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
在日本东京代官山起伏地段有一片具有新时代都市生活气氛、充满人情味和高雅建筑格调的新街区,这是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桢文彦以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年实践的产物,通过整个建筑群可以对其提出的“群集理论”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一.群集理论的概念
“群集理论”是桢文彦在美国任教期间对于集合造型方面的中心论点,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建筑与城市形式间的关系,确立以建筑作为城市综合体中的元素与相关各方面因素“群集”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构图,而将建筑在初步设计的构思阶段就置于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建筑不只作为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是一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这种理论其实包含了空间社会学、建筑策划等意识。

桢文彦对空间可能性的感知通过他对日本环境秩序的研究而丰富起来,通过研究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结构,一个象是建立在东京保留着扭曲狭窄道路的山手地区,然后象电影剪辑一样显示出直线形式的空间。

第二个是在"下町"这样的老城区的典型,只有狭窄的临街立面的房屋展现出由水平带状的过滤层次组成的浓度的空间。

在各种情况下,与日本传统“奥”的概念相关的动态空间运动模式用流的神道都观念发生移情作用,流动,最终形成了他的特有的建筑理论。

二.群集理论的应用实践
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这片历时25年(1967~1992)由桢文彦综合设计事务所设计而建成的街区,表现出一种连续性、阶段性的建筑与城市设计思想。

其基本构思是以分阶段性的群体建筑元素形成具有“故乡性”与“异乡性”的场所感,创造街区“场所感”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复合性。

其设计的构思主题为:线型街路+雁形建筑+点形广场。

六个点形广场各具环境特征,尺度宜人,形成了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从而构成这个街区的基本形象。

从城市设计方面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立足于三个基点:
·场所构成:空间质量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都市集落构成:具有城市中地域特征的城市组织;
·时间与风景构成:东京街区的历史意象的“车轮”。

街区的建筑功能上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性,而这种公共性是建立在连续的、舒适的步行系统之上的,体现出住区广场联系结点的清晰性。

建筑物立面设计上以朴素的功能主义手法展开,材料以喷涂、混凝土的自然表面、铝合金型材和玻璃,色彩为白色、银色的合协基调,以线型和面型的交叉手法来体现分期设计、开发建筑形成城市表层的层次感和不同阶段建筑群体的集合感,形成了一道以“时间”为主题的风景。

这种正负空间多变统一的构成,简洁的、多层次、长景深的街区立面形态,灵活清晰的功能组织,对自然元素有机的呼应关系都体现了桢文彦对人们生存空间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因而使得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成为二次大战后出生的东京人最喜欢的街区之一。

同时他在设计中对“群集理论”应用,以交互的方式致力于城市的动态和本体的尝试,始终把作品的主体置于对时间思考的前沿,以及所关注的社会基础。

在空间形式中通过不断碰撞,探索,创建了一种全新模式的建构物质的和社会的空间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作为为具有二十一世纪生活的适宜和丰富的空间的当代建筑中的延伸动态尺度的可能性的探索的实验地。

三.解读和剖析后的思考
首先是重新认识城市设计和建筑策划的作用。

城市设计和建筑策划是介于总体规划定项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领域的双向渗透性。

它们向上渗透于宏观的总体规划定项环节,研究社会、环境、经济等宏观因素与设计项目的关系,确定和修正项目的规模,确定项目的基调,把握项目的性质;向下渗透到建筑设计环节,研究景观、朝向、空间组成、可行性空间尺寸大小等建筑相关因素。

这就要求开发商、规划师、建筑师在建设项目进行具体设计之前就对建设目标的明确、建设项目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建设项目的构想和表现以及建设项目运作方法和程序有一个全方位、系统的、科学准确的把握。

其次是把塑造人性化的活动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主体。

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建筑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形态,而是作为一种美的意识而存在。

传统建筑创作是以综合材料和结构等要素组成形态和空间以表现建筑自身的特定意味和价值,以古典的美学理论在平面和立面上进行几何关系、立体构成等构图形成的推敲。

这种强调空间功能和形式美的建筑二元价值观,一直主宰了建筑界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但在信息社会,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人们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

人们已不满足于城市表层形态的需求,而是对其存在的各种空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空间的舒适度、亲和力、灵活性、可达性、可选择性、智能化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建筑师也应认识到建筑已不仅是一个具象的物质结果,而成为一种社会的活动和现象。

最后是注重微观环境空间的深入设计。

目前,城市的建设过多的注重广场、步行商业街、历史文物古迹等重要節点和展览中心、CBD、大型MALL的建设,似乎这种尺度的空间和建筑才是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的全部意义所在,而大大忽视了那些最接近于人的活动的微观环境的设计,使城市处于一种近似于面具的现象之下。

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不仅取决于大型的公共空间,而是在整体的城市形态中所体现出的环境综合质量。

那种优美舒适的中央广场之后就是又脏又乱、污水四溢的住区的现象是一种追求浮夸,忽视对人切身关注的城市现象。

在建筑设计中这种现象也时常发生,立面的和厅、堂的装修占去了多半的费用,而走廊、楼梯等附属的空间却显得极为粗糙,似乎只有中庭、多功能厅才算得上值得设计的空间。

【结语】
桢文彦的建筑观点表明:建筑向场所开放。

建筑的最终目的并非其自身,而是在城市结构中加强“地点感”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建筑形成场所但又须在场所中成为消除自我的角色,这是因为人的空间感应通常以场所作为中介。

这种对于建筑平实叙述的手法使其早期作品不具纪念性和标志性,不象其他人的作品以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姿态处于城市的环境之中,而是深刻的理解了建筑与场地之间正负空间的潜在关联,将两者以有机的、和谐的手法结合为“场所”,犹如古典广场的“城市空间”之概念,对公共空间做出平易近人的处理,而不是费尽心思玩弄某些构图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在元《东京建筑与城市设计(第一卷)》
2 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
3 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
4 羽田野直子(日)桢文彦风范
5 张在元空间的人性与地域性
6 中村研一(日)追随桢文彦的两个时代
7 J.綦勒(澳)周正楠译运动空间与桢文彦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