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浅表淋巴结肿大与EB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浅表淋巴结肿大与EB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刘凯;赵莉;陈继业;陈凡;吕晴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浅表淋巴结肿大与EBV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浅表淋巴结患儿100例,进行实验室检查,其中EBV阳性58例,阴性42例,对比分析临床症状;对EBV阳性患儿随机分别给予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疗效并汇总.结果10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儿中EBV感染阳性58例,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症状中发热、咽峡炎及腹痛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疹、乏力比较无意义;非急性期淋巴结肿大患儿更易患EBV感染,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EBV阳性患儿随机分配,分别给予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对于浅表淋巴结肿大患儿尤其伴有发热、咽峡炎、腹痛症状者,应及时进行EBV抗体检查,及时治疗,尽可能改善预后.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7(023)009
【总页数】3页(P126-128)
【关键词】EBV;淋巴结;儿童
【作者】刘凯;赵莉;陈继业;陈凡;吕晴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总医院儿科,辽宁盘锦 124010;辽河油田总医院儿科,辽宁盘锦 124010;辽河油田总医院功能科,辽宁盘锦 124010;辽河油田总医院儿科,辽宁盘锦 124010;辽河油田总医院儿科,辽宁盘锦 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小儿浅表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很常见,病因复杂,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恶性之分,最多见的为感染,其他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肿瘤疾病,肿瘤转移等,易被误诊,漏诊。
感染常见病因有革兰氏阳性球菌,结核杆菌,支原体等。
近年来,EBV感
染愈发引起重视。
因其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1],且小儿初次感染多表现为发热、
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典型者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者相关嗜血综合征,或呈慢性活动状态,预后不良。
因此,当小儿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时检查是否存在EBV感染,及时治疗尤其重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儿淋
巴结肿大与EBV感染的关系。
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淋巴
结肿大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直径1~4 cm,质地中等,分散,双侧不对称,活动度良好,可有或无明显触痛,且经彩超证实。
同时进行EBV抗体检查共100例,男63例,女37例;其中EBV阳性58例,男34例,女24例。
1.2 检测方法抽取静脉血2 mL,ELISA法检测EBV抗体系列,检测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诊断标准急慢性淋巴结肿大按照外科学上的诊断标准[2],一般发现淋巴结肿大1周左右,且局部触痛,归属急性期;淋巴结肿大超过1周以上,且无局部触痛则属于非急性期;EBV感染依据EBV-VCA-IgM(+)作为机体近期感染EBV的标志,VCA-IgG(+)作为判断既往感染的指标[3]。
注意排除淋巴结结核、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结缔组织病等。
1.4 试验方法58例EBV阳性患儿随机分成更昔组、干扰素组和对照组。
3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更昔组应用更昔洛韦5 mg/kg,Q12 h;干扰素组应用干扰素1~2μg/kg·d,对照组应用单磷酸
阿糖腺苷5 mg/kg·d,每天1次,均静点,疗程7~10 d。
1.5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用药3~7 d后,体温正常,肿大淋巴结回缩1/2或伴随
症状明显好转;有效:用药7~10 d后,体温正常,肿大淋巴结回缩1/3或伴随
症状有好转;无效:用药10天后,症状无改善,体征未恢复。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比较全部患儿浅表淋巴结肿大病例100例,EBV感染患儿共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1岁5例,1~3岁25例,3~6岁38例,>6岁32例。
EBV感染阳性率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表2。
2.2 EBV感染(除淋巴结外)的相关症状比较两组比较发热、咽峡炎、腹痛症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乏力比较后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3 淋巴结肿大的不同阶段EBV感染情况比较非急性期淋巴结肿大较急性期EBV
感染更多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8,P=0.002)。
见表4。
2.4 治疗效果比较58例EBV阳性的淋巴结肿大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更昔洛韦、干扰素和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7~10 d,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853,P= 0.146)。
见表5。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人有500~600个淋巴结。
特别是
头颈部淋巴引流丰富,占人体全身淋巴结的1/3,在病理状态下,可造成颈部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口腔及咽部黏膜下淋巴网特别丰富,口鼻咽黏膜被病原体感染后,常常致引流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及炎症,感染常见病因有革兰氏阳性球菌,结核杆菌,支原体等,虽然在临床上多伴发热,但却不能盲目选择抗生素甚至过度不合理使用,以免造成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及家属的不必要负担,早期及时明确感染原因,尤为重要。
EBV是最成功的病毒,人类普遍易感,人群隐性感染率达90%以上,且是公认的
致肿瘤的疱疹病毒,与多种肿瘤如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胃癌、乳腺癌等发生相关,近年成为研究热点。
2001年巴西圣埃斯皮里图州1~4岁儿
童EBV-VCA-IgG的阳性率为40%~50%,而5~9岁儿童的阳性率则达到了90%以上[4]。
国内也有相关报道[5-7],3~5岁儿童EBV的感染率被认为达90%,多数感染发生在学龄前期。
初发感染后终生潜伏在B细胞内而不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在免疫功能下降或某些因素触发下被激活引发疾病或肿瘤,危害人类健康[8]。
常表现非特异性的多系统症状,小儿多以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为主,如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典型者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者相关嗜血综合征,个别成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状态;预后差,常需要干细
胞移植治疗。
所以早期有效药物治疗,尽快抑制病毒复制,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常用抗EB病毒药物[9]:(1)更昔洛韦(化学名: 1,3-二羟基-2-丙氧甲
基鸟嘌呤)竞争抑制脱氧鸟苷的三价磷酸盐与DNA聚合酶的结合,终止DNA链的延伸。
副作用最大,常见有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其他有神经症状,胃肠道反应,肾损害等。
(2)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同靶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选择性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不良反应
常见低中度发热、头痛、肌注局部疼痛、关节痛及胃肠道不适。
(3)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药理作用是与病毒的DNA聚合酶结合,降低其活性而抑制DNA合成。
主要针对疱疹病毒属。
不良反应为极少见的神经肌肉痛和关节痛,可逆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每天1次,相对更便捷安全。
但也有研究认为,抗病毒治疗的
作用有限,虽然可降低病毒拷贝数但不能缩短病程及控制症状[10]。
本研究选择浅表淋巴结肿大患儿为儿科门急诊的常见病例,这类人群EBV感染阳
性率58%。
感染高危因素有发热、咽峡炎、腹痛等,对于非急性期淋巴结肿大患
儿更应关注EBV感染的问题。
虽然是自限性病程,但急性期症状如高热不退、皮
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极易迅速出现严重的暴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会有50%以上死亡率,幸存者多数发展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及恶性肿瘤,需要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强化治疗[11]。
故对疑诊病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
本研究证实对于轻症患者采取更昔洛韦、干扰素、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治疗作用无统计学差异,可选择副作用程度最轻者;但对于EBV急性活动期感染,更倾向
于使用副作用更多更大的更昔洛韦,尽可能避免不良预后。
【相关文献】
[1]魏永纬,王颖超.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9):3530-3533.
[2]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 117.
[3]汪光蓉,王强,凡翟明,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检测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
感染学杂志,2012,22 (15):3430-3432.
[4]Figuei ra-Silva CM,Pereira FE.Prevalence ofEpstein-Bar r virus antibodies in heal th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Vitória,State of Espíri toSanto,Brazil[J]. Rev Soc Bras Med Trop,2004,37(5):409-412.
[5]唐云章,张银美.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重症疾病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5,14(3):387-389.
[6]汪洋,许红梅.12岁以下儿童EB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12):1510-1512.
[7]张银美,周艳.131例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J].江苏医药,2013,39(4):458-459.
[8]李嵬,罗湘建,胡哲煜,等.EBV裂解复制周期调控机制研究新进展[J].病毒学报,2011,
27(6):619-623.
[9]王群,谢正德.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0):706-708.
[10]Hoshino Y,Katano H,Zou P,et al.Long-term administ ration of valacyclovi r reduces the number of Epstein-Bar r virus(EBV)infec ted B cel l s but not the number of EBV DNA copies per B cel l in heal thy volunteers[J].J Vi rol,2009,83(22):11857-11861.[11]申昆玲.加强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相关研究[J].实用儿科杂志,2010,25(8):57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