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读书》导学案
第一篇:《谈读书》导学案
《谈读书》导学案
中学导学案
年级:
九年级语文
使用时间:XX、12、题1谈
读
书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了解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及读书的作用、意义;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名言警句。
3、将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应用到学习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短文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读书的意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了解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教学难点读书的作用、意义
时1教学方法指导评价教学用具常规
教学流程复备栏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前、中)朗读文,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二、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藻饰()
诘难()
咀嚼()
味同嚼蜡()
矫()
滞碍()
睾()肾
阐证()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豁然贯通
孜孜不倦
3.文学常识填空《谈读书》一选自《
》,作者
,国
家家。
著有《
》、《
》等。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1、粗读文,理清的思路。
依次写了读书的、读书的
以及读书的和。
2、本文所谈到的读书的好处(目的)有哪些?
3、在读书过程中有哪些不好的偏向?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4、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么理解“明智之士用读书”?、开头说了读书的三种目的,而后又指出了三种偏向,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6、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好处。
7、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谈一谈你的看法。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四、堂评价
1、结合文内容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2、你喜欢文中的那句名言?以此为论点,说一段话。
五、巩固练习(中、后作业)
1、说说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①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
()②
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③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④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2、除了之外,培根还有一句在世界上广为传颂的名言,它是
3、根据提示写句。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4、介绍你读过的一本好书,与大家共同分享。
六、备组交流反思
第二篇:谈骨气导学案
《谈骨气》教学设计丰宁三中韩德凤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
所以重点应让学生掌握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本着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我首先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吴晗的材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能力。
关于论文内容,读懂、读透是理解的前提基础,所以先组织学生感情朗读,整体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汇报结果。
教者适点拨、引导、突出教学重点。
教材本身是一例子,为了开拓学生视野,组织学生谈历史上还有哪些能体现谈骨气的事例?这样训练学生选择事实论据,提练观点能力,为今后写作议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知识
2、字词的积累
3、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议论文知识(略)2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伟大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写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
”[
3、字词积累
嗟()吆喝()丞相()拘囚()高官厚禄()富贵不能淫()4 朗读课文二自主探究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组元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班级展示,老师订正)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找出论据并说出论据的类型
3、划分文章结构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论点提出的方式
2、事例的概括
3、论证方法的作用
4、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一、回顾上节课有关知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班级展示,老师订正)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2、孟子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3、三四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中选取了哪些事例来支撑论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乎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5、这几个事例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6、这几个事例典型吗?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7、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三方法指导
对于议论文首先要找到中心论点或明确论题,接着寻找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思路,其他问题要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三、知识拓展
1、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
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
’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
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2、补充事实论据练习(先概括其主要事实,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再进行简单议论。
)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
教学反思
《谈骨气》是一篇议论文,教授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我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印发了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学生与本文作为事实论据的“嗟来之食”进行比较阅读,以区分其异同;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
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
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重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通过反复诵读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最后指导学生整理关键词语来帮助积累语言等等。
第三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15.《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李隽【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积累、感受、体验语言音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2、探讨《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法导引】
1、《谈读书》文中有不少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并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会运用。
2、《不求甚解》是一篇采用驳论手法的杂文,可以通过编列课文结构提纲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批驳中阐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由于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都是谈读书的,写法上一是立论,一是驳论,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明二者异同,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3、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
【课堂导学】《谈读书》
1、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2、《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1)运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3)运用对比说理,通过从正面和反面对比论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后回顾】
《谈读书》一文,篇幅虽短,却警句迭出,精彩语段纷呈,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并受到心灵深处的陶冶。
文章围绕读书的益处这一中心话题,从谈读书的益处、谈读书的方法、谈“学问改变气质”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论述时,重在发表观点,而轻论说的周密性。
如本文开头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博彩,如何长才,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
真正是要言不繁,点到即止,以一当十。
【学后反思】
第四篇:《谈中国诗》导学案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
一、感知文本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
1、作家作品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
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 1
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
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
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
短轻灵!
(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
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预习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
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
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
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
外国——
中国——
2、篇幅:
外国——
中国——
3、韵味:
外国——
中国——
4、风格:
外国——
中国——
5、内容:
外国——
中国——
三、拓展探究: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
说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
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
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
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
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达标检测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
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观沧海》见课本P53
致大海(节选)普希金
我多么爱你的余音缭绕,那低沉的音调,深渊之声,还有你黄昏时分的寂寥,和你那变幻莫测的激情。
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护,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而当你怒气冲冲,难以制服,就会沉没多少渔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
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
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
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
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
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
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
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
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
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
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
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
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
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
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
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
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只
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
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
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
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
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
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
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
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
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
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
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
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
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
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
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
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
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选做题
(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
第五篇: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设计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
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1、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2、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 9 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3、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
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