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的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的人文精神
——以《不孝儿英伸》为例
1986年,《人间》杂志记者官鸿志通过长时间的采访调查写出了《不孝儿英伸》一文,这篇报道全方位记录了汤英伸案件的前因后果和他的人生轨迹。

一时间,“不孝儿英伸”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社会讨论的热点,报道里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一种对当事人汤英伸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等真正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

人文关怀是大众传媒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张扬和体现,新闻传媒通过对新闻报道向公众敞开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是传媒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的人文精神。

一、把握传媒人文精神的实质
新闻伦理学阐明了传媒新闻实践活动的动机、行为及目的的善恶意识问题,提出了新闻道德的概念,而人文精神就是新闻道德中最核心的理念。

“人文精神”是一个功能性极强的能指。

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阿伦·布洛克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其一,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第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拥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

大众传媒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也不离这两层含义。

传媒的第一要义是报道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人文关怀,是传媒成为社会系统中良性黏合剂的内在要求。

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说,人文精神首先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人文精神倡导社会平等,人的价值、尊严等应收到尊重,这就影响了新闻价值判断的尺度。

二、《不孝儿英伸》中传媒的人文伦理精神
1.平民化的报道视角
这是受众本位观念在传播内容上的直接体现,它要求传播者在题材选择方面除了注重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还要能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贴近事件主角的生活,走进事件主角的人生。

在社会重大事件上的报道可以体现平民化的视角,可以表现为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强调与人们社会生活的联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台湾的现代化进程中,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与适应问题一直存在,汤英伸事件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是该事件能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直接原因。

《不孝儿英伸》多次提到其他山地生在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窘境,汤英伸就曾经是这些被歧视的山地生中的一个,他的故事和台湾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每个台湾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山地人。

事件本身与受众之间有如此大的接近性,此时报道角度也显得至关重要。

传媒在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中饰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把公众固定在传媒前,另一方面却具有改变社会的潜能。

受众在媒体的报道轰炸之下,不仅能够获得足够的,缓解由缺乏导致的对外部世界的不安全感,而且通过对事件“身临其境”的认知获得对历史事件或社会进程的“虚拟”的参与感。

传媒的报道视角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汤英伸事件中,有的媒体会采取狂轰乱炸的方式,对汤英伸的亲人,同学,朋友进行采访后,将其形象妖魔化,采用了“引狼入室”作为报道的标题。

但《不孝儿英伸》一文采用无歧视性的表述,记者扮演的并不是监督者和批评者的角色,而仿佛是全程跟进事件的一份子,在记者的视角里汤英伸并不是天生的杀人恶魔,他只是个好强又自卑,有梦想却无处实现梦想,最后因为失手而走上犯罪不归路的普通山地青年,这无形中便增加了受众的接近性和带入感。

使得对汤英伸事件的讨论不仅仅止于杀人犯案上,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和心理差异的反思成为不少论者关注的中心。

2.报道主体由事件到人性
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追求真实是一项重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人对客体的认识具有选择性、相符性和能动性。

首先,人的认识能力和所处的条件不同,加上受到目的、动机、愿望、理想、意志、兴趣和注意以至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的导引和激励,他只能反映客体的某些特点。

在一定社会里,这些精神因素具有普遍接受性,是传媒人文精神的构成基础。

也就是说,从新闻传播活动的表层来看,客观报道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的认识实践。

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想发人深思,一是报道主体由事件到人,二是关注的焦点由意义到人性。

只有这样,才会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使新闻达到一种人性化的深度。

在报道某一事件的时候,传媒要体现人文精神,也是要将客观事实与议论分开,要建立在坚持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事实就抒发情感,实际上与“伪善”无异。

《不孝儿英伸》在表达人文关怀之前,把汤英伸犯案的经过做出了追溯。

汤英伸杀人犯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原这段事实是尊重受众知情权的表现,但是如果这样的报道比重过大,显然是片面的,单维度的,甚至会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报道,给人冷漠无情的感觉。

所以还原事实之后,报道不仅仅停留在对表面犯罪现象的揭露,进而把焦点对到汤英伸身上,人都有七情六
欲,不管汤英伸犯了天大的过错,他都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这是记者想要表现的东西。

通过对他小时候在特富野的生活,长大后在台北的求学和打工的经历一一剖析在受众面前,将人性上升到普遍性、抽象性、哲理性的层面,通过寻找、挖掘人性异化的根源,警示他人,达到人性的回归,这才是更深刻的理解了人文精神,是良知,是责任,是对社会对生活提出的理性、严肃的思考判断,能比刻板的说教更能给人深刻的启示。

3.富有人情味的报道
新闻报道不需要人情味,这是个伪命题。

人情味是新闻价值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含有人情味的信息进行捕捉、挖掘和表现的过程。

体现在新闻报道领域即是对报道对象给与仁爱和关怀。

仁爱关怀和恻隐之心是新闻从业人员观察社会、感悟社会、记录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运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能够拉近新闻事实及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加强传播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传播者的人文关怀。

《不孝儿英伸》里表现的人情味报道体现了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口味和伦理价值标准。

首先,《不孝儿英伸》发掘了很多感人的情节细节,用很大篇幅来刻画汤英伸隐忍的父亲、患病的母亲和悲恸的族人,特别是在描述因为汤伯伯而建起来的让特富野活络起来的山路时,不仅赞美了汤伯伯的无私为族人奉献的精神,还表现了记者对他的同情和关怀,记者的感性经验在此发挥了作用,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要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审判汤英伸的过程的报道也是人情味十足,律师的眼泪、汤英伸的懊悔、族人们温暖的手和女朋友满是泪的脸,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处处活跃着人的因素,人性、人情蕴含其中,读起来或让读者泪流满面,或让读者为之惋惜心痛。

其次,《不孝儿英伸》体现人情味的方面还表现在用了插入小故事的报道方法。

报道一开始就从与汤英伸杀人事件有关的汤英伸失踪开始,把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再用一个过渡段将小故事与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在陈述新闻事件之后,又不断穿插汤英伸小时候的故事和在学校发生的故事,在故事中讲述新闻事件,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现将新闻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让读者能全面完整地了解汤英伸的人生轨迹,关注山地青年的命运。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包含对报道对象隐私的尊重,对受众接受理念和接受能力的尊重,对社会道德的尊重等等,所以《不孝儿英伸》把对报道对象汤英伸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彰显高度的人文关怀。

三、总结
媒体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上。

媒体应该在本着真善美的基础上来看待新闻事件,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追求轰动性的效应而夸大或贬谪新闻事件,媒体作为“守门
人”,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理念。

在重大的事件面前,媒体应该保持克制和冷静,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不孝儿英伸》交织着对社会关注山地青年的呼唤和对汤英伸违法犯罪的痛心,这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不是出于猎奇的心理,而是对事件人物命运的关注,不仅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文章的厚重感,还体现了传媒的人文精神。

我想,《不孝儿英伸》之所以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都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学习,源于它对人的关注渗透到报道的方方面面,对人的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性追问和负责任的报道态度,在理性和逻辑支配的情感张力下表明自己的人文关怀。

总之,这种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权观念和关怀意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0页。

2 [英]卡伦·桑德斯:《道德与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3 曾庆香,《浅析媒体人文精神的建构》,2004新闻前哨9期
4 [英]斯图亚特·艾伦:《新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5 王多,《新闻传播与人文精神》,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第6到10页。

6 王再承,《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偏差》,《新闻采编》2005年,第三页
7 金菊爱,《记者的人文情怀》,《新闻实践》2004年
8 李玫,《媒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