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 屋顶和山墙 屋顶:客家传统建筑屋顶悬 山顶 、硬山顶为主。 山墙:客家山墙以人字型山 墙为主,且兼容度高。有受广府建 筑文化影响的镬耳山墙,有与潮汕 民居类似的五行山墙,也有类似皖 南民居跌落的马头墙造型等,这些 形式又融入了客家文化,从而展现 出相似而不相同的外观形制。
梅州市大埔高陂镇党溪村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屋顶及青砖墙体 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
蚝壳墙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
简氏宗祠博古屋脊
时四陈公祠塾台, 山墙和屋顶 云浮市新兴县东成镇布乾村
博古脊
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村
龙船脊
121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2.1 广府民居
沿等高线排布建筑 韶关市乳源县必背镇半岭村
沿等高线排布建筑
119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2. 建筑风貌要素
建筑风貌要素
主要 内容
文化 分区
外墙 屋顶和山墙 门窗 墙角 内庭院 特色构件及装饰
广府民居
潮汕民居
客家民居
雷州民居
案例 示意
120
2.1 广府民居
2.1.1 外墙 墙体常见材料为青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岗岩、红砂岩、 蚝壳等。
前低后高,寓意一代高过一代。


聚落
/

1.4.2 公共空间
基于梳式布局的村落结构,雷州聚落的公共空间也与广 府聚落类似,包括祠堂、庙社旁的广场,兼用做禾坪或祭祀 节庆等功能,或附带风水塘,组合成为聚落中最为重要的公 共空间。
农田 农田
雷州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空间模式
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
湛江市雷州市龙门镇足荣村
聚落布局:以梳式布局为主,顺着坡势 和风向形成巷道,水网水乡地区则沿河涌或水 塘呈垂直布局,有统一朝向。
街巷:由“侧入式模块”构成的“纵巷 布局”模式。纵巷过长时,才会适度增加横巷 辅助交通,但纵巷的数量远远多于横巷。
聚落单元:以三间两厝、广府大屋、广 府围院等为基本单元,单元组团一般为方形。 民居采用三合院(三间两廊),其空间布局、 尺度、立面造型、材料构造等几近一致。祠堂 进深二至三进,横向三到五间,大门直接开向 横向主街,统领其后的一列民居,宅祠分离。
外墙极少开窗,形成外部封闭的立面造型特征, 只在山墙上开气窗或小窗。墙体一般为三合土(沙、 土、灰)的夯土墙;土埆(土坯) 墙在早期建筑和经济 较落后地区常见。
2.2.2 屋顶和山墙
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做法,利于抗风防火。民 居屋顶少有举折,利于排去雨水。而且这种直线平缓 人字坡,还可降低刮风阻力,使屋顶能够尽量升高。 普遍使用曲板瓦和碌筒瓦作为屋面。
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
河源市龙川县
126
2.3 客家民居
2.3.3 门窗
传统客家建筑除大门外,门窗多采用 直棂门窗、槅扇门窗和脚门三种形式。
2.2.4 墙角
客属地区多雨潮湿,为使木柱不直接 接触地面,多采用石质柱础。柱础有圆形 和方形两大类,但是随其位置的不同其形 制和雕刻的精美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 厅堂处的柱础多有精美的雕刻,纹饰以动 植物或几何图案为主,表达客家人祈求幸 福、平安、吉祥的意愿。
墙体洞口一般位于建筑墙面上部,其构造手 法多种多样,主要是结合石刻图案或者文字,其主 要目的是增加建筑室内的通风效果,同时也能体现 客家人美好的愿景。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故居外墙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继善楼外墙
125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2.3 客家民居
街巷:横巷纵巷兼而有之,且比重相当。 从厝与主体建筑之间的巷道称为“火巷”,对 于从厝屋而言是横巷,但对于中央主体建筑而 言为纵巷。
聚落建筑:民居的单元形式多样(三合院 式和四合院式民居、五间过等大中型民居, “从厝”和“后包”中包含的并联排屋式附属 单元);祠堂的单元形式具有祠宅一体的性质。
农田

1.3.2 公共空间
围屋对内向心性和对外封闭性很强,内部 组合规整严密。各围内有水井和生活必需的公共 设施。围屋前多有溪流或池塘,便于排水和浇灌 附近农田,并起一定防火作用。围屋的后面和左 右多是禁伐的果树和竹丛,作防台风和御寒风用, 同时调节小气候。
风水林
梯田
围龙屋




梯田
河流
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空间模式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
聚落空间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
村庄肌理
117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1.4 雷州聚落
农田
1.4.1 单元肌理
以三间两厝、偏院、碉楼、寨堡、茅草屋等为基本单元, 单元组团一般为方形。结合滨海主要风向,常采用梳式系统 农
田 布局。民居多为合院式,纵向排列,以设置在村口或村中心 / 的祠堂或碉楼、风水塘为圆心从各方内聚,形似扇面。用地 林
2.1.3 门窗 多用双扇的板门或趟栊门,用在廊屋入 口和正屋大门,入口大门而常常加设腰门。 后墙原则上不开窗、防止“漏财”,山 墙开窗相对节制,一般开小窗(俗称“猫儿 窗”)。窗类型还包括蚀刻彩色玻璃、满洲窗、 琉璃漏花窗等。材质为木材和玻璃,常用木材 为杉木。 2.1.4 墙角 墙角多为石质,以条石逐层砌筑。 2.1.5 内庭院 室外地坪富者石板铺地,普通人家多用 素土。 2.1.6 特色构件及装饰 落水管:主要为陶制或金属铁皮落水管。 装饰:包括木雕、石雕、木雕、灰塑和 陶塑。
122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
广府民居趟栊门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时四陈公祠琉璃窗、墙角 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
显宗祠进院落鸟瞰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
粤梅简公祠前天井与第二进厅堂 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
时四陈公祠彩塑
三帝庙墀头砖雕
2.2 潮汕民居
2.2.1 外墙
农田
风水林 聚落 风水塘 农田
农田
河流
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空间模式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
村庄布局示意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
梳式布局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莲塘村
村庄航拍
113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1.1 广府聚落
1.1.2 公共空间
以宗祠-禾坪-水塘为核心:广府文化主导型的 村落,以带有风水塘的祠堂为中心向外发展,宗祠 是村落整体空间的核心节点,它是建筑与公共外部 空间的有机组合,这些共同形成了村落空间的公共 生活和景观的视觉中心。可以说,以宗祠-禾坪-水 塘为核心的空间是村落最重要的景观空间。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1 聚落空间 2 建筑风貌要素
111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1. 聚落空间
主要 内容
文化 分区
广府聚落
聚落空间
单元肌理
公共空间
潮汕聚落
客家聚落
雷州聚落
案例 示意
112
1.1 广府聚落
1.1.1 单元肌理
聚落群:聚落呈团块状,自然村基本维 持团块的独立,自然村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观一村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观一村
入村道结合潮侨元素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环境综合提升,成为展示村落优秀文化的平台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塘西村
结合五行山墙元素设计的村入口
116
风伯庙、苏北中学旧址及其前庭广场
1.3 客家聚落
梯田
1.3.1 单元肌理
客家聚落也是以宗祠为核心,形成杠屋、 堂屋、堂横屋、围龙屋、枕头屋、围楼、四角楼 的基本单元,有方形、圆形、半圆形的整体围合 形式,依地形形成方格网、排列式的用地布局。
东莞市中堂镇凤冲村
榕茵社坛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
榕茵社坛
村落传统格局
114
1.2 潮汕聚落
1.2.1 单元肌理
聚落群:自然村紧密毗邻,形成规模浩大 的聚落连绵区,且越往沿海地区,聚落群的密 集度越高,聚落规模大。
聚落布局:密集式布局为典型布局方式。 有严谨的纵横对位,还严格追求中轴对称和向 心聚合性,外圈建筑的朝向与中轴上的建筑朝 向不一致,左右从厝及后包均朝向中轴,体现 “以中为尊”的方位观,具有封闭性和防御性。
公共空间 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
雷州聚落巷道
118
村庄肌理
1.5 少数民族聚落
建国初期,世居广东的少数民族有黎、苗、瑶、壮、回、 满、畲、京等8个,后经行政区划变动及人员迁徙,到20世纪 末世居广东的少数民族有瑶、壮、回、满、畲等5个,其中回、 满两族主要在广州聚居,未形成具有典型特征的传统乡村风 貌。
汕头市澄海区隆东都里镇前东美和村
潮州市潮安区龙湖古寨
凹肚门楼 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下蔡村
石质墙角 揭阳普宁市洪阳镇
内庭院
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
内庭院
潮州市湘桥区
木雕
嵌瓷
124
2.3 客家民居
2.3.1 外墙
进行传统建筑的营造时,以当地山区最丰富 的土、砂、木和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有的对原生 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如用土烧制的青砖、石材加 工成的石板等,并将这些材料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大 的功效。
聚落



风水塘 农田 滩涂养殖 海洋
潮汕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空间模式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八角楼村
位于聚落核心的宗祠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
纵横巷道密集式布局
115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1.2 潮汕聚落
1.2.2 公共空间 公共建筑及其附属场地:祠堂或公厅前,留 有开阔的广场作为附属空间,在传统社会是祭祀 祖先的公共空间,也是商讨、执行宗族公共事务 的公共空间。在日常晾衣晒被,村民劈柴、晾晒 柴火,收割季节时便成为晒场。 村口空间:潮汕地区传统聚落通过几处寨门 与外界连接,寨门便成为村落内外交通连接的 “咽喉”,在寨门外通常形成村口空间。
瑶、壮、畲3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 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等3个自治县,连州市三水瑶 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 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 溪畲族乡等7个民族乡,其余分布在全省380多个少数民族村。 因此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就是指瑶、壮、畲3个民族的传 统村寨。
瑶、壮、畲传统村寨主要在山地聚居,因此其聚落空间 的布局特征也与坡地型的村落布局一致,受山形地势影响较 大,村寨建筑依山就势呈行列式分布,巷道长短宽窄不等, 空间曲折多变;此外,传统村寨还聚居在丘陵山脚等山势较 为平缓的地带,建筑主要沿河岸和山脚等高线呈带状布局。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清远市连南县三排镇南岗村
屋脊:正脊基本采用直线形的平脊,并且喜欢 在正脊上采用漏花装饰。屋脊装饰采用一般比较多采 用嵌瓷各类神仙瑞兽和戏曲人物、花草等。
山墙:轮廓有圆线、折线、折线加弧线型、尖 头型、阶梯型等多种样式。分别与堪舆学中山形的名 相同,被分别分类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类 型。因此被合称作“五行山墙”。
汕头市龙湖区新溪镇十一合村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金式
木式
外墙
土式
水式
火式
五行山墙
汕头市潮南区胪岗镇上厝村
水式山墙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南社村 火式山墙
屋脊及其构件细部
土式山墙
123
附件 广东省传统乡村风貌特征
2.2 潮汕民居
2.2.3 门窗 人称民居的入口为“门楼”或者“门罩”。 门罩是形式简化了的门楼,往往出现在入口设 在厢房延伸而来的院墙上的情况,常出现在如 “下山虎”、“爬狮”等没有前座的三合院的 入口处。进入门罩即为前院。门楼材质主要为 砖石。 2.2.4 墙角 砌土墙、泥墙、土坯墙会用墙角,一般用 砖砌,也有用石块砌的。 2.2.5 内庭院 室外地坪富者石板铺地,普通人家多用素 土。 2.2.6 特色构件及装饰 包括石雕、木雕、嵌瓷、灰塑等。
2.1.2 屋顶和山墙 屋顶:主要有硬山式、歇山顶、悬山顶、 正屋双坡、单坡、部分卷棚顶等形式。屋顶为 硬山式、屋面为裹灰碌筒瓦檐口用青砖叠涩作 浅出檐;廊房一般为单坡,外墙高出屋面。为 了防盗,在屋面用密檩或上下双层檩。悬山出 插栱承托挑檐檩,下面形成灰空间。 屋脊:一般采用龙船脊或博古脊, 且正脊 往往非常完整, 并不和两侧山墙结合。 山墙:人字形山墙多用于小型民居;镬耳 山墙则为有功名者方可建造,多用于较有地位 家族的大型民居;还有由江南马头墙演变而成 的方耳山墙,多用于大型民居或祠堂。
桑基鱼塘:农业景观,农业经营模式与村落形 态咬合生长,形成特有的“果基鱼塘”、“桑基鱼 塘”和“蔗基鱼塘”的农业景观。
榕荫广场(榕荫社坛):榕荫广场,多以榕树、 小桥、流水为主要的景观意向。岭南古村落喜在村 前及两侧掘池筑塘,形成大面积的水面。水塘与建 筑群之间留有空地广场,临池之处植有盘根留须如 伞一般的古老榕树。村民空余时间常常聚集在榕茵 广场休闲娱乐,特殊时节则祭拜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