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
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朝zhao1”本义是早晨,前人把在早上拜见君主称“朝chao2”,晚上拜见君主叫“夕”。

《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①辐射式引申,直接从本义出发,向不同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

连锁式引申,以本义为起点,向纵深发展,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词义系列。

(百官尽力做事,早朝把事情做完,晚上无事就不拜见君主了)。

后“朝见→朝庭(上朝)→朝代(宋朝)”,这样间接引申下去,意义越走越远,不仔细清理,其引申线索就不容易弄明白。

二、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词义是以词的语音形式所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归纳反映和主观评价,和词在特定的利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

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在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1、由具体到抽象①
人类的熟悉老是先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属性开始,进而达到对事物普遍的、一路的、本质的熟悉。

词义引申也有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一般的熟悉规律。

比如“元”字,本义为“首”,即为人的头部,这是从“元”的象形字形看出来的。

人之首为身之始,所以“元”引申为“始”,以表示事物方才开始。

这种引申就是一种从形象的具体到概念的抽象。

在汉语中,这种引申超级常见,因为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性。

虽然汉字从图画到文字有了质的改变,但这个特点还持久性地跟从。

所以大部份汉字的本义都是物象的、具体的,它们的引申义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抽象化的意义。

2、由个别到一般
莫(暮):本义是指日落草中,日暮的意思。

这个具体的时段专用词,可引申到适应其他时间的“晚”义,于是,年末可以说“岁暮”;季节结束时也可以用“暮”,如“暮春”;一个人的晚年叫“老年”。

雌、雄:本来都是专就鸟类而言的,《诗·小雅·正月》“谁知鸟之雌雄?”兽类一般称“牝、牡”而不称“雌、雄”。

后来,凡是动物都可以称雌雄,《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从实词到虚词
汉语中,有一些实词在利用进程中慢慢成为虚词。

由实词到虚词的这个进程,不仅词的词性有了改变,词义也与本义不同。

这种不同也是引申的一种。

古代汉语中好多虚词都是实词逐渐虚化的结果。

如“及”在其由实词到虚词转变的进程中,也产生了引申义。

“及”的本义:《说文·又部》“及,逮也。

从又从人。

及前人也。

”即为“追赶上”的意思。

后来申为“抵达某处所,抵达某境遇,抵达某种思想境界。

”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论语·公冶长》:“非尔所及也。

”后来“及”虚化为介词、连词,引申为“和”等义。

古汉语的连词和介词,有很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就是词义的引申,如:被,本义是被子。

《楚辞·招魂》:“翡翠珠被”。

引申为“覆盖”,《招魂》:“皋兰被径兮”;阮籍《咏怀诗》“凝霜被野草”。

又引申为“蒙受”,屈原《哀郢》:“被以不慈之伪名。

”《汉书·赵充国传》:“身被二十余创”。

又引申为介词,表示被动,《韩·五蠹》:“兄弟被侵而随仇。

”这里的“被”还有一点“蒙受”意义,这正是由实词到虚词的痕迹,《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则已经虚化了。

和:常见的意义是“和谐”(应和),《老子》:“音声相和”。

引申为“搀和”,杜甫《岁晏行》:“今许铅铁和青铜”。

引申为“连带”,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成语有“和盘托出”、“和衣而睡”等;由“连带”引申为连词“同、与”,如岳
①宋文培《有关“引申规律”论述的整理研究》中指出,在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的规律通常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这三种。

本文在此基础上略作改动,并引用。

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再引申为“连……都”:秦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以上三点,只是词义引申发展的常见规律,在古代汉语中例外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如从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但这种情况较少,只是一些变例,不能算作规律。

三、掌握词的引申义应注意的问题
一、探求引申的时候,必需抓住本义,这是纲①。

任何一个新的词义的产生都离不开它的源,“追本溯源”是理解新词义的关键。

只有这个纲举了,那目就张了。

因此在教学中,咱们应该多启发学生,从理解词的本意入手,逐渐再从引申义的角度引导理解,这样的教学就轻松地多,学生也便于理解接受。

二、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影响词义的转变。

②特别是比喻和借代两种常见的修辞手腕,它们在运用的进程中也最容易产生新的词义。

如王安石《本末诗》“繰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这里的“黄云”、“白雪”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们的意义也相对有了转变,具有了临时的意义,“白雪”再也不专门指雪,而是指象雪一样白的丝,“黄云”也再也不专门指云,而是指象云一样多的金黄色的麦子,由于白雪、黄云离开了原诗,也就失去了它们的临时意义,再也不有“丝”、“麦”的含义,所以它们还仅仅是修辞用法。

若是一个词,由于修辞而产生的临时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形成了固定性的词义,这时就应该把这个固定性的意义看做是引申义了,虽然这个引申义的产生是来源于修辞。

总之,词义的引申是词义发展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多义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无论古代汉语仍是现代汉语,多义词在辞汇系统中占大多数,因此弄清楚古汉语词义的引申方式、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汉语》中央电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220页
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7—466页
3、马妗贤《词义引申方式浅探》《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6期
4、陈殿玺《试探词义引申的特点与方式》《古汉语研究》1994第1期
5、宋文培《有关“引申规律”论述的整理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5)
①本义是纲,引申义是目。

引用“纲举目张”意在说明探求引申的时候,必须抓住本义。

②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一书中认为比喻和借代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它们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最容易产生新的词义。

本人认为很有道理,因此这是掌握词的引申义也应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附:
林云老师,您好!祝您春节快乐,虎年吉祥如意。

很感激您的论文指导,我按照您的指导意见将论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恐怕您还不满意,另将我的另一篇论文呈上,望指导。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鼓励与赏识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方式,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本人在从教的十连年教学生涯里,不断进取,不断试探,在借鉴他山之玉的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得出:在教育进程中只有对受教育者多加鼓励,少责骂多赞赏,就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教学鼓励赏识
教育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无形的灵魂和意识,也就是说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播直接发展着人的精神能力、道德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正是通过增进人的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增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教育中的方式是超级关键的。

行之有效,这些无形的东西就会成规距、成方圆;行之有效,则散沙一盘,浑沌而无可知。

在教育进程中鼓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下面浅谈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由鼓励取得的点滴经验。

一、“教”中的鼓励
鼓励性的语言能令人充满信心,并为之去尽力、去奋斗,从而取得成功。

教师对学生的
鼓励是教学中很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①在1999年的一次讲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鼓励是一种艺术。

仔细琢磨钱老师的话并慢慢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使我收获颇丰。

之前因自己的教龄短、经验不足,教育学生很不得法,因此学生的成绩平平、能力不高。

后来听了钱老师的一番话后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手了一年级的教学任务。

可以说我对这个班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实验。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鼓励多于批评,尤其是对差生。

基于这种教学方式,到六年级毕业学生成绩斐然。

现举一些例子来讲明:我班的张×同窗,在低年级时反映慢、胆子小。

我就常常让她来回答问题并非断地鼓励她:“无论你回答的正确与否,老师都相信你很棒,因为你进步了,你有勇气回答问题了。

”这样的鼓励从她的点滴小事到知识的提升我从未中断过。

到中年级.她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看到她的转变,心里很高兴,因为我的鼓励教学实验已初露眉目。

于是我信心满怀,更全面地鼓励她(我代语文兼班主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她也干劲十足。

从中年级开始,总成绩已经从倒数达到中等,而且一直维持到六年级毕业,尤其是语文成绩,一直维持中上等水平。

从张×同窗的身上证明了钱老师的话,教学中鼓励这门艺术让我的心灵有了一种愉悦的享受。

教学艺术就是鼓励艺术,教师就是这门艺术的创设者和展示者。

在教学中鼓励是教师为学生进步搭建的平台和阶梯。

我班中的另一个女生常××,在低年级时成绩一般,但上进心很强,针对她的这种心理,我不仅在语言上进行了鼓励,还对她的成绩进行了物质性鼓励。

三年级时学校开表彰大会,她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她上台领奖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而后,她把奖状贴在自己书桌对面,天天催促自己勤奋尽力。

我了解情况后就更严格要求她了,四年级时她的成绩直线上升,一下跃到了前十名。

又在学校的表彰大会上她被评为“优秀学生”。

她领奖后对我说:“老师,下一次我要领‘三勤学生’的奖状。

”我一听,知道这个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已充分调动起来了,就开始从各方面去锻炼她、打造她。

鼓励她班、校举行的演讲、运动会和其他课外活动,还鼓励和辅导她的写作,使她的作文得以发表。

这样下来,这个学生在五年级时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她的“三勤学生”奖状也如愿以偿地领到了。

到六年级毕业时成绩已跃居全班第一,还被评为“县级三勤学生”。

我每每想起她的一次次鼓励和一次次感言,心里欣喜万分,因为鼓励使我又在一个学生身上取得了成效,使我感到了鼓励这门艺术确实能使教师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

二、在“育”中的鼓励
鼓励作为教育的重要手腕,其终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而转化后进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于是鼓励学生也应做到针对性强、切准脉搏。

俗语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把鼓励这种教育手腕重点放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

首先不时处处培育这些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我常常鼓励他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浪子转头金不换。

”③使他们逐渐理解到了老师不但不歧视他们,而且还很关爱他们。

同时,我又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全班同窗来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学习优秀的同窗主动帮忙他们,开展“手拉手”活动,同桌配置品学兼优的同窗带动他们,而且把最好的座位留给他们,使老师们能随时注意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以便帮忙
①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是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原实验中学)前校长。

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足赤:纯色,赤为七色之首,常代指颜色。

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

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出于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③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出自《八十一梦·第32梦》:“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他们更正屡教屡犯的错误。

前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样慢慢下来,这些后进生不但知道了自重、自爱,还能自律,而且逐渐自信起来了。

我班后进生转化中最典型的双×就是这样被鼓励起来的。

在班里我不仅依照上面的方式去教育他,而且又让他在学校表彰大会上进行后进生有感发言。

从那以后,双×一改以前的坏毛病、坏习惯,发奋尽力。

他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不但守规矩、懂礼貌,而且和我的心贴得很近,主动帮我处置班里的一些问题,给我解除后顾之忧。

尤其是在学习上让我惊讶不已,他成了班里最勤奋、最爱问的学生,成绩也由倒数第二、三名上升到中等水平。

双x的庞大转变是鼓励艺术的成功,也是鼓励这种教育手腕在实践中又一个有力证明。

三、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进程中。

有些人老是以太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以取得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老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当中,并不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

这与咱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咱们老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

咱们常常说“虚心令人进步,骄傲令人掉队”,这些教诲完全正确,但如果是仅仅只看到咱们的缺点,那是不全面的。

那么如何树立弦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首先,咱们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长处,固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个最大体性的评价。

其次,要擅长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

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

其实,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暴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这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①
四、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一、让学生把课堂当做演出的舞台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

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斗胆地参与数学活动进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

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

在课堂上常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不同,乃至欣赏不同,允许失败,哪怕孩子一千次摔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

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窗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获取成功。

二、每位教师都要学会宽容、真诚地善待每一名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取得触动,错误得以更正,这就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

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紧张的局面,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转变,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成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数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
五、以丰硕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
一、开展手抄报比赛
为踊跃响应学校开展“新世纪我能行”活动的号召,我班开展了手抄报比赛.以丰
①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硕学生的课余生活.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素材组织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观,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队员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次比赛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三个一伙、四个一群信心百倍地积累素材、组织素材、书画上色……的确是大显身手。

作品展出后.每一个孩子都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倍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次挑战。

二、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艺术节活动
孩子是在活动中取得发展的.学校应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缘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类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身上而不单单是从他人的赞赏中取得自信。

为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艺术节活动中参加自己喜欢的讲义剧比赛、手工作品比赛、声乐比赛、舞蹈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国画和绘画比赛等。

面对着这个充满荣耀的舞台,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我连成一气,鼓励学生人人报名参加,并组织学生参加排演,让全班学生都取得成功的喜悦。

除此之外,还应组织一些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体的班队活动。

如“我是小诗人”古诗背诵比赛、“我爱中华”、“新世纪的少年”、“请赏识自己”、“我能行”等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取得情感的体验,并知道人生的价值。

赏识教育能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赏识,在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生活,也博得社会与家长的信赖。

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长处,“东边不亮,西边亮”,尽力给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艰难跋涉的孩子一份赏识、一份真爱,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甘雨,用教师爱的心语浇灌孩子们成长。

六、有效鼓励学生懂听、爱听、会听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份学生喜欢他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他人说,因此课堂上常常是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窗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没事可做,以为这不关他的事。

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明确“听”的目标,使这部份学生明确此时应该干什么,告知他们“听”的目标,在“听”中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发思维的火花。

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鼓励学生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仍是听同窗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头脑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意插嘴,要听完他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要细心,当他人的发言有错误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窗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成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

四要虚心,当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听”、“思”并重,彼此增进。

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并不时用“无声语言”提示或鼓励发言的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进程中不要轻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多用赏识、鼓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效的人材。

【参考文献】
一、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89---102页
二、陆家林《艺术的批语是一种鼓励》《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年第6期第2 8页—30页
3、黄英姿《浅谈鼓励手腕》桂林中学校园网2007-12-14]
4、秦一文《浅谈鼓励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西藏日报》(2001年11月01日第五版)
(王素文,女.1973年生。

小学高级教师,1994年毕业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3月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082F3M1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