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可编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可编辑)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竺:皇
焦兰鲨《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
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团
. .弓
日
论文作者签名: 期:
三纽丝
口。
弓
导师签名:
丝艘蟹.日期: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摘要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摘要
本文以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青铜器艺术的渊源、起
源和发展的完
整过程。
青铜器艺术的渊源是指青铜器萌生之前的史前艺术、技术与礼仪传统,这些因素对夏商
周青铜器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青铜器艺术的起源是指青铜容器产生之前的早期铜器艺
术,具体则指以纯铜或各种铜合金制作的非容器类的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
青铜器艺术的发展
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铸造技术的发展演进以及青
铜器所反映的夏商周
制度与观念的嬗变。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是最为直观可感的动态过程,其中亦折射出人
们追求实用和美观的心路历程。
但是,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化又会受到特定铸
造技术以及所处时
代礼制与观念的制约,故而有关铸造技术的发展演进及青铜器所反映的制度与
观念的嬗变均需加
以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演变的动因。
全文由导论、五个章节和结语构成。
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
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夏商周与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定名和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又详细阐
述了青铜器研究的学术史,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
第一章主要论述青铜器艺术的渊源问题:
首先以夏商周艺术对史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佐证,进而从形制与纹饰、采冶铸技术和礼仪制度
三个方面论述了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史前渊源。
第二章是对青铜器艺术起源问题的讨论:首先论
述了人们最初对自然铜和铜矿石的认知,然后分期分区探讨了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
点,进而引发对中国青铜器和冶金术起源的思考。
第三章是对青铜器形制和纹饰发展演变的讨论:
将夏商周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分作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中依器物类别具体阐述形制与纹饰的
发展并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总结。
第四章是对青铜器铸造技术发展演进的研究:首先介绍了铸造技
术的若干工艺细节,进而归纳出夏商周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经历了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变期三个阶
段,最后又结合形制与纹饰的分期论述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是对
夏商周礼制与观念的嬗变分析,从而阐明了不同的制度与观念对青铜器艺术的影响。
结语部分归
纳总结了前述五个章节的主要观点,指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渊源于史前时代的深厚积莫,起源于
早期铜器艺术,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全程除受到实用与审美的限定外,铸造技术和礼制观念的影响
似乎更为关键,因为铸造技术是青铜器成形的必要保障,而礼制与观念的新需求又是其发展演化
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青铜器;形制纹饰;铸造技术;礼制观念;源流
作者:倪玉湛
指导教师:张朋川教授
够
, , , ,,
.,
,
, .
,
? ,. :。
,.
, ’, ,
?
锄.
.. , ,, , ,? .’ :, , ,, ,: . ?
, :’鲫’龃锄舔 ,
,
.?:,,.: , , , ,.
,, , .? , , ,,
, ,.
: 锄; : ::
:
: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角度?”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
、以考古资料为主,以文献资料为辅?
、建立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的风格分析??”与、回归原初情境的历史分析?.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以主流青铜器艺术作为论证的依据??. 、夏商周与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形制、纹饰的定名与分类?
五、学术史的回顾
、从零星发现到古器物学的单一研究
、齐放争鸣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第一章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渊源??.
第一节夏商周艺术对史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史前艺术的多元发生与多样并存?
二、渐次深入的史前艺术交流三、史前艺术对夏商周艺术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渊源
一、早期青铜器对陶器形制的模仿二、青铜器纹饰的史前渊源?”
、早于商周的兽面纹图式?
、崇鸟习俗的延续及商周鸟纹的渊源?” 、发源于史前西部地区的水族类动物纹”
、其它纹饰的史前渊源第三节青铜器采冶铸技术的渊源一、史前的采石和凿井技术是采矿技术的渊源二、烧陶的高温经验和还原气
氛确保了铜矿石的冶炼?...
三、石、泥范加工工艺源于石、陶器的加工工艺?. 四、“模制法”制陶术是复合泥范铸造技术的渊源? 五、“拼接法噌陶胪拼铸法”铸铜的影响., 第四节夏商周礼仪制度的渊源?..
一、贫富差别与等级分化是“礼”产生的前提二、从原始的礼仪到三代的礼
制??.
三、史前至三代礼器传统的嬗替??.
第二章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人类对自然铜和铜矿石的认知?.
第二节中国早期铜器的历史分期与区域分布??..:??.. 一、仰韶时代的早期铜器??..
二、龙山时代的早期铜器??.
、黄河上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二里头时代的早期铜器?..
、二里头与岳石文化的早期铜器“.
‘
、四坝、朱开沟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青铜器??。
. 第三节中国早期铜器艺术的特点。
.
一、从就近取材到“贡金九牧”?.. 二、因材施用的巧妙制作??.
三、质朴无华的审美诉求??。
第四节对中国青铜器与冶金术起源问题的思考? 第三章夏商周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古拙粗犷??夏晚期至商早期的青铜器?. 一、夏代晚期的青铜器
、爵角、霹、盂、鼎二、商代早期的青铜器、爵、霹、盂、觚、尊署
、鼎、鬲、簋、盘与盂
三、夏晚期至商早期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青铜器的形制尚未完全摆脱陶器的束缚、青铜器形制的特点及其“分化”
现象、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及其“方向性”第二节凝重繁丽??商中期至西周早期的
青铜器
一、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变?.
、爵角、辈、盂、觚、尊、瓿、量、方彝、卣与壶、觯、觥、鼎、鬲、簋、瓶
、豆、盘与盂、铙、鸟兽尊
二、商中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器物造型臻与成熟,已完全摆脱陶器的束缚” 、流行以各种动物母题为主的装饰纹样? 、“因器制宜”的装饰布局与纹饰的等级
第三节典雅疏朗??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
一、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变、鼎、鬲、舨、簋、盈与簋、豆附铺、壶、曼附墨、杯、盂、匝、盘、盂和盆
‘
、钟与镩、鸟兽尊
二、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器物造型进一步成熟,更加突出实用性与美观性、祛华返朴、疏朗通达的几何纹样的普遍流行”
、青铜器造型与纹饰中的游牧文化因素?
第四节富丽清新??春秋中期至战国的青铜器??。
一、形制与纹饰的发展演变?
、鼎、鬲、舨、簋、簋、敦、豆、壶、量附缶
、镰、钢、匝、盘、鉴、钟与铸、鸟兽尊
二、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器艺术的特点、器物造型娴熟,并开始向日常实用器皿转化”
、纯装饰性的蟠螭纹、蟠虺纹的普遍流行??、新式装饰题材的涌现和各种装饰工艺的运用
第四章夏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复合泥范铸造的基本工艺?
一、铸型材料的选取与制备?.
二、模型与铸型的设计与制作
三、浑铸法与分铸法?.
四、模纹、范纹与模范合作纹..
五、熔化、浇注与铸后加工?..
第二节范铸青铜的技术分期与特征
一、发展期??夏晚期至商中期的复合泥范铸造.. 、器物成形以浑铸法为主、分铸法为次.. 、外范均垂直分扇,水平分段的极少、三足类器物采用“壁范过足包底铸法”,
腹芯自带三足芯?
、圈足器的圈足芯均由泥支钉支撑??.
、芯撑技术的运用尚不普遍??..
、纹饰以模纹、模范合作纹较多,单一的范纹较少、浇注系统由正浇、侧浇逐步固定为倒浇??..
二、成熟期??商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复合泥范铸造??. 、浑铸法与分铸法的难分轩轾?..
、垂直与水平分范的相互结合????..
、三足类器物出现单独的底范,足芯自带泥芯撑??. 、圈足器圈足泥芯悬置工艺的新进展?.
、模纹、模范合作纹仍是主流的纹饰技术??。
、“底部刻划”的出现与流行??..
三、转变期??春秋中期至战国的复合泥范铸造.. 、器物成形以分铸法为主、浑铸法为次.. 、分型制模与分模制范的巧妙运用??.
、单元纹饰范拼兑技术的流行?..
、失蜡法工艺的创制??..
、多种表面装饰工艺的兼用并施.
第三节夏商周青铜器是技术与艺术的熔铸?一、技术手段影响艺术形式的表现二、形式需求推动技术手段的革新”.
三、技术演进与风格演化并非完全同步第五章礼制与观念嬗变下的夏商周青
铜器.
第一节王朝政体的产生与青铜礼制的初显一、从“酋邦”到方国:中原王朝的崛起?”.
二、宗教信仰的整合与礼器艺术的创新?一
三、“九鼎”的象征意义和礼仪功能?.
第二节神权政治与尊神重鬼观念下的商代青铜器
一、氏族封建制政体的成熟?
二、神权手段与王权目的??.
三、作为巫史的文化人是青铜器的设计者四、商代青铜器的功能与内涵第三节礼乐制度与尚德保民观念下的西周青铜器...? 一、西周对殷商制度与文化的继承”.
二、“明贵贱、辨等列”的西周礼乐制度??.
三、周礼尚德保民的理性精神
四、西周青铜器的礼乐新风?
第四节“礼崩乐坏与人本思潮下的东周青铜器.
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
二、“士”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三、民本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四、东周青铜器的越礼与重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舌记?
附录:夏商周青铜器的发展谱系.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导论
导论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我国古代,青铜常被称为“金”回。
“青铜”一词
的出现相对较晚圆。
青铜一般呈黄色西,只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历经岁月之沧桑,表面多有
青灰或绿色的锈蚀,所以才被人们直观地称为“青铜”回。
在青铜出现之前,人类还经历过使
用红铜的阶段。
能够认识和使用金属材料,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固。
中国虽然使用
铜的历史并非世界最早,但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青铜文明。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缩影,其器类之繁多、数量之巨大、
造型之奇异、纹饰之瑰丽、工艺之精湛均使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青铜器艺术无法望其项背、
与之匹敌;而其内涵之丰富、延续之绵长、影响之深远无疑又塑造了中国青铜时代独特的文化
品格与艺术风范。
诚如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 ,卜所言:“像
中国这样的青铜时代在人类中是一个极端‘独一无二’的概念和存在;??人类的进
化史上,不论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化的程序或原因上多么相似,青铜的重要性像在中国
这样中心性的,是少而又少的。
”而本文将要展开的相关研究,正是立足于这一璀璨艺术成就
基础之上的。
?如‘左传?宣公三年》:。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页;‘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参见汉班固.汉
书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页。
? “青铜”一词最早见于东汉辛延年的‘羽林郎》:“贻我青铜镜”‘古诗源》卷三。
‘新唐书?地理志》载:。
扬州广陵郡。
??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参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四册.北
京:中华书局,,页。
‘宋史?食货志下》又载:“军兴,陕西移用不足.始用知商州皮仲容议,
采洛南县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参见元脱脱等.宋史第十三册.北京:中华书局,,页.
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青铜”一词偶有所见,其中还有用于地名者。
民国时期在学术研究中开始使用“青铜”
一词。
上世纪年代,地质学家章鸿钊?曾在‘石雅》中论及过。
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问题
参见闻广.中国古代青铜与锡矿.地质评论。
,:卜.此后,郭沫若?在
年著有‘青铜器时代》一文。
收录于‘青铜时代》年科学出版社、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一书中,“青铜”一词逐渐在学术界行用,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纯铜呈紫红色,锡、铅里银白色。
随着含锡量的增加,青铜器逐步由橙而黄进而转为银白色。
以含锡量
%为界,低于这个比例,青铜依次为黄白、浅黄或橙黄色,高出这个比例.青铜依次为灰白、银灰或银
白色参见吴来明,周亚等.雄奇宝器??古代青铜铸造术.北京:文物出版社,,页,表.夏商
周的青铜容器,绝大多数含锡量低于,,故其颜色一般为黄色.
?英文“”与中文“青铜”一词相对应,但其并无“青色”涵义,而指“棕黄色的铜、锡合金”“”,参见英克劳利.牛津初阶英汉双解词典.李北达,编译.第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页.
?格林?丹尼尔 .?在‘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中提出文字、城市与复杂的礼仪中心三者之中只要具备二项,即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转引自李玉杰.论中国古代文明的
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李学勤教授伉俪七十寿庆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页?.夏鼐一则认为城市、金属、文字三项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和要素夏鼐.中国文
明的起源.文物,,:卜。
夏鼐先生之观点更符合中国文明起源的实际。
?中亚地区出土有距今多年的铜制品,因而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的地区。
详见后文相关介绍。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页:二版序.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导论
一、研究的角度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虽然历代学者对“器、形、道”的
阐释众说纷纭,但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夏商周青铜器艺术而言,“形”可理解为青铜器的形制印与
纹饰;“器”可理解为青铜器所依托的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道”可理解为青铜器所反映的
礼制与观念。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彼此渗透,贯穿夏商周青铜器艺术发展的始末。
作为“形”之层面的形制与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为直观可感的形象,亦是青铜艺术研究
的重要方面。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青铜器的类别逐步损益增删,形制和纹饰不断演
进更迭。
在类别上,由重酒器的组合转为重食器的组合;在形制上,从早期模仿陶器的造型,
到后来逐渐摆脱陶器的影响、改良或淘汰旧有式样、产生出各种新式器物,并最终又影响了陶
器的造型;在纹饰上,装饰的母题、表现的形式、组织的方式等均在不断改变;在铭文上,由
早期的不见文字,到后来铸造简单的铭文或族徽,进而发展为铸刻长篇的叙事铭文,铭文的字
体亦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所有的这些变化,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十分清晰的有关青铜器艺
术形制和纹饰的演化图谱。
在这张形象的图谱中,具备阶段性特点的某些形制与纹饰的演化历
来是研究的重点,比如鼎足由锥状演变为柱状,进而又转为兽蹄状:鼎耳由立耳演变为附耳;
纹饰的题材由生动的动物纹演变为抽象的几何纹,最后抽象的动物纹又大行其道,同时伴有全
新的人物画像纹:纹饰的表现由凸线、浅浮雕演变为高浮雕式的“三层花”,最后又转为浅浮雕
或近于平面的形式;纹饰的组织结构由“单独适合”转为“二方连续”,最后变为“四方连续”
和出现分栏式的构图等等。
所有这些特征显著的变化,均是青铜器艺术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对“形”之层面,作为“器”之层面的青铜器采冶铸技术以及作为“道”之层面的青铜
器背后的礼制与观念则较为隐晦。
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青铜器早已脱离了其所依附的历史
文化背景,对其采冶铸技术的研究,多从分析考古实物出发,并依据针对性的复原试验,从而
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
而对青铜器艺术“道”之层面的研究,限于当时的制度与思想早已湮没
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故仅能依据考古发现、文字记载、民族学等资料,并结合有关巫术、图腾、
宗教等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所得结论尚有不尽人意之处。
虽然存在上述困难,有关“器”
与。
道”的研究对于整个青铜器艺术的研究而言依然是绝不可少的。
青铜器艺术的“形”之演
化,虽然遵循实用与求美的双重原则,但又会受到特定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制度和观念的制约,
而其发展演化的内在原因应是“道”之所需,“器”之所驱。
青铜器艺术形制与纹饰上的每一次
重大变革,均同当时的社会形态、制度背景、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
作为制度
与观念形态的“道”和作为技术保障的“器”,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保证并促成了青铜器艺术“形”
的发展变化。
而青铜器艺术的“形”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是结果的呈现而已。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页.
? “形制”代表一组器物共有的形体特征,与作为单一器物的“造型”有细微差别.
导论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本文将采取进化论式的叙事模式,以青铜器形制和纹饰的发展演化为主要线索,结合其铸
造技术与制度观念的阶段性变化,具体阐明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渊源、起源与发展的全部历史,
并以此展开一幅夏商周青铜器艺术赓续发展的生动画卷。
二、研究的意义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是继史前?彩陶和玉器艺术之后,我国艺术史上又一巅峰之作。
夏商周是我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早期封建社会,其上承史前社会的蒙昧与原始,下启封建社
会的兴旺与发达,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占据至关重要的一环。
青铜器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正
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梳理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中主要艺术门类的发展演变,
具有特殊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青铜器艺术的研究,从属于青铜器综合研究的一部分。
而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根本上又
从属于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史的研究。
“青铜器自身发展的历史,标志着古代文明的进程。
对青铜器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都要与历史的研究相贯通。
”因此,归根结底,对青铜器艺术
的研究,乃是服务于现行的历史科学研究的。
有关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因时间的久远、文献记
载的含糊和考古发现的不足,至今还未完全搞清楚。
但是?,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人们
对那段早已消逝的历史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
通过研究青铜器艺术自身的发生、发展与衰落的
历史,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诸多变化,从而为夏商周历史
的研究提供准确形象的参考资料。
艺术发展的全部历史,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
在艺术史研究领
域,青铜器艺术作为夏商周艺术的杰出代表,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现有的工艺美术史或艺术
设计史对青铜器的研究,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大量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譬如在青铜器艺
术的渊源研究方面,人们普遍认为制陶术与冶铜术有着密切联系,但是烧制陶器与冶铸青铜的
“史前”这一概念产生于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在对无文献记载的历史研究中常被学者采用。
这一词汇
?
在清代末年传入中国。
遂为中国学者所接受。
在艺术史研究中也常见“史前”一词。
“史前”的概念基本
等同于“原始”的概念。
有关“史前”概念的由来和传播可参见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一.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页卜.夏鼐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是够得上称为文
明。
而又有中国文明的一些特征。
它如果不是中国文明的开始,也是接近于开始点了。
比二里头更早的各
文化,似乎都是属于中国的史前时期”参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页.
因此,本文中的“史前”泛指二里头文化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但是,考虑到史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二里头文化时代,某些地区依然较为落后,其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仍可称为史前文化.
?传统观点认为氏族制度被国家代替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文明时代初期可以是国家完
全代替氏族制,也可以是氏族制在国家形态下继续存在并得以新的发展。
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形态。
可以是
奴隶制.也可以是封建制,故奴隶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我国上古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之后氏
族制度在早期国家形态下长期存在.进而又发展为宗族。
夏商周三代的氏族、宗族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
组织形式,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是影响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因素。
学者据此认为夏商两代应
为氏族封建制的社会,西周时期则是宗法封建制的社会,东周时期才开始向地主封建制社会迈进。
本文无
意对此作过多论述,相关研究可参见晁福林先生的论文‘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及夏代社会性
质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年期.第?页:‘商代社会性质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
年期,第?页:‘论封建》,载‘社会科学战线》年期,第一页.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修订本.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页.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导论
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哪里人们还普遍认为青铜器的造型最初曾模仿过陶器,但究竟青铜器为
何要模仿陶器又模仿了何时何地的陶器是原样模仿还是略有改变从何时开始不再模仿
又从何时开始影响陶器的造型人们同样认为青铜器的纹饰来源于史前时代,但到底哪些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