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月夜》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句话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 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 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 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这也代表了“五四”时 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及他们 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
朗读停顿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月夜场景, 请画出诗中意象。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月夜图描绘出了。
“霜风” “月光”
“高树”
霜风呼呼地吹,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 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和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着。 充满了美的意境。
3、手法多样,语气委婉。
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 象,在“霜风——明月”的“吹——照”中,显得 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 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 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 富于散文之美。
诗歌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 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 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 短诗五首
月夜
“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月亮或 月夜。唐诗的绚烂,宋词的华丽,都是中华文化的瑰 宝。现代诗歌同样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 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月 亮的诗歌,
4、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来自意象霜风、月光
树 并排立着的 “我”和树 没有靠着的
“我”
象征意义 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五四运动” 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 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
思想的并立。
追求独立,象征着独立不倚 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 《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 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 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追求人格独立, 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我期待通过诗歌唤 醒国人和民族的觉醒。
拓展延伸
仿写诗歌 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 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艺术特点
1、用古诗词意象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从诗情角度出发,第一句以风吹写动,第二句 以月照写静,在动静交融中烘托出时空浑远苍凉的 背景。第三句由物过渡到人,抒情主人公“我”被 推置前台,由此开拓出全诗的新气象。
2、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
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行 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观 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画 面与意境氛围。
2、怎么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写了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一动一 静,渲染了月夜的萧瑟和清冷。暗示了“五四”前夕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黑暗的、萧森的。 霜风和月光指的是黑暗的中国有着思想和文化的迸发。
3、“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中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 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来徜徉现代诗歌这块水草丰美的天 地,分享诗人沈尹默的在寒风冷月中的遐想,感受 《月夜》的魅力。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秋明, 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 人、书法家、教育家。他以书法闻名,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 早年留学日本,为“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主将之一;倡导新诗写作,代表 作为《月夜》、《三弦》,亦精擅旧 诗词,著有《秋明集》、《秋明室杂诗》 、《秋明长短句》等。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诗,体会短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 中蕴含的哲理。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 一样,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 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 生了。新诗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 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本诗的发表极大地 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这是诗歌是新诗文学史 上第一首散文诗。它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