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3.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4.想象: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幻想: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的事物的形象。

6.言语: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7.情境性言语:情境性语言是指让人边听、边看、边猜想当时情景才能懂的言语。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分析(描数据、说规律、谈启示)
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厚,间隔20min重新学习,记忆保持了58.2%左右;一天后再学,记忆能保持33.7%左右;六天以后在学习时,记忆保持就缓慢的下降到25.4%左右。

从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推移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较多;随着时间的进展,遗忘逐渐趋缓;到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因此,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启示:1.学习后,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
2.一次记忆的材料不要太多
3.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办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4. 努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使记忆材料成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
5.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
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幼儿大脑皮层中与形成记忆有关的神经有很大的可塑性。

由于源于的参与,是要稍加重复,幼儿很快就能记住新材料。

在幼儿园里,教育活动结束时,幼儿能流畅地将一首儿歌背出来。

但是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易兴奋,形成的神经联系不稳定,只要不及时复习,就会将已经记住的材料忘掉。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在记忆过程中,幼儿既不善于有意识地完成成人提出的任务,更不会自己提出识记某种事物的目的。

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能很容易被记住。

例如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由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幼儿看一遍就能记住。

幼儿记忆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塔恩不会用适当的方法记住某件事。

幼儿有时会要求老师反复讲一个故事,他们并不是为了记住故事,只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

醉着年龄的增长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记忆的有意性逐渐发展。

3.以形象记忆为主
幼儿对于直观材料的记忆要比语词材料容易,而在词的材料中,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记忆。

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

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的效果仍高于词语记忆。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词汇量少,对事物的把握往往只停留在外部特征和表面联
系,不能用自己话来表达记忆的内容,靠机械重复、生硬模仿来记忆。

例如,有的幼儿虽然不懂得数的实际意义,但却能从1数到100。

四岁以后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

无论怎样意义记忆的效果要好于机械记忆。

5.记忆不精确
幼儿记忆的精确性较差,主要表现在回忆时记忆材料大量被遗漏。

有人在一个实验中,让小、中、大班幼儿都记一则含有35个意义单位的小故事。

在即时回忆时,小班幼儿平均只记住9个意义单位,中、大班幼儿只能记住19个意义单位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记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效果
幼儿期整个心理水平的有意性都较低,因此记忆的有意性也较差,影响了记忆效果。

研究者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同样熟悉、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各年龄组的幼儿的有意识记效果逗比无意识记好,表现为各年龄组有意识记正确再现量均高于无意识记。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有意识记的提高速度比无意识记快。

教育措施:在具体记忆活动中,家长和教师既要照顾幼儿记忆带有交大队无意性的特点,又要适时地向幼儿提出识记任务,培养幼儿的有意识记,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幼儿总体记忆水平较低,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事物的意义,识记能力相对较差。

研究者向幼儿和小学生呈现一系列图片,要求记住图片的内容,凡是运用自言自语进行复述的儿童对图片都有较好的记忆,年龄越大,成绩越好。

这说明幼儿意义识记水平低于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有关。

教育措施:教会幼儿懂得记忆方法,多进行有目的的记忆方法的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

3.偶发记忆
偶发记忆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它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同事出现的其他东西。

当老师要幼儿说出刚示出的图片上有几只小鸡,幼儿却回答小鸡是黄色的。

这是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

教育措施:幼儿教师要重视这种幼儿特有的记忆现象,注意引导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幼儿记忆正确性差,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和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的残缺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亲身经历。

教育措施:教师和家长应正确对待这种现象。

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的言语描述与实际不符,不能看作是幼儿说谎。

这是幼儿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所以教师要耐心
地帮助幼儿把事实弄清楚,把记忆材料与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效果与幼儿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

幼儿兴趣强烈,情绪积极,自信心足,记忆效果就能提高。

所以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激发幼儿对识记材料的兴趣。

例:教幼儿学习活动《蔬菜一家子》时,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朗读,把幼儿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营造一个说话的宽松氛围,让幼儿描述蔬菜的各种形状特征。

使幼儿形成对蔬菜的正确认识,加深对蔬菜的了解,激发幼儿爱蔬菜的兴趣。

从而取得良好有效地教育效果。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向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能调动幼儿记忆的积极性。

例:认识长方体,除在幼儿寻找长方体的东西以外,还要让幼儿回家找一找什么是长方体的,以此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发展儿童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学前儿童形象记忆占优势。

教师在活动中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采取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采用形象的材料和教具,这些不仅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是教学内容成为记忆对象,也容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加深了记忆。

例:音乐课学习歌曲,运用图片或实物等教具向幼儿解释歌词,就会帮助幼儿记住歌曲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
幼儿对记忆材料理解得深,记忆得就越快,保持的时间就越长。

教师应多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尽量帮助幼儿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

指导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学会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上去识记事物。

在理解的基础上,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幼儿容易识记,不仅效果好,还有助于意义识记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例:古诗《静夜思》中有一句“举头望明月”,其中“举头”一词,通过教师的动作演示,幼儿尝试练习,准确地理解了词意,就在以后的提问中记忆犹新。

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幼儿的记忆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忆的保持性差。

正确地评价幼儿的识记结果,对提高幼儿记忆的品质有很大的促进。

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幼儿背出记忆材料的一部分,就应给予表扬,而不是责怪为什么另外的部分没记起来,或用“罚站”、“罚背”的办法来惩罚幼儿,这样只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要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合理地组织复习。

采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尽量避免机械识记。

例:象棋活动中,首先,小朋友学习象棋走法的儿歌,“马走日字,象走田字,车直走,炮打格子,兵向前走……”,然后,教师组织小朋友实践下象棋,孩子在反复的下棋过程中,会加深象棋知识经验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提高象棋规则记忆的准确度,延长记忆时间,需要时能迅速轻松地提取,提高记忆效果。

五、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源于客观事实
想象中的新形象无论多么离奇、新颖,我们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它的组成部分。

每一首新歌、新曲及每一幅图画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利用他们过去感知过的记忆表象在头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如果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天生的聋人决不能想象出美妙的音乐。

2.想象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想象一般受需要和动机的推动,受思想、意图和目的的调节,而个人的需要、动机、思想、意图则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是社会要求的反映。

因此,人的想象也受客观现实的制约。

例:古代虽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但绝不会有宇宙飞船的设想。

3.想象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发展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够借助想象力产生所预期的劳动结
果的表象,人借助于这些表象,指导自己的劳动活动的过程。

可见,想象是人的劳动活动和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因此,它也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六、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1)想象无预定,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想象活动不能指向于一定的目的,不能按一定的目标坚持下去,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幼儿不知道自己讲创造什么形象,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或是由外界刺激才想象自己所做产品的意义。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初期的孩子,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移到另一个主题,想象的方向常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主题易改变。

主要由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决定。

例:在画画中,一会画树,一会画兔子吃萝卜,一会又画汽车。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由于想象的主题没有预定的目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如,幼儿画画时,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在同一副画面上,有房子、鹿、飞机、降落伞、猫、老鼠和树。

如果他高兴,可以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东西编一个故事给你听。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

常常会发现一个幼儿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乍一看有声有色,实际毫无中心,但讲故事者津津乐道,听故事者也津津乐道,他们可以这样持续半小时以上。

他们随着零乱的情节进行想象,而感到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情绪高涨时,幼儿想象就活跃,不断有新的想象结果。

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本应以小鸡被老鹰捉住告终,可小朋友们同情小鸡,又产生这样的想象:让鸡妈妈、鸡爸爸把小鸡救回去。

兴趣也影响孩子的想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和学习就会长时间想象,专注这个活动;而不敢兴趣的活动,往往是应付或远离这个活动。

如,大班儿童玩简单或玩过的玩具只玩一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开始发展,并逐步丰富。

成人应组织幼儿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是重现生活中的经验。

例如:游戏中扮演老师,常常是重现自己办理老师的模样。

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1)幼儿常常把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

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有漂亮娃娃时,会说自己家也有,可事实却不是如此。

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来描述。

如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幼儿很想去看妈妈,大大人不许,过两天,幼儿会告诉老师,他去医院看看妈妈了,可事实不是如此。

3)在参与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把自己当做游戏中的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如小板儿童玩“狡猾的狐狸你在哪里”的游戏,当老师扮演的狐狸逮着小鸡,装着要吃它的时候,孩子大哭起来:“你是老师怎么可以吃人呢!”
成人药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出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归之说谎,
病严厉责备。

应在实际生活中耐心指导,帮助幼儿分清什么是假象的,什么是真实的,从而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
1.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言语本身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

儿童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到有很东西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言语活动才会积极起来。

据调查,聋哑人的孩子生活在儿童集体中口语发展正常,如果只生活在家中,口语发展则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增加幼儿与成人之间以及小朋友间的交往,是发展幼儿口语的有效方法。

2.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幼儿生活范围狭小,内容单调,语言发展就迟缓,贫乏。

例,较偏僻农村的儿童语繁华都市的儿童的语言发展程度差距较大。

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儿童扩大眼界,增长词汇,十分必要。

3.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发展学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

教学中,要要求学前儿童正确发音,用词恰当,句子完整,表达清楚、连贯,并及时帮助学前儿童纠正语音,好的给予表扬。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儿童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最初良好示范。

4.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幼儿十分喜欢模仿周围人们的一举一动和语言。

我们常常能看到,学前儿童的发音、用词,甚至说话声调、表情,都酷似他们喜爱的人。

成人良好的示范榜样,对学前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模仿自己规范的语言,纠正错误。

中间,不能讥笑和重复幼儿错误的发音或语句。

活动设计:3个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的活动及其理论依据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以及能培养什么能力)
选择填空注意:
记忆种类的理解和辨别(p32)
想象种类的理解和辨别(p44)
言语种类的理解和辨别(p52)
发音准备期(p54在正确的教育下,四岁儿童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发音
四岁左右,可以说是培养儿童发音的关键期)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