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综合模拟测评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综合模拟测评检测试题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
解析:(1)C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
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
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
②李副使经历非凡。
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
③李副使志向远大。
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分析】(1)B项,“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生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还有关键词。
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
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
颔联“月”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他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
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
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
②李副使经历非凡。
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
③李副使志向远大。
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C.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A
解析:(1)A
(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
《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分析】(1)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故本题选A。
(2)《公安县怀古》首联写“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
”由眼前之地开始怀古。
营已不在,只有遗址。
颔联,“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
”写出了眼前之景。
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
写出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尾联“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即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的羡慕。
其次是讽今之隐情表达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
《咏怀古迹》“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前两句写“”诗人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与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对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写出了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整首诗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并且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
学生自行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
《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从字数看,《雨霖铃》属于________;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
(2)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请找出这一首词中运用点染的句子,加以赏析。
解析:(1)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2)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分析】(1)本题,《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
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属于长调。
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
渲染烘托。
此外还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故答案为:⑴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⑵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体裁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所以这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诗歌表达出对是送别友人,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仔细分析词句内涵的基础上作答。
在这首词中起到“点”作用的句子是“念去去”,是指想到这次去南方,点明了离别之情。
而“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后面的写景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想象此去路途遥远,前路迷茫,通过写景来渲染离愁。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①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②。
穷腊③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④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
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
③穷腊:整个冬季。
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
B. “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
C. “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
D. 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
(2)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
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A.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B. 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
(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C.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
(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D.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
(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E. 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
(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D
解析:(1)D
(2)A,C
(3)“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
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
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
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
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分析】(1)D项,写宝云、日注是为了正衬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
不是反衬。
龙凤团和双井茶更是没有衬托关系。
故选D。
(2)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A项,诗句表达的是茶之高洁不容玷污,借茶说人。
C项,“问法求诗了无碍”正是茶的静心效果。
B项,写春风吹拂茶园,茶树发了新芽。
重在描写客观之景。
D项,写的是茶的提神功效。
E 项,写的是饮茶时的迫切心情。
故选AC。
(3)诗歌前八句写双井茶的倍受推崇,第九、十句点明了其中原因——争新弃旧。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到“君子有常德”,明确了写作意图,君子们不会像世俗之人一样与时俯仰,而是能坚持原则、固守美德。
而“不改旧时香味色”的建溪龙凤团依旧醇香。
茶叶之香不会改,君子之德不能改,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故答案为:⑴D;⑵AC;
⑶“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
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
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
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
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准确辨析即可。
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
(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解析:(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
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
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
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
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
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
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
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⑴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宿楚国寺①有怀
赵嘏②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释】①据《酉阳杂俎》记载:楚国寺在长安晋昌坊。
②赵嘏,中唐诗人。
年轻时四处游历,七年(833)预省试进士,及第,寓居长安8年,与牛、李两党的达官显贵均有接触,为求功名而奔走。
本诗写升赵为糊口远去岭表散幕府前。
③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典型意象“衰荷“断烟”“残月”勾物出一幅秋意瑟清冷凄的夜景图。
B. “寂寞”一词既写出了衰败的荷花的香气无人赏识,也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相伴的渴盼。
C. 颔联用池水反射在墙壁上的波纹、落满井边围栏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
D. 南浦的棹声惊起了大雁,阴云遮住了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2)这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①有志难骋的落寞,作者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
②照零无依的伤感。
作者以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自喻,表现出四处漂泊的伤感。
③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迷茫。
作者即将远去岭表,前途未知,如断烟残月的苍苍之景。
④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用大雁、江边松菊等意象,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惦念。
【解析】【分析】(1)B. 结合注释“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升赵为糊口远去岭表散幕府前”可知,诗人要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
而不是写“作者对朋友相伴的渴盼”。
故选B。
(2)诗歌标题为“宿楚国寺有怀”,表明这是一首表达羁旅抒怀诗,羁旅抒怀诗一般是感伤的,表达的情感是思乡怀人、对前路渺茫的感伤等。
首联中,冷风、衰荷、断烟和残月等意象,营造出秋意萧瑟,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下感伤、凄清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即将远去岭表,对自己政治前途感到迷惘的茫然和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的落寞。
颔联“红叶”独自飘零、旋转无依,从树上凋落,表明了诗人四处漂泊的伤感。
颈联尾联中“大雁”“阴云”“南浦”“北楼”“松菊”等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有志难骋的落寞,作者借“衰荷寂寞香”写自己空有才华、志向却无人赏识。
②照零无依的伤感。
作者以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自喻,表现出四处漂泊的伤感。
③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迷茫。
作者即将远去岭表,前途未知,如断烟残月的苍苍之景。
④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用大雁、江边松菊等意象,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惦念。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