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1)(专题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二轮: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1)(专题卷)
一、选择题(14*4=56分)
1.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 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答案】C
2.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期,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D。
3.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A. 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 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 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答案】D
4.唐史书记载:“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宋代,一些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于乡村,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商业形成了三级市场体系
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 草市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需要
【答案】C
【解析】材料“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一禁止性规定,说明唐朝时,朝廷不允许在州县之外设置“市”,这意味着在其它地方形成的“市”是不符合朝廷之法的,草市“本身含有不
合法”之意。
但是宋代时,“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则表明“草市”取得了合法地位,草市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级市场”,排除A;草市最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B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时,“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表明,草市的税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并不能说明这种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且与材料“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一禁止性规定不符,故D错误。
5.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这一规定
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答案】A
6.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 “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D项错误。
7.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
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
斤160文)偿之。
”这一变化
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
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
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
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
【答案】D
8.《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
《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A. 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 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C. 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
D. 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修道途,便关市”说明修筑道路便于市场发展,“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说明减轻关税便于统一市场形成,故B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长途贩运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D中成为“共识”显然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信息。
9.明代御瓷的烧造,即以全部官搭民烧计,也只占民窑生产能力的0.8%;在丝织业中,民间机户至少是官局工匠的3倍:在冶铸业中,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
该材料体现了
A.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
B. 海禁政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改变
D. 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材料从瓷器制造、丝织业和冶铸业比较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比例,显然后者远远超过了前者,故A正确;海禁政策与国内手工业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古代一直重视
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仍然占据主导,故D正确。
10.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
A.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
C.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 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
【答案】C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
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这一题读懂“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这两句话即可准确作答。
11.表1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表1
据表可知
A.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答案】A
12.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期,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D。
13.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答案】D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水利
14.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
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
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A. 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B. 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C. 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 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明太祖以赋税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种植棉花、桑枣果树,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故A项错误;农民种植棉花、桑枣果树等经济作物,导致经济作物的商品交换增加,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农民种植棉花、桑枣果树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没有因
果关系,故C项错误;种植经济作物也不是阻碍传统农业的进步的因素,故D项错误。
故选B。
15.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答案】C
二、非选择题(2题=44分)
16.材料一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
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
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
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几经周折,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
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
自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
从此,十三行逐日趋没落。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一定期限的贸易专利特许。
随后该公司在印度加速扩张,通过组建武装力量占据了印度的一些重要据点,通过垄断鸦片、食盐、烟草等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
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广州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共同之处,与中国十三行相比,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什么特别之处?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相同命运的不同的原因。
【答案】(1)共同之处:垄断贸易;享有政府特许权;参与一定的政治活动;为政府积累了巨额财富;存在时间较长;最终被政府终止。
特别之处:奉行重商主义;拥有军事武装;展开殖民掠夺;在海外设置殖民据点(机构);与荷兰、法国激烈争夺海外市场;为英国殖民扩张开辟道路。
(2)不同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鸦片走私的冲击;外商的反对。
英国:工业资本的崛起;自由主义的盛行;政府对其贸易垄断权的取消;印度的反抗。
(2)两者不同之处我们主要从两者的社会背景上看,中国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都与英国是不同的,是两者不同制度下的机构,最终的命运当然是有差异的。
此外,两者的贸易理念也有差异,使得两者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差异。
17.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解决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大量剩余劳动力转他为比较固定的工商业者,并汹汹涌入城镇。
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
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楼、茶肆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
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迅速壮大。
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长期以来,法国农村普遍的兼业现象使占地过少的农民勉强维生。
1847年经济危机导致了农村家庭工业开始衰弱,而1830年以后工业迅速发展也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于是兼业行为逐渐被向城市移民所取代。
从19世纪中期起,大量人口流入城市。
在1830~1850年每年约有4~5万人离开农村;1856~1866年每年平均迭13万人。
——整理自《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人口的基本流向,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中法两国人口流向的共同原因和本质区别。
【答案】(1)流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影响: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了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带来城镇管理的复杂化和官僚队伍的壮大;提升了城镇物价和消费水平。
(2)共同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
本质区别:在法国,是工业革命引起的近代化大生产及人民思想观念变化的结果;在中国.是传统的农村经济无法容纳更多劳动力的结果。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量剩余劳动力转他为比较固定的工商业者,并汹汹涌入城镇”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解决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迅速壮大。
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的信息归纳回答即可。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