左媛,陈维中,等.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异常改变的双重意义[J].中国慢性瘸预防与控制,2007,5(2):73-74.
[5] 纪雪红,占伟海,宋波,等.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4):42.
[6] 王朝春,曹珉光.肺癌患者部分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2):41-42.
[7] 杨跃.肺癌标准化手术图谱,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4.
[8] 李吕喜,姜正华,朱慕云.非小细胞肺痛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与生存期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07,33(12):1207-1208.
[9] 陈渝宁,孟冬娅,方秀菊.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肺部疾病的意义[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4-5.
[10] Pavey SJ,Hawson GA,Marsh NA.Alterations to the fibrinolytic allzyme systemin patients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9,10(5):261-267.
[11] 刘国平,许刚,史进.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2,42(3):30-31.
[12] 胡云建,陶凤荣,王厚东,等.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25(2):95-97.
[13] 高学新,张玉坤,李超.D-二聚体检测在食管手术后肺栓塞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20(6):372-373.
[14] Sutherland DE,Weitz IC,Liebman HA.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of cancer:epidemiology,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m J Hematol,2010,72(2):43-52.
[15] Saba HI,Khalii FK,Morelli GA,et al.Thromboembolism preceding cancer:a correlation study[J].Am J Hematol,2009,72(10):109-114.[16] Monreal M,Lensing AW,Prins MH,et al.Screening for occult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or pulmonary embolism[J].J Thromb Haemost,2004,10(2):876-881.
[17] Rak J,Milsom C,May L,et al.Tissue factor in cancer and angiogenesis:the molecular link between genetic tumor progression,tumor neovascularization,and cancer coagulopathy[J].Semin Thromb Hemost,2006,32(8):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