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德国统一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二为一)
捷克开放边境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一分为五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目的:为了挽救苏联;结果:失败
推广种植玉米
评价: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尤 里.加加林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
⒈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⒉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⒊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跛脚的巨人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改革: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 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政治改革: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 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结果: 失败 4、评价\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 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已 消 失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国名 苏联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蒙古人民共和国
存在时间 1922年-1991年 1949年-1989年 1947年-1989年 1946年-1990年 1944年-1989年 1919年-1992年 1946年-1990年 1946年-1991年 1945年-1992年 1924年-1992年
现 有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国名
中国 越南 朝鲜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1945年9月2日 1948年9月9日
古巴 老挝
1959年1月1日 1975年12月2日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原因:
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 势力的影响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 启示: 有哪些启示和认识?
⒈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⒋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认识: 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 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 艰巨、复杂和曲折。
二战后欧亚成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欧亚一 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 主义国家由一国变为多国,社会主义 力量在发展壮大。
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
“东欧” ,指 位于欧洲东南 部和中部地区、 苏联西侧的8个 国家,这些国 家在二战后都 按照苏联模式 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并与苏 联结盟,成为 社会主义阵营 成员 。
美 苏 两 国 力 量 对 比
î Ä Ï ¿ Ï ¿ î Ä Ä · ê Ý À à ¹ ú Õ Á Ë ª Þ ¼ Ê Ö Ò Ï Û ä Î × °¿ ² ¶ Ó 1968 350 340 Ö 1978 210 440 ±ä É ¹ ¿ Ì Ë 1968 8500 32400 Ç 1978 10500 50000 Õ Â Ô ½ Ê Õ õ · É » ú 1968 5100 4000 ½ 1978 4500 4600 Ë ¯ µ ® Ã Ë æ Õ ½ ½ ¢ 1968 360 320 º 1978 172 240
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苏联(1922--1991)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影响: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
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两层含义: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突患脑 溢血逝世,终 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 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 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 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 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
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 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苏联经济 发展失衡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 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 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核武器 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 超级大国。 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 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 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东欧剧变
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问 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 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 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1、苏联解体说明了( B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B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大 西 洋
民 德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分布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
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 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 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 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 的经济力量。
¼ µ µ ¯ µ ¼ µ ¯ ä Õ º ¨ú » · Í
ê Ý Ä · À Ã ¹ ú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2、主要内容\措施: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 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3、结果: 失败
4、评价\影响: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勃列日涅夫
已 消 失 的 社 阿富汗 埃塞俄比亚 贝宁 安哥拉 刚果 莫桑比克 索马里
存在时间 1967年-1990年 1979年-1989年 1978年-1992年 1987年-1991年 1975年-1990年 1975年-1992年 1969年-1991年 1975年-1990年 1969年-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