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中华文化精髓之心学,自孔孟之后即隐遁失传,中途经历一千多年无人能破,后又被朱熹错解,误会更深。
直至阳明出世,经历重重难关,最后龙场一悟,始明“心外无物”的核心精要。
自此逐渐将三教一脉传承的心法出土重光,中华文化道统心法因此得以表露完整,我们生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对此心学的衰落与重光缘起,不可不知!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
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良知一直都在
阳明先生的学生陆原静来信问:“良知也有个开端吗?”陆原静这样问,暗含着有开端也就意味着会有停止的意思。
阳明先生回答说,这也许是陆原静过去听我说的话,有误解的地方,可我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良知就是心的本体,若是本体就没有起端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会消失,因为本体是一直都存在的。
这就是前面跟陆原静探讨过的所谓“恒照”问题,为什么说是“恒照”呢?因为它永远都在,就像真我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在,即使肉体消失了,它还在。
既然是永恒,就没有所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永恒超越了时间的范围。
为什么我们守不住良知?
心的本体永远都在,没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即使妄念发的时候,良知依然还是在的。
问题是妄念发了,良知虽然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存守得住。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良知是在一股气上,大家想想,当慈悲心发的时候,是不是有个感觉?当舍不得不忍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个不舍不忍心的感觉?
这慈悲、不舍不忍心的感觉就是良知。
良知在什么东西里面呢?在气里面。
必须在气里面才感觉得到慈悲,才感觉到不忍心。
可因为一个人的妄念、好恶也是攀附在气上面,就像乌云遮盖了太阳,所以良知虽在,可我们却不知道怎样留存得住。
原来它藏在气里面
有时候我们会丢掉良知,丢掉我们的本心,可即使在最蒙蔽的时候,我们的良知还是在的,只是我们不晓得从中怎样去觉察,所以就会被蒙蔽。
这好比一杯水里有杂质,这杯水虽然是浑浊的,但是水里面水分子的纯凈是没有改变的,只是水被杂质给弄浑浊了。
当把水加热蒸馏,蒸馏后的水与原来还未弄浑浊的水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良知虽然在最蒙蔽的时候,它依然还存在我们的本性里,但是我们得要懂得觉察良知的存在。
只要往自身内
观照到情绪能量气机的清真,
良知就会显现,
这个其实就是千经万典所讲的
返观觉照的功夫。
如果说良知有个发端处,那也表示有时候良知会不在。
可是良知就是本体啊,本体一直在,所以良知也一直在,只是会被我们的情绪攀附给遮蔽了,散发不出良知的光芒而已。
所以一个人要明心见性,并不是要等三十年,等几辈子,当我们懂得怎样观照自己心性的本真,这当下心就会明了,良知就显现了。
在这篇文字里,阳明先生为我们厘清了多少的误会啊!
提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不就是知道了道理然后去实行嘛,言行要一致嘛,然而为什么我们明明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却做不来?原因竟然是我们都误解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原来是另有所指!
知行合一之惑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因对“知行合一”的见解还没有透彻了解,就跟在朝为官同是王阳明门人的两位贤人宗贤、惟贤,探讨“知行合一”的道理,辩论了好久还是莫衷一是,于是就请教王阳明先生。
知道了就去做就是“知行合一”吗?谈到“知行合一”,很多人都会说“知是知道,行是行为,道理知道了就要做出来,知跟行要合一,这才是做一个真正的学问”。
可是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这三位贤人辩论良久还未能辨明,最后还要求教于王阳明先生?
其实“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是不能望文生义作字面解释的,也不要以为我们以往的认知就已经解释清楚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如果只是知道应该怎么样孝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来就叫做知行合一的话,那教几堂课就能把怎么样事君、事亲,跟朋友交往的道理说明白了,这学问还需要研究、需要讨论这么长时间吗?
“知行合一”出自于哪里?“知行合一”出自于哪里呢?它最早出自于《论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孔子说,有的人是“生而知之”,天生对大道就很有感知的能力;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是通过学习、不断练习,对大道有所体会;有的人是“困而学之”,在生活中遭遇困顿,然后不得不学,以求明理解脱。
在《中庸》里有这么一段: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实是源自于孔子的思想,它有非常隐微而不易了解的地方,所以历来就引起很多学者不断地探讨和辩论。
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见解当徐爱问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时,举了个例子,好比大家都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可实际上往往却不能孝、不能悌,可见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实行是另一回事,知跟行是两码子的事。
徐爱当时的见解跟一般人一样,把知解成知识的知,把行解释成行为的行,所以知跟行就不一定是在一起。
王阳明的见解不是这样,王阳明认为知行是合一的,知一定能行,知跟行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
王阳明对知跟行的定义,跟一般人所认为的不同,那到底是什么呢?
王阳明对徐爱说,为什么知道却不能做到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内
心被私欲隔断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良知被私欲隔断了,我们的内心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王阳明心学所探讨的是心,心即是理,心外无物,一切的学问都是讲在心上。
当我们被私欲隔断的时候,那个心已经失去了天良的本貌,所以不是知行的本体。
知行这两个字是讲在本体上的,什么本体呢?就是心的本体,简单地说,知行的知指的是心里面的知,行指的是心里面的行,不是外面的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即理,外在的行为是源自于内心有一个欲望、渴求和期盼,我们才会去做外面的行为,所以外面的行为还没有做出来之前,在哪里先行了呢?在内心先行了!当我们的七情六欲贪嗔好恶,我们的期盼,想要如何如何的那种冲动欲望上来的时候就是行的时候。
“知行合一”的第一现场在哪里?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知觉的知,不是知识的知。
天下的道理,科学的原理,这些是知识的知。
什么是知觉的知?譬如手碰到茶壶,觉得是热的或冷的,这跟知识无关,跟感觉有关,叫做觉知。
觉知有身体的觉知和内心的觉知,如知痛知痒是身体的感觉,而喜悦、焦虑、烦恼则是内心的感受。
内心的感觉不受控制,在我们内在仿如有一个自然的机制,自然而然常常产生很多感觉,温暖、感动、仁慈、愤怒等等。
感觉上来后我们就有了喜欢不喜欢的好恶分别模式,喜欢到不行或厌恶到不行,这个就是所谓的行。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好恶贪嗔产生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眼神、表情、行为的方向,这是知跟行的第一现场。
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办案最重要的是第一现场而不是其它现场对不对?当我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最主要的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在哪里?就在心里面。
当我们的内心被私欲隔断的时候,对人的体贴关怀却做不来,这是因为内心本有的善意被当下升起的私欲给隔断掉了,虽然我们的天良本来是时时刻刻在的,但是当私欲起的那一刹那却被隔断了。
这里的“欲”字千万不能够轻易读过,欲就是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的渴求,这不是脑中的想法,欲是一种情绪,内心里有力量的欲求。
这个必须定义清楚,因为这个“欲”字定义不清楚,就没有办法读通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根据孔子一脉相承的学问的脉络。
所以定义不清楚不只是王阳明的学问不能学,连孔子的学问、各教经典都没有办法学透。
因为不在这个定义上所学到的都是第二现场、第三现场,都是一些心以外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内心里面的东西。
当我们内心被私欲隔断,贪嗔好恶一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情绪起来的时候,胸中必定有一种感受在涌动着,这是贪嗔好恶的第一现场,当它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理智、知识都不管用,言行就会离了正理。
王阳明之所以认为知行是合一的,就是源于这个原因。
当我们要扫去心里的私欲遮蔽,恢复我们内心的良知,也就是内心本有的仁义礼智信,只能从心里这个第一现场着手去做,这就是王阳明认为“知行是合一”的奥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