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私人汽车调研报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老百姓私人汽车调研报告分析
第一篇:中国老百姓私人汽车调研报告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汽车消费不再是百姓人家的梦想。
交通工具的改善成了居民的消费热点,汽车消费则成为近年来市民消费的新亮点。
政府振兴汽车工业措施、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居民家庭、个人的汽车消费需求。
底,我市全市私人轿车拥有量达37460辆,比增加8624辆,增
长29.9%;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月末,我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11辆,比底增加1辆,增长10%,汽车消费开始进入逐步加快的时期。
一、我国私人轿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私人轿车从70年代的禁区到80年代以灰色面孔开始出现在极少数家庭,90年代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到新世纪私家车快速进入居民家庭,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
1、70年代私家车曾是一个禁区。
70年代末,刚刚从“文革”走出来的中国老百姓,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开上私家车。
当时中国的轿车价格是国际市场的三四倍,大多数工薪族月薪四五十元,不吃不喝攒钱半辈子,也买不起一辆轿车。
百姓拥有轿车,在当时甚至是个禁区。
2、80年代私家车以灰色面孔开始出现在极少数家庭。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国产轿车不再符合需求,公务车的级别限制松动,以丰田皇冠等为主的日本轿车涌进国门。
两三年间,耗用的外汇,相当于3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
这一状况引发了全社会的巨大反响,造车还是买车?已经上升到涉及民族自尊心的政治问题,国民强烈要求发展轿车生产的呼声四起。
1985年前后,我国开始合资生产轿车,私人买车,也在这时出现松动。
在北京,一些专家教授、演艺界明星、或者“有门路”的人,可以通过“特批”,买到外国驻华机构淘汰的“二手车”;通
过易货贸易一批东欧生产的微型轿车也流入中国,私家车以一种灰色的面孔在中国崭露头角。
3、90年代私人购车正式写入国家产业政策。
90年代初,中国轿车工业以“引进合资”为主的模式开始起步,建立了国际工艺和质量标准的轿车生产体系,依靠改革开放迅速缩小了与国际汽车业的差距。
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对突破私家车禁区具有重大观念上的意义。
随后,轿车合资企业先后成立了销售公司,组建经销商网络;先后建立起集销售、维修、零部件、信息为一体的4s品牌专卖店。
买车人第一次尝到作“上帝”的滋味,轿车的消费过程开始得到日益良好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
4、新世纪我国私家车占比重已超八成。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向百姓消费的小型轿车大幅度降价,“十万元家轿”问世。
中国老百姓对于轿车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表现出一种势如破竹的市场原动力。
国产轿车产销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的“井喷”式增长,从的82万辆,增加到的532万辆。
至今,中国轿车市场中私家车的比例已经达到83.2%,在中国1600万辆汽车拥有量中,私人购买占绝对主导地位。
今天,越来越多的百姓人家把轿车当作自己的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
二、我市居民私人轿车的拥有情况
随着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特别是今年年初国家减征汽车购置税,取消汽车养路费等实质性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行费改税等政策的影响,汽车消费市场活跃,城市居民的汽车购买欲强,私人轿车逐年增多。
1、私人轿车逐年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国家出台的振兴汽车产业、拉动国内汽车消费需求等政策的刺激,我市城市居民的汽车购买欲强,有经济能力购车的家庭和个人群体逐年壮大,私人拥有汽车数量不断上升,私人轿车逐年增多。
据调查,底我市私人轿车拥有量37460辆,比的28836辆,增长29.9%;底,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私人轿车拥有量为10辆,6月底止,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私人轿车拥有量为11辆,
比增长10%。
2、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市居民家庭的私人轿车是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占主导地位。
结构上,以长安、奇瑞、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居多;品牌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具有一定价格优势的民族品牌车销售情况较好;价格上,单价在8至10万元之间的中低档次汽车较受欢迎。
3、目前购车者多为高收入居民。
改革开放后,百姓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能力随之不断升级,从十几年前的“千元级”、“万元级”到近几年的“十万元级”水平,汽车开始逐渐步入城市居民家庭,目前我市已有11%的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
而从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家庭来看,消费者主要为城市高收入居民。
4、“东西两翼”各市城市居民私人轿车的对比。
今年6月底止,“东西两翼”7个地级市中,城市居民私人轿车数量最多的为汕头,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私人轿车拥有量为14辆;我市与阳江并列第二,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私人轿车拥有量为11辆,比湛江多3辆。
三、汽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汽车消费上连工业生产,下连销售服务,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
汽车消费有力地拉动汽车及相关市场的整体繁荣,如驾驶培训、汽车修理、车辆美容、周边地区旅游市场
和燃油等的市场消费。
汽车消费对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汽车消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
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过汽车消费的促进,可以拉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收入以拥有更强的汽车购买力,形成良性的“生产-消费”循环,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据有关资料表明,汽车业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等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可见,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范围大、层次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可以产生突破一点、收获一片的效果。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私人汽车每增加1万辆,将拉动gdp增长88.82亿元。
汽车消费对服务业也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汽车产品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汽车快修、
售后服务、旅游、汽车旅馆、配件、汽车金融、保险、汽车用品等等。
据测算汽车消费可以导致批发和零售贸易、储运、商业服务、社会和个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增加30%-80%的投入。
2、汽车消费有效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
汽车作为一种价高值大的消费品,对消费品市场增长带动作用凸显。
汽车类零售额的增长对社会消费品零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大,远远高于其它消费;汽车消费增长能拉动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的增加,对消费品市场增长拉动作用大。
3、汽车消费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汽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测算,汽车工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上下游产业的就业人数是10到15个。
四、居民家用汽车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汽车消费的有利因素
20世纪末,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的支撑下,居民生活消费由以生存型消费为主导的传统日用型消费向以发展、享受型消费为主导的现代享用型消费转移。
1、经济高速发展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经济连续跃上新台阶。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并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氛围,同时,国内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为私家车快速进入百姓家庭提供了现实基础,使得我市城市居民的家用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
2、消费环境日趋成熟是前提。
消费环境日趋成熟,消费心理预期增强,为私家车的较快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一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居民对个人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充满信心,改变消费心理预期,增加了当期消费。
二是分期付款、贷款购车方便、快捷,售后服务到位。
3、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是关键。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也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城市居民的家用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多,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的
9252.0元增至的1.7元,年均增长9.1%。
相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平稳,人均消费性支出由的6911.0元增加到的8529.6元,年均增长7.3%。
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4、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动力。
消费结构的升级,往往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殷实程度。
进入21世纪,我市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由生存型的“吃、穿、住”为主向享受型的“用、行、娱”升级,正是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加速了汽车进入居民家庭。
汽车正在较快进入家庭,开始取代家电成为新一代领航消费品,汽车消费开始进入逐步加快的时期。
5、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是助推器。
公路路面质量进一步提升,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交通条件日新月异,交通状况不断改善,人们出行条件大为方便,公共交通设施日益健全对推动私家车的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制约汽车消费的不利因素
1、交通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目前我市的情况看,制约汽车消费的交通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停车难的现象较为突出,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未有得到根本改变。
我市大多数居民的生活住宅区建于上世纪,居住的楼房没有车库;无论是生活住宅区、商场、市场、超市还是其它公共活动场所,停车位紧缺,停车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虽然我市近年对市区主干道进行改造,改善了市区交通条件,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上下班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未有得到根本改变。
2、汽车使用成本过高。
一是中国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增长,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油价偏高。
二是目前私人轿车在购买阶段除了要承担必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外,还要承担车辆购置税、验车费、车辆牌照费、入户费等多种费用,在使用阶段还要承担车船使用税、车辆保险费、年检费、路桥费和汽车零配件更换及意外修理费等。
因此消费者担心出现“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
五、市民们的期盼
1、加大交通知识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少数市民的交通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乱停乱放、超速超载、闯红灯、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更有无良司机交通肇事逃逸,给受害者造成伤害甚至致死,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同时也给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影响。
有关部门应加大交通知识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的素质,增强人们的交通意识,营造安全出行、文明驾车、守法交通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交通环境。
2、进一步降低养车成本。
拥有私人轿车是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重要标志。
年初,国家出台的燃油税改革、降低车辆购置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汽车需求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为使更多的人加入“有车一族”,使更多的家庭买得起车、养得起车,消费者期盼应从验车费、车辆牌照费、入户费、车船使用税、车辆保险费、年检费、路桥费等入手,进一步降低购车养车成本。
3、加快城市规划布局调整。
目前我市城市规划设计还不能适应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生活的要求。
要在城市规划、小区建设、商业中心等功能区布局等多方面充分考虑汽车消费的发展前景,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提高城市发展的容量,扩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为汽车消费的普及提供外部条件。
在道路交通体系建设上,要继续加快城市干线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加大快速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体系立体化,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卡口路段多等行车难问题。
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要从新建项目设计和规划上下手,提高住宅区配建停车场标准;改造和完善现有配套设施,在主要商业中心地带增建一批停车场,改善用车环境,方便有车一族的出行和消费。
4、更加注重环保。
汽车尾气是市区的主要空气污染源之一,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的身体健康。
应大力倡导鼓励消费者多购买小排量的经济型私家车,缓解汽车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压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的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第二篇:中国私人汽车消费动机分析
中國私人汽車消費動機分析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者購買力的提高,
中國的私人汽車的消費需求與日俱增。
然而受中國將加入WTO和即將出臺新的汽車消費政策等消息的影響,衆多汽車消費者仍然在持幣觀望,國內私人轎車的銷售面臨著一場激烈的市場競爭,各汽車廠商爲了擴大或維持現有市場份額,除了需要大力提高産品質量外,還需要應對變化的市場行情實施和改進相應的營銷策略。
而正確的營銷策略的制定,離不開對市場上消費者的消費動機的分析和瞭解。
而本文就是通過從目前中國汽車的消費環境入手,對中國私人轎車市場上汽車的消費動機作了個概要的分析。
中國的汽車消費環境
1〃汽車消費的售後服務質量差
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的《家用轎車消費調查》中,有59〃3%的消費者選擇服務作爲購買汽車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
我國的汽車工業雖然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對外資和外國汽車製造的先進技術的引進是從80年代開始。
過去汽車消費幾乎就是公款消費,不論從汽車産品的銷售渠道、銷售方式,還是汽車的維修服務等,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
後來,一些企業在與外商合資合作的同時,也引進和借鑒了外國的售後服務模式,包括從銷售和服務人員的系統培訓、到公司服務理念的設計,銷售連鎖店,維修站等服務場所的外觀形象的統一規劃等。
但是,由於中國實際的消費環境、中國人的汽車消費觀念以及中國特殊的家庭結構、生活習慣等與國外存在較大的差距。
汽車售後服務主要包括維修、養護、救援、資訊諮詢等內容。
目前國內所謂的售後服務,還主要是維修、保養服務。
儘管部分實力雄厚的中國汽車廠商的售後服務已自成體系,並體現在數量上初具規模。
然而在汽車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服務人員的技術、素質、態度等還是很差強人意。
目前,消費者反映較多的問題主要有維修技術差、服務人員素質低、管理落後、配件假冒僞劣、收費混亂等。
在售車過程中,經銷商爲了多賣車,擴大了承諾服務的範圍,而實際上有許多服務形同虛設嚴重的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在售後服務上,由於技術水平、人員 1 素質、經濟利益等因素,一些維修廠所謂的維修保養往往主要表
現在“更換零配件”上。
有些維修廠在維修、換件時往往使用假冒僞劣的配件産品矇騙消費者。
在承擔有些維修責任上,消費者經常經銷商、廠商、維修廠三方面互相推諉、來回的“踢皮球”,有時問題拖了一年半載也得不到解決。
2、汽車消費信貸環境亟待改善
在國際上,信貸是消費者支付耐用商品貨款的常用方式之一。
儘管中國的大部分消費者願意貸款買車1,然而事實上的汽車消費信貸環境卻很不理想。
依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武漢等城市進行了一次關於個人貸款購車意願的調查資料2顯示,只有5%的人已滿意地辦理了個人購車貸款;有29%的人曾諮詢汽車貸款項業務;而37%的人因無法找到第三方的擔保不得不放棄,因爲目前在中國,幾乎沒有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願意爲員工提供貸款擔保,而願意提供擔保的單位也主要是些個體或私營企業,其目的是還主要是爲了留住人才。
由於貸款法規不靈活,貸款過程資信審核程式複雜,手續繁多,擔保方式少,還貸費用過高,目前在各大城市中,以所購汽車爲抵押物的貸款方式買車在中國市場還面臨很大的困難,中國的汽車消費者對消費貸款是問多貸少。
而據調查資料表明,卻有42%的願意用所購汽車進行來抵押貸款。
3
因此,要推動中國私人汽車的消費,還必須儘快改善中國的汽車消費信貸制度。
3、汽車消費稅費名目繁多,亂收費現象嚴重
過去,中國的汽車消費一直是公款消費,汽車對於個人來講是奢侈品。
私人購車,受到各種各樣的政策限制和被徵收各種高額稅費。
據不完全統計,4中央、省級政策批准徵收的用於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設和維護的資金,每年有900億元(人民幣)左右。
其中,經國務院批准的汽車購置費和公路養路費爲580億元,經省(區、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公路客運附加費車輛通行費和車輛購置附加費爲370億元,這還不包括各部門巧立名目、私自收取的各種費用在內。
1中国消费者协
会的《家用轿车消费调查》
2选自名车堡-车闻速递
而在汽車的實際購買和使用過程中,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的現象也非常嚴重,不合理稅費專案達250多項5。
有些地方今天收取這個路費明天要那個稅,過幾天又要求你安裝這個那個,等等莫名其妙的亂設費用專案。
因此,中國的汽車消費在稅費上沒有統一明確的收費專案,除了要支付汽車價款外,中國的消費者對於在買車之後的預期費用心中都沒有底。
4.舊車交易市場管理混亂
目前,中國的舊車市場多是私營業主在經營,交易的主要産品也大多是中低檔轎車。
但是中國舊車市場的管理卻長期處於混亂狀態。
許多地方法規體現著某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利益衝突,爲舊車市場的交易和發展埋下許多障礙。
而在就車交易收費問題上,也是各地各有一套。
因而,由於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亂收費的現象普遍存在。
在有些地方,竟然有物價部門參與操作舊車的交易業務。
5〃消費者購車後還面臨幾大難題——上牌難、行者難、理賠難等。
目前,中國的汽車消費者普遍認爲給新車上牌照難。
主要是因爲手續繁雜,同時,負責辦理上牌的機動車市場管理所地點分散不集中。
而進口車則更麻煩,由於進口車大部分沒有在中國做環保達標的申報,因此,進口車的上牌過程中,交驗核對的專案和單證較多,包括向海關核對進口貨物證明和商檢單,汽車的品牌、型號、發動機號,以及底盤號等,程式很繁雜,如遇上有錯的地方要更改,有的甚至半年都上不了車牌。
爲此,目前中國的汽車市場上有很多經銷商都開始提供免費上牌照的一條龍服務,以此來吸引顧客。
中國的道路狀況一直不理想,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但是,中國政府正積極改善這一狀況,到去年爲止,全國已新增了17萬公里公路,其中有1.2萬公里高速公路,據悉,十五期間,還要建設若干骨幹公路。
近兩年來,有關汽車質量的糾紛、投訴和索賠案件大幅增加,但
在實際的質量糾紛處理中,消費者的利益卻得不到充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被漠視的現象很嚴重。
由於消費者在舉證方面的難度,使得消費者往往很難打贏官司,即使獲勝也往往得不償失。
絕大部分廠商缺少三包規定或召回制度。
5数据源自《中国汽车报》副主编吴迎秋2000年11月在UIBE讲座
影響中國汽車消費者的購買決定的主要因素
從近年來在北京、上海、深圳、大連、西安等地紛紛舉辦的各種車展的情況來看,觀衆的熱情很高,諮詢的問題已不僅限於價格,還包括汽車的經濟性、操控性、舒適性、安全性、可靠性、動力性、配件、刹車、減震、隔音、油耗、內飾、外觀、環保、維修、廠家投資情況等。
這反映出中國消費者的汽車知識日漸豐富,汽車消費觀念也越來越成熟。
1、價格還是汽車消費的主要決定因素,同時服務和品牌也越加成爲一個重要的汽車購買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
據2000年10月3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的《家用轎車消費調查》顯示,目前有67〃7%的被調查者在購車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仍然還是價格。
同時,中國的汽車消費者對品牌和服務也越來越關注。
在同樣的調查中顯示,有59〃3%的被調查者認爲服務還是購買汽車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而39〃3%的人也表示注重品牌。
2、消費者的經濟實力也是購買決定的必然決定因素。
購車後的各種汽車費用會成爲消費者的一個長期支出。
因此,消費者除了要準備購車的款項外,還需要把一兩年之內的汽車養護費用計算在內,否則,買車只會帶來負擔,而失去了提高生活質量的意義。
因此,檔次較高,性能較先進,安全系統完備的車型應該面向經濟實力較強的消費者,而中低檔次的車型則較適合收入中等而無法實現一步到位的消費者,這樣在享受汽車的使用方便之時,又不增加太多的負擔。
3、購買決策還受制於居住環境和使用目的出於經濟實惠的考慮,如果消費者平時的活動範圍通常在市區或近郊區,那些外形尺寸小,排量小的經濟小型車將會是消費者首先考慮的購買物件。
但是對於那些需要經常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消費者,中級轎車可能會是主要的考慮物件。
而那些喜歡跋山涉水或駕車郊遊的消費者,吉普車等越野車可能是主要的選擇目標。
因此消費者選擇什麽車型品牌,常常會多從使用角度考慮,包括是否節省燃油,售後網點,配件是否容易購買等,以便在使用,維修,保養等方面會獲得較好的方便。
4、汽車的經濟燃油性能
在全球的汽車市場上,油價一直是影響汽車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
過去,中國成品油市場上油價相對國際市場油價較低,也很穩定,消費者對於“節能、低耗”的意識還不是很強。
然而,由於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再加上我國政府爲了加入WTO,開始加緊改革油價機制,使成品油價格向國際市場接軌。
因而,自1999年11月以來至2000年7月,國家就連續5次上調成品油價。
油價的上漲,引起了汽車消費者極大的關注,同時也加強了消費者對汽車經濟燃油性能高低的關注。
5、購車付款方式
如今廣大的中國消費者在消費高額耐用品時,還是以積蓄作爲主要的付款方式。
然而,許多消費者,尤其是那些對外國消費方式有更多瞭解的年輕一代的中國消費者而言,觀念上普遍能接受消費貸款這種方式來消費某些耐用消費品,如住房、汽車。
在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的《家用轎車消費調查》中,有61〃8%的消費者表示願意貸款購車,只有38〃2%的消費者對此持否定態度,而這38〃2%中,農民和離退休人員占了很大比重。
6、汽車的外觀款式及舒適性
過去,汽車對來百姓而言,是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人們對汽車的購買也主要局限于作爲一個便利的交通運輸工具,對於汽車的外觀及舒適性則考慮的不多。
而在去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在新聞發佈會上公開的資料表明,在汽車的款式外觀指標上,54〃8%的消費者認爲“一般”,6〃9%消費者明確表示“不滿”,38〃3%的消費者表示“滿意”。
同樣在乘坐舒適性上,有54〃3%的消費者認爲“一般”,8〃7%的消費者表示“不滿意”;只有37%的消費者表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