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外汉语的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对外汉语的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研究
摘要
词汇习得被认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味觉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小类,但却因其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在对学习者掌握味觉形容词义项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学习者习得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对味觉形容词义项的本体研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酸、甜、苦、辣”四个词进行分析,以更加明确各义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习得味觉形容词的义项。
第二章是针对汉语学习者对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情况的调查。
共分为调查问卷和语料库两部分,分别对学习者已经掌握的义项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问卷部分探讨了与习得效果的相关因素,最后对两种调查方式进行了对比。
第三章是针对调查结果探讨了影响多义词义项习得的因素。
分别就语义透明度、语境、文化三个因素分析了对义项习得的影响。
第四章是根据对问卷与语料中学习者习得情况的分析,从教师的角度,为词汇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包括增加语义线索、增加词语复现以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
A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GUSTATION ADJECTIVE’SENSE
BASED ON TEACHING CHINESE AS
FOREIFN LANFUAFE
ABSTRACT
V 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taste adjective is a small class in the vocabulary system,but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ecause of its widespread use in life.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affect learners'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arners'tastes of adjectives,and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henomena in the survey.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ontological study of the meanings of taste adjectives.It analyzes the four words“sour,sweet,bitter and spic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s and help students.To taste the meaning of the adjectiv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Chinese learners'investiga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taste adjectives.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questionnaire and corpus.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eanings that the learners have mastered is carried out.The questionnaire part discusse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learned effects.Finally,the two survey methods are compared.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quisition of polysemy meaning item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The effects of semantic acquisition,semantics,context and culture are analyzed.
The fourth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arners'acquisition in questionnaires and corpus.From the teacher's point of view,it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including increasing semantic cues,increasing word recurrence and improving the interest of teaching.
KEY WORDS:taste adjective;meanings;acquisition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研究现状 (1)
一、词汇习得的现状分析 (1)
二、味觉形容的研究现状 (3)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意义 (4)
第三节研究方法 (4)
第一章味觉形容词分析 (5)
第一节“酸”的分析 (5)
一、共时分析 (5)
二、历时分析 (6)
第二节“甜”的分析 (10)
一、共时分析 (10)
二、历时分析 (10)
第三节“苦”的分析 (12)
一、共时分析 (12)
二、历时分析 (12)
第四节“辣”的分析 (15)
一、共时分析 (15)
二、历时分析 (15)
第二章对汉语学习者习得味觉形容词情况的调查 (19)
第一节基于问卷的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调查 (19)
一、问卷设计 (19)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20)
第二节基于语料库的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调查 (27)
一、味觉形容词的义项在语料库中的搭配情况 (27)
二、语料库和问卷中的使用情况 (28)
第三章影响味觉形容词习得效果的因素探讨 (34)
第一节语义透明度对词语义项习得效果的影响 (34)
一、语义透明度对“酸”的义项习得影响 (34)
二、语义透明度对“甜”的义项习得影响 (34)
三、语义透明度对“苦”的义项习得影响 (35)
四、语义透明度对“辣”的义项习得影响 (35)
第二节语境对多义词义项习得的影响 (36)
一、“语境”的界定 (36)
二、语境对味觉形容词的影响 (36)
第三节文化对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的影响 (37)
一、“文化”的界定 (37)
二、文化对味觉词义项习得的影响 (38)
第四章味觉形容词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39)
第一节增加语义线索 (39)
一、“酸”的语义线索讲解 (39)
二、“甜”的语义线索讲解 (39)
三、“苦”的语义线索讲解 (39)
四、“辣”的语义线索讲解 (40)
第二节增加词语的复现 (40)
一、根据教材增加词语复现 (40)
二、根据学生情况增加词语复现 (41)
第三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41)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41)
二、教学环境的布置 (42)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42)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42)
结语 (44)
附录 (45)
参考文献 (52)
后记 (57)
绪论
在我国,有关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不多,且较零散,大多偏重对现象的描绘,而缺乏对原因的阐述;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师在内,都把学习或教学重心放在了扩大词汇的广度上,而忽视了其深度上的重要性;味觉形容词除核心义项外的其它义项在生活中也具有较大的使用频率,且如果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义项,会使得交际产生困难,但HSK词汇等级大纲中对味觉形容词学习的要求也仅停留在其基本义,少涉及除核心义以外的其它义项。
因此本次将对味觉形容词各义项的习得情况进行进一步研究,或会有新的启发。
第一节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面向二语中的词汇习得研究。
现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词汇习得的研究当中。
味觉形容词作为词类当中的一个小类,目前研究尚少,且多集中于国别的对比,少有习得的研究,因此下面将对词汇习得和味觉形容词的研究现状分别阐述。
一、词汇习得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对二语词汇习得关注的增多,在此方面研究的著作也越来越多,目前已有学者对词汇习得的现状作了综述。
刘仕明(2002)对词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与语法的关系做了有力的阐述,并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词汇教学的问题做了重点说明;孙晓明(2007)从个体词汇的角度对词汇知识做出了不同的维度的界定,并对词汇习得的测试方法、发展模型以及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等进行了阐述。
这两者的文章均是对国外的已有结论做的总结,但并未涉及到国内的相关理论成果;刘鑫民(2016)对国内之前的词汇研究做了成果发展和不足的总结,其中就词汇偏误的文章进行了规整,并对词汇习得的因素、深度和学习者的策略进行了对前人文章的整理,总体研究详尽得当,是对国内词汇习得较全的一次梳理,但缺少量化分析,或是其不足;吴继峰和洪炜(2017)就国内汉语言专业期刊上16年来关于词汇习得研究的论文做了量化的归类统计,并对文章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
经过对前人已有的研究分析整理后,将词汇习得研究的情况分为了三大类:词汇习得中最易出现的偏误问题、与词汇习得效果关系较紧密的学习者的语言情况以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一)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
刘春梅(2007)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对单双音节同义名词的偏误类型以及成因和建议进行了分析;李英和徐霄鹰(2009)对母语背景为英语的学习者错误使用“不”和“没”的情况进行个别分析并给出了建议,这两位学者都只是对某一类或某一组的词汇进行偏误分析;对某一类词汇进行群体性分析并且将词语混用偏误推向同义词以外的是蔡北国(2010),他将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动作动词的混用情况做了系统的分析,并从中得到启示;同时期的张博(2007)提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而应该把视野扩大,从实际出发对易混淆的词进行类聚的偏误辨析。
(二)学习者的语言情况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的因素包括母语背景和汉语水平,在当前的研究中,这两项因素的研究居多。
赵杨(2011)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与学习者母语相似度高的汉语词汇习得情况要好;沈和玲(2015)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习得词汇时对母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张江丽(2011)在对多义动词“打”的实验研究发现,“打”的义项习得与学习者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学习者水平越高,习得的效果越好。
在对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的研究中,以上两个因素研究较多,但对于学习者的性别、年龄、动机等因素少有研究。
(三)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朱勇(2004)比较了边注和查词典在留学生阅读中的不同作用,发现边注的学习效果要好于查词典,也更受学习者的欢迎。
张金桥(2008)通过实验发现在即时测试中,直接学习方式和间接学习方式均对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有促进作用,而在延时测试中,只有间接学习方式对产出性词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曹贤文和周明芳(2015)通过实验发现生词和熟词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为今后词汇学习提供了多种的角度和方式,后期的洪炜(2013)、周琳和李彬鑫(2015)分别就近义词、离合词的不同类别分析了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劣,这也在探讨词汇习得和教学方面更加细化与详尽。
目前的词汇习得研究相较于前期,无论在研究角度还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或受制于条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很少能够涉及纵向研究,大多数依旧是横向的调查;很多研究仍是描绘多于解释,尤其是对学习者心理成因的探究不够;对于词汇测量的工具或还需要提升和改进,以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更加精准、可信的测试。
二、味觉形容的研究现状
味觉属于五感之一,除味觉形容词外,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类感官形容词也有少量的研究。
目前关于感官形容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单个或是多个义项的国别对比、专注于通感隐喻的视角或是语法功能的方面。
除味觉形容词外的感官形容词研究情况为:何曼曼(2018)从隐喻的角度对比了俄汉触觉形容词“重、轻、热、冷”以及它们在不同感觉域的投射;王新玲(2007)从本体的角度研究触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文阳(2013)对比了英汉中触觉形容词“冷、热、软、硬”的异同;李冰(2013)从通感的角度对比了中日触觉形容词的异同;杨晓(2016)从隐喻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嗅觉形容词“香、腥、嗖、臭”的异同;金红兰(2017)从隐喻的角度对比分析了韩汉痛觉形容词的异同。
味觉形容词的研究情况为:丁慧(2010)从本体的语法功能角度考察了味觉形容词在句中所能做的句法成分,这也是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唯一一篇从功能角度分析味觉形容词的文章;关于国别的对比研究多集中在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对比,如王静(2011)、陈佳(2010)对比了中日味觉形容词的的异同;董伟娟(2010)等人对中英的味觉形容做了对比研究;刘一双(2009)就“苦”作为语素时的构词能力与“苦”作为单语素词的意义做了中韩对比;于春平(2017)则对中俄的味觉形容词做了对比研究;杨洋(2017)从通感隐喻视角对“酸”的义项做了从古到今的历时演变分析。
以上的研究者对味觉形容词所做的对比都是通过通感隐喻的角度对味觉形容词进行词义变化的研究,研究角度和方式也都比较单一化。
味觉形容词是词类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其存在的历史久远,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较高,目前的研究大都是从词义演变或其义项之间的关联进行的,少有从句法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也尚未发现从习得角度对其义项进行研究的文章,对味觉形容词的研究或许可以从更广的角度用更多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探究。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次的研究以味觉形容词的习得情况为主要内容,探求影响学习者习得味觉形容词的一些相关因素和词汇习得的规律,并期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帮助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教学或学习的启发。
一、研究目的
味觉形容词虽是汉语中词汇的一个小类,但其义项的发展变化都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所用到的义项也不局限于书本或大纲上的要
求,本文希望通过对味觉形容词各义项掌握情况的分析达到:
1.探求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味觉形容词的义项时是否存在先后、难易的顺序或规律,又或遵循其义项的演变、复杂程度的内在规律。
2.探求学习者的水平、学习时长、性别等个体因素在习得味觉形容词的义项时是否存在影响。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增加词汇习得的研究角度。
先前对词汇习得的研究少有针对某一类别的,对味觉形容词的研究也只是词义演变或是国别对比,本次研究或可使词汇习得的角度更加多样化,也使得对味觉形容词的研究更加全面。
2.强化词汇的学习。
词汇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建筑材料,目前的汉语教学多重视语法教学而轻词汇,对于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的研究或可以引起汉语教师的重视。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本次研究所探求的学习者在习得义项时所呈现出的规律与影响词汇习得的个体因素如若确有结论,或能为今后在教授或学习此类词汇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帮助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2.有助于交际。
在词汇量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在表达时可用到的词汇也就会增多,因此,本次研究将有助于学生的表达以及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研究方法
本次对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研究的方法有:
1.文献法:在前期总结味觉形容词义项时会主要采用文献法。
通过查阅词典、古籍等文献,总结出味觉形容词的所有义项。
并通过查阅大纲,总结出味觉形容词各义项在各大纲中的要求。
2.问卷法:实验的任务是让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问卷。
所以该研究需要通过设计问卷进行。
3.语料库法:为确保本次研究的严谨性,会以语料库法为辅助方法,通过对语料库中的语料搜集,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4.统计法: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变量与结果关系的分析时,会用到统计归纳法。
第一章味觉形容词分析
味觉属于人类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五感之一。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对味觉的界定都不太一致。
如日本将味觉分为了五种,在欧美有些国家对味觉的界定则有6种,印度更是包含了8种味觉。
传统的中医认为味觉包含了“酸、苦、甘、辛、咸”五种。
现代医学认为味蕾是感受味觉的感受器,且大多数位于舌面,因此“酸、甜、苦、咸”被称为可以用味觉感受器感知的正味,而“辣”的感觉则被经证实是由于辣味物质接触到口腔、鼻腔黏膜后产生的一种痛觉,因此,现代医学并没有将“辣”纳入味觉当中来。
虽然现代医学将“辣”剔除于味觉形容词的范围,但传统认知、大量的事实以及现存的一些工具书对味觉形容词的解释都仍将“辣”包含在内,如《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将“酸、甜、苦、辣”均视作味觉形容词。
所以,本篇所界定的味觉形容词仍然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但考虑到本次的研究内容为味觉形容词的义项习得,经查阅词典,五味中的“咸”包含基本义在内的义项不多,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因此,对于此次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价值,故本次分析只包含“酸、甜、苦、辣”四个味觉形容词。
本章将对这四个味觉形容词分别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分析,鉴于对外汉语是以让学习者能够互相交际为目的,所以共时分析必不可少,又因各义项之间的语义线索或在其时间线中体现,因此本次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
第一节“酸”的分析
本次对“酸”的分析是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行,且分析的义项并非全部,根据对外汉语的交际目的原则,对异常偏僻、具有方言性质或是贬义不礼貌的义项在此不做分析。
一、共时分析
本次共时分析选取的义项是在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全球华语词典》、《中华大辞林》、《辞海》、《应用汉语词典》、《古今汉语词典》后总结所得,其中义项5为《应用汉语词典》独有。
本次义项的例句均来自《古今汉语词典》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现“酸”的义项总结如下:
1.味道或者气味和醋一样。
如:柚子的味道真好,又酸又甜。
(鲁彦《柚子》)
2.形容人的心情伤心、悲痛。
如:姚志兰心里一酸,唰地滚下两滴泪来。
(阳朔《三千里江山》)
3.身体劳累或生病后没有力气或微痛的感觉。
如:我跪的功夫儿大啦,胳膊发酸。
(陈士和《云翠仙》)
4.迂腐。
如:在他的性格中,既有一般士子的“迂”,又有穷秀才的“酸”。
(孟繁树《中国戏曲的困惑》)
5.形容嫉妒,尤其是男女之间。
如:这怎及得那娇俏聪慧的林黛玉出场后“半含酸”的情趣盎然。
(李希凡《电视剧〈红楼梦〉前六集印象》)
6.一类化学物质。
如:金属、人体、大地以及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物理》)
二、历时分析
味觉形容词“酸”是一个多义词,词汇的多个义项是随着时间逐渐增加,而词汇义项的体现,多是以句子、篇章为载体,句子、篇章则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所以此次对味觉形容词“酸、甜、苦、辣”四个词的义项变化的探究将从历时的角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进行。
中国文学史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古七段”,即上古、中古、近古是为“三古”,其中先秦两汉是“上古”,“上古”之中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先秦时期,第二段为秦汉时期;魏晋至明中叶是为“中古”,“中古”之中又分三段,承接上古,魏晋至唐中叶是第三段,唐中叶至南宋末为第四段,元初至明中叶为第五段;明中叶至五四运动为近古时期,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为第六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为第七段。
因本次的分析是为了从时间的角度梳理各义项之间的线索,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启发,因此将本次将从文学史的三古时期研究味觉形容词的义项,并不细分至七段。
(一)上古时期
“酸”在周代时已经出现,如:
(1)“曲直作酸。
”①(周《尚书》)
“曲直”就是木,清代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释义为:“木味所以酸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以达生也,尤五味得酸乃达也”②。
从中可知,此处的酸是指像醋一样的味道。
“酸”在春秋战国时期,依旧有指向味觉的义项,如:(2)《列子》中:“实丹而味酸”③,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酸”的解释为:“从酉,夋声。
关
①佚名:《尚书》,姜建设注说,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8页。
②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96页。
③列子:《列子》,中华文化讲堂注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年,第136页。
东谓酢曰酸”①。
结合许慎的释义,这句话中的“酸”仍旧指向味觉。
后出现了指向嗅觉的义项:(3)“醯酸,而蚋聚焉。
”②(《荀子》),蚊子会就着醋的酸味儿一路飞过来。
此处“醯”就是醋的意思,蚊子随酸味的方向飞,清代王先谦在他的著作《荀子集解》中解释为“喻有德则慕者众”,可知此处的“酸”指向的是嗅觉。
“酸”除了指向味觉、嗅觉,在战国末期,还指向了触觉,且可引申为悲痛、伤心。
(4)“寒心酸鼻”③(宋玉《高唐赋》),《中华大字典》对此的解释为“泪欲出也”,结合前后文,“孤子寡妇”,此处是指为之悲伤难过。
“酸鼻”在《中华大辞林》中的解释为:“因悲伤而鼻子发酸,眼泪欲流”④。
在《应用汉语词典》中,“酸鼻”直接类归在“酸”的“悲痛、伤心”的义项中。
由此,“酸鼻”最初的意思是鼻子发酸,是一种直接的身体感知,即触觉,后引申为内在心理的感觉。
“酸”在汉代时指向了更加具化的触觉,如(5)“莫不为之损心酸足。
”⑤(《淮南子》),据前后文可知,那些观看表演的人,一边为其惊险的动作担心,一边也为其表演惊叹和吸引,《康熙字典》对类似“酸”的解释有:“<释名>酸逊也,逊遁在后也,言脚疼力少,行遁在后,以逊遁者也”⑥,所以这里的“酸”是指站立了很长时间后,而引起的微痛乏力。
因此,此处已经由一开始的味觉、嗅觉、偏向心理的触觉转向了表示肌肉酸痛的触觉。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在上古时期,“酸”的义项经历了从味觉、嗅觉、触觉、心理的变化。
(二)中古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魏晋至明中叶,期间出现的“酸”仍旧是以内心的悲痛、伤心为主要的义项,“酸”作为味觉以及地名的义项并没有消失,但也出现了新的义项。
如:
(7)“由其性喜高温、湿润、微酸性之疏松土壤。
”⑦(魏晋《华阳国志》)此处应为“化学物质”的意思。
(8)“君歌声酸辞且苦”⑧(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对此句的解释为:诗人听歌时内心悲凉的感受,
①许慎:《说文解字》,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第862页。
②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页。
③《中华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78页。
④陈力凡:《中华大辞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47页。
⑤刘安:《淮南子》,孟庆祥等译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35页。
⑥《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283页。
⑦常璩:《华阳国志》,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
⑧任犀然主编:《唐诗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是通过描绘歌声来影射诗人的内心,“酸”在此时亦可看做是由心理类别转向听觉类义项的过渡。
(9)“豪气一洗儒生酸。
”①(北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古今汉语词典》对此句的“酸”释义为“迂腐”,相似的句子还有南宋范成大的“洗尽书生气味酸”,《康熙字典》对此处的“酸”解释为“寒酸”,“豪气”即指好爽大气,与之对应的是一板一眼的儒生身上的“酸气”,所以此处“酸”应为特指古代读书人身上穷酸、不大方、穿着过于简陋而不体面的样子,《现代汉语词典》对“穷酸”的解释为“贫穷寒酸;穷而迂腐”。
古代文人崇尚高风亮节,具有文人风骨,且宋代重文轻武,世人都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过犹不及,难免会有班门弄斧、咬文嚼字,难书才就却又贫困潦倒、自恃清高之人。
“酸”,就很好的描述了这类人身上的特质——贫穷、呆板、墨守成规、咬文嚼字而又自恃不凡。
(10)“馋穷酸俫。
”②(元·王实甫《西厢记》)
此处“穷酸”是对贫穷读书人的调侃,指穷而迂腐。
此特征是通过对方的行为衣着进行判断的,所以“迂腐”这一义项应属于视觉类。
(三)近古时期
这一时期“酸”义项更加抽象,相比前期,增加的义项也不多,且之前已经产生的义项也并没有消失。
(11)“怎奈静真情性利害,比空照大不相同,极要拈酸吃醋。
”③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此句写静真不能容忍女童与郝大卿。
“拈酸吃醋”即男女间的嫉妒。
(12)“至于女婿,一发彼此相为,外貌解劝之中,带些尖酸讥评,只是丈人不是,更当不起。
”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评”指语言,“尖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说话带刺儿,使人难受。
此时“酸”是指听话人听到说话人的语言后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因此属于心理类的词汇。
清代至民初并没有更多的新的义项出现,且旧时的义项也没有消失。
如《红楼梦》:
(1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⑤,此为伤心。
(14)“袭人道:…脖子低的怪酸的…”⑥此为肌肉酸痛
①杨建峰主编:《宋诗三百首》,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18年。
②王实甫:《西厢记》,翁敏华点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第61页。
③冯梦龙:《醒世恒言》,唐松波校注,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401页。
⑤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7页。
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