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 何谓“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指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的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力量, 是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孕育的 结果。

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 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

它是整个民族文化 的灵魂和升 华。

辜鸿铭先生说:“我所指的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 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情操。

”而所谓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国文 化的基本精神, 是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大多数人民所认同和追求、 对推动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张岱年先生认 为, 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概念, 即“(1) 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 那在《老子》与《周易》中所凝聚的一般的共同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呢?我 们先从两部典籍及其关系加以探讨。

《老子》 是春秋末年作品, 为老子所著。

《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 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于西周乱世,任 周守藏之史是可以肯定的。

其博览商周典籍,读到《易经 》也在情理之中。

《周易》分《易经》与《易传》两个部分.“《易经》 乃殷周之际作品,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为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总汇,反映原始 社会晚期、奴隶社会早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易传》则不 同, 它是公元前 4—3 世纪的作品, 反映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阶级的世界 观, 已形成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经”是占筮书, 早于 《老子》 。

“ 传”,又称“十翼”,是后人对 “经”的解释,比 “经”晚出很长时间,在《老子》之 后。

李镜池先生在《周易探源》 中说: “传’虽然是解释‘经’的, 但作者们从卦画和卦、 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很清楚,《易传》是哲学 书。

” 《老子》五千文深邃思辨,文约义丰。

其立论的根基是“道” 这一观念, “‘ 道 ’ 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

……将‘道’视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 它乃是应合人 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道”是 老子哲学的核心, 其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运行规律, 也是人生的准则和宗旨,
1/6


是对经验 世界的总结和感性人生的体悟。

并由宇宙观来反省人生观, 以求社会发展应 然与必然的统一。

徐复观先生说:“(老子)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 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 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老子》哲学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内在精神,与孔 子一样, 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已扎根人心, 决定着中国人的性格情操和处世待 物的方式方法。

《老子》与孔子的内在精神共同决定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而 民族精神在《老子》哲学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它上承《易经》,下启《易传》, 自成体系。

《易经》对《老子》和孔子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易经》中的阴 阳符号、八卦构架,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卦爻辞,都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 基本因素。

《老子》秉承《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发展了其阴阳辩证 思想和整体性直觉性的思维方法,并对《易传》的形成发挥了直接的启发作用。

《老子》与《周易》的传承关系十分明显。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 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有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及独特的人 生观。

其自然观的形成,可上溯《易经》而下启《易传》,并成为(易传》哲学 思想的主要骨干。

”而《老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由此脉络而得以 展开与延伸。

《老子》虽没有直接引用《易经》,但《老子》中所讲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生历程,很像是《易经》在八 卦构成上的构思, 即由整体的“一”衍生出两个爻, 又由两个爻经排 列组合衍生出“三”画的八卦。

“三生万物”的说法也很 像 《易经》 从八卦组合中衍生出象征万物的六十四卦的构思。

同时 《老子》 中“ 贵柔”、“守雌”的观念,也与《易经》相辅相成,在一定程 度上吸收了传自商代的《归藏》(即《坤乾》)的思想。

与此相应,《老子》的思 想又为《易传》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在思维模式上,《易传》直接承继 《老子》,由天道推衍人道,以天道明人事,并进而以人道反观天道,以社会反 观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这是两者民族精神融会贯通的基础与联结的 桥梁。

《老子》追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25 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目),强调“人道效法天道,《易传》 也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

强调天地人三才统一, 认为: “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易传·系辞下》以下引用《易 传》只注章目名)其次,两者共同点是“道”,“道”不 仅是《老子》的核心观念,其也贯穿于《易传》始终。

《老子》认为,“ 道”超越万物而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25 章)而以“道”释(易》 是 《易传》 的一大特点, 《系辞上》 说: “神无方而易无体”, “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是变易不居的“道”。


2/6


《老子》中的精义在《易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挥,《老子》与《易经》 中的民族精神也在《易传》中得到充分的交汇与融通。

《周易》 中的·易”、 “太极”、 “中”、 “和”、“阴阳”、“刚柔”、“天地 人”、 “德”、 “生”等概念与 《老子》 中的“ 道”、·一”、“天地”、“冲气”、 “阴阳”、“守中”、“和”、“柔弱 ·等概念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两者互补兼蓄。

融会贯通,共同铸造了中 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对两者加以比较研究,便能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 质和本质内涵, 这就是: “刚柔同构·”的进取精神、 “ 宽厚相得”的道德情怀、 “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以及“ 利生并重”的人文理想。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