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历史初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卷及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历史初二上学期测试试卷及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哪一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鸦片战争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鸦片战争
解析:中国近代史一般认为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还导致了《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中共一大召开
D. 长征开始
答案:B. 五四运动
解析: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导的爱国运动,它不仅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而且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
开始。

3、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选项A,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故A项正确。

选项B,奖励耕织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虽然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

选项C,奖励军功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对封建制度的确立有一定作用,但也不是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

选项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封建制度的确立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 圆形方孔钱
B. 刀币
C. 五铢钱
D. 交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货币的相关知识。

选项A,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

其中,在货币方面,他废除了战国时期的六国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这种货币被称为“半两钱”,这种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选项B,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流通的一种铜质货币,由于形状像刀而得名,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刀币被废除,故B项错误。

选项C,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秦始皇时期并未使用五铢钱,故C项错误。

选项D,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秦始皇无关,故D项错误。

5、下列关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被废止。

B. 唐朝的科举考试只允许贵族子弟参加。

C. 唐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唐朝科举主要考查武艺。

答案:C
解析: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不仅没有废止,反而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了许多有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庶族地主中的优秀分子,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项A错误,科举制度并未废止;选项B错误,唐朝的科举考试向全社会开放,并非仅限贵族子弟;选项D错误,虽然唐朝也有武举,但文举更为重要。

6、北宋与辽签订的盟约被称为:
A. 澶渊之盟
B. 绍兴和议
C. 庆历和议
D. 隆兴和议
答案:A
解析: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入侵北宋,宋真宗亲征,在澶州击败辽军。

次年,双方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选项B错误,绍兴和议是指1141年南宋与金国签订的和议;选项C错误,庆历和议是指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和议;选项D错误,隆兴和议是指南宋与金国在1164年签订的和议。

7、某次战役后,毛泽东指出:“这一战,不但是衡宝战役最出色最有决定意义的,也是整个转折时期中,也是第二个战役起决定作用的即第一个大战役,也即是说,此战胜利,就使中原我军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这一“伟大的事变”是指()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

选项A,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但不是题干中提到的“中原我军”,故排除。

选项B,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
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符合题干描述,故B项正确。

选项C,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性决战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战役之一,但不是题干中提到的“中原我军”,故排除。

选项D,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不是题干中提到的“中原我军”,故排除。

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祖国的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自治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选项A,民族平等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指的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但并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故A项错误。

选项B,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但并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故B项错误。

选项C,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

选项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A. 创办军事工业
B. 开办民用企业
C. 建立新式海陆军
D. 推行科举改革
答案:D. 推行科举改革
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发生在1860年代至1890年代之间。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以及建立新式海陆军等,但并不涉及科举制度的根本性改革。

科举改革是在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被提出来的。

10、辛亥革命爆发于哪一年?
A. 1900年
B. 1911年
C. 1919年
D. 1927年
答案:B. 1911年
解析: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选项中的其他年份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如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及1927年的南昌起义等。

1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夺目,下列成就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A. 造纸术改进
B. 《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C.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D.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选项A,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后人就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选项A错误。

选项B,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选项B正确。

选项C,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选项C错误。

选项D,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
枪、火箭、火炮等,选项D错误。

12、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其“新”主要体现在()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挽救民族危亡
D. 推行西方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选项A,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这是与以往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以求“自强”“求富”的根本不同,也是其“新”的主要体现,选项A正确。

选项B,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政治变革的目标,但不是维新变法思想“新”的主要体现,因为君主立宪制度并非维新派首创,选项B错误。

选项C,挽救民族危亡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目的,但不是其“新”的体现,因为挽救民族危亡是所有爱国人士的共同目标,选项C错误。

选项D,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推行西方民主共和,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和A。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领土;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1898年,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下,试图推行一系列改革,史称“戊戌变法”。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以及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导致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多位维新派人士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一年?它的主要推动者是谁?
2、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1、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其主要推动者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

2、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治和社会改革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抵抗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的富强。

3、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多位维新派人士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第二题
阅读材料: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站在了初二这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本题将带您穿越回古代中国,探索一段关于唐朝盛世与对外交流的历史篇章。

唐朝,这个被后世誉为“盛唐”的时代,不仅在国内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还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不仅促进了东西方商品的流通,更让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文化之花。

题目:
1、简述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并列举一位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著名外国人物。

答案: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它促进了中国丝绸等商品的出口,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珍宝、香料、药材等物品,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

此外,丝绸之路还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外国人物如波斯商人、印度高僧玄奘(虽然他是西行取经,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性质也包含了他这样的文化使者)等,都通过丝绸之路与唐朝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2、分析唐朝能够形成“万国来朝”局面的原因。

答案:
唐朝能够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强大的吸引力;其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使节、商人前来交流,展现了包容并蓄的文化态度;再次,唐朝文化昌盛,科技发达,如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传播,增强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最后,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为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3、结合唐朝的对外交流经验,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看法。

答案:
唐朝的对外交流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是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的。

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对外开放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题
阅读材料: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1895年的《马关条约》更是让中国的主权遭受重大损失。

该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反抗。

1、《马关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什么?
2、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简述《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1、问:《马关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什么?
•答:《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

它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以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2、问: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问:简述《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包括:
•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经济上,巨额赔款加重了财政负担,开放更多商埠及允许外资设厂进一步破坏了民族工业;
•社会文化上,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救亡图存的斗争精神,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第四题
阅读材料: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与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以下是一段关于这些内容的概述。

内容概述:
在中国古代,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们不断探索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

秦朝时期,秦始皇创立了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汉朝、唐朝等朝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历代王朝还实行了如郡县制、行省制等地方行政制度。

在西方,古代政治制度也各具特色。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以其民主、法治的特点著称于世;古罗马则在共和制与帝制之间摇摆,但其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中世纪后,西欧国家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国王、贵族和教会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权力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欧国家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的共和制等,这些变革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世界历史上还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改革。

这些改革往往发生在社会矛盾激化、国家面临危机之时,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
1、简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

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形成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体系;地方郡县制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和发展。

2、比较古希腊城邦制度与古罗马共和制的异同点。

答案:
古希腊城邦制度与古罗马共和制的相同点在于都体现了民主和法治的精神。

不同点在于古希腊城邦制度以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为特点,形成了小国寡民的民主制度;而古罗马共和制则是在贵族内部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共和制度,公民大会等机构的权力相对有限。

此外,古希腊城邦制度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古罗马共和制则具有更为系统和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

3、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答案: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经济上,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发展近代工业等,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社会文化方面,明治维新推动了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

此外,明治维新还加强了日本的军事实力,为日本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这些改革使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