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的时代说课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隆尧实验中学班步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一教材第二章的第七课,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这节课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秦王扫六合》,因此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我们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变迁都非常重要。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二、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掌握商鞅变法;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感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分组合作及探究式学习方
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非一帆风顺的。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情况,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和实际学情,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我希望运用图片、视频、材料等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

2、学法:
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相对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立木为信故事引题
通过让学生表演“立木为信”的小故事,让学生思考:“立木为信”的目的是什么?商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变法的呢?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故事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进一步想明白原因的欲望。

环节二:变变变变背景呈现
本课的关键字就是围绕着一个“变”字。

在这一环节,我希望通过以下四变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变:生产工具的变。

二变:耕作方式的变。

三变:兴修水利的变。

四变:社会角色的变。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于是出现了私田。

私田的出现使得劳动负担加重,奴隶开始怠工、逃跑。

为了提高奴隶的生产积极性,奴隶主要改变剥削的方式,通过交地租把奴隶捆绑在土地上。

这样他们的角色变发生了改变。

奴隶主转变为新兴地主,奴隶转变为农民。

新兴地主为了使得私田合法,纷纷要求变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层层剥茧,让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变化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这种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的感性知识慢慢上升为理性知识。

环节三五变六变突破重难
商鞅变法内容是本节的重点,社会制度的改变是本节的难点。

这是我今天涉及到的第五变和和六变。

五变:商鞅变法。

六变:社会制度的变。

解决商鞅变法这一重点内容是通过两个材料来完成的。

一个材料题侧重商鞅的政治变革,另一个材料题侧重商鞅的经济变革。

(见附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深刻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消化这一个知识点,还有一个角色扮演的讨论题,让学生分别代表地主、农民、士兵、贵族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他们造成的影响。

最后还要谈谈这次变法对商鞅本人的影响。

那就是商鞅的结局是被处死,那么商鞅的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理解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

(2)解决社会制度的变化这一难点也是通过说“变”来达到的。

土地制度的改变,社会阶级的改变,社会矛盾的改变,使得整个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我国从奴隶社会步入到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从而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环节四整合知识课堂小结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学习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对改革有什么认识。

师生协作,完成对本课的小结。

[设计意图]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掌握各个知识点的结构关系,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六、教学评价
本课内容有三大块,一是生产力的提高,我归纳为商鞅变法的背景,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体现了新兴阶层的政治和经济要求。

三是变法的影响,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这三大块是个结构紧密的有机体,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通过把课文分解成三大块、六个变对知识进行整合,内容不会讲散。

商鞅变法是一个重点。

但是书上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我用了两个材料题,一个材料题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政治变革,另一个材料题涉及到商鞅变法的经济变革。

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以及讨论这次变法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

附录:
一、关于政治变革的材料题
材料一:新法令规定:百姓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各家连坐有罪。

不举报坏人坏事的处以斩腰极刑;举报坏人坏事的,与军人斩敌
的首级一样受赏;窝藏罪犯的,与投敌同罪。

材料二:作战立功的,按军功大小封赏受爵。

国君的同姓宗亲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皇亲贵族名册,不享受特权。

材料三:把若干小乡里,市镇、村落合并成为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一共设置三十一个县。

县令、县丞是由国君直接任命。

——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译文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百姓,为了过好自己的日子,你会怎么做? 你对秦国的刑罚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说一说贵族对变法会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在变法之前贵族的权力是怎么得来的?你觉得哪种做法对国家更有利?
3、材料三中的变法内容是在加强谁的权力?
二、关于经济变革的材料题
材料一: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摘自百度
材料二:作战立功的,按军功大小封赏受爵。

致力于农业耕织生产,奉献谷子布帛多的人,免除本人的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译文
材料三: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

——《史记集解》引《汉书》
材料四:禁止父子兄弟住在一起,一家有二个以上的壮丁,若不分家生产,则加倍征收赋税。

——《史记.商君列传》译文
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你觉得哪个阶层会拥护变法呢?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或士兵你会怎么做?
3、材料四的变法内容是强制分家,你想商鞅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什么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