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物理初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
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所以A选项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的传播是依靠介质中的粒子振动来传递的,没有介质就无法传递振动,所以B选项错误。

C: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 选项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在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才是340m/s,如果温度不是15∘C,则声速将不是340m/s,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快
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

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错误。

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故B正确。

C选项: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因为不同人的音色(即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是不同的,与响度无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故C错误。

D选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因此,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慢,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

A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同时,同一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才是340m/s。

如果空气的温度不是15∘C,那么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会有所不同。

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 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C.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 物体运动速度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答案:C;D
解析:
A选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不一定会改变。

例如,当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即合力为零),它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将保持不变。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它可能保持静止状态,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力的特点是合力为零,它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这是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物体运动速度改变时,无论是速度大小还是方向的变化,都意味着物体的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定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因此,D选项正确。

5、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B.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C.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所以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D. 物体的质量跟它的重力成正比
答案:A
解析:
A选项: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则可能指向任何与某平面垂直的方向。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但重力并不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属性是物体固有的、不随外界条件改变而改变的性质,如质量、密度等。

而重力则随物体在地球上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如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而重力则随物体在地球上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它的重力成正比。

实际上,是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因此,D选项错误。

6、关于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C.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的
D.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答案:C
解析:
A选项: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而不一定是竖直向下的。

例如,当物体斜靠在墙上时,它对墙的压力就是垂直于墙面的,而不是竖直向下的。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受其他力(如拉力、支持力等)的作用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才等于它的重力。

在其他情况下(如物体被压在竖直墙面上、物体在斜面上等),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的。

这是压力的定义和性质之一。

因此,C 选项正确。

D选项: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效果(即形变程度)和施力物体本身的状态(如质量、速度等)。

而受力面积只是影响压强(即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因素之一。

因此,D选项错误。

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 春天,柳絮飞舞
B. 夏天,槐花飘香
C. 秋天,黄沙扑面
D. 冬天,雪花飘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知识点。

A选项:柳絮飞舞是柳絮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槐花飘香是花香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黄沙扑面是黄沙颗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雪花飘飘是雪花的机械运动,同样不是分子的运动,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8、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关要接在零线上
B.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
C.发现有人触电时,应迅速用手把他拉开
D.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使用两脚插头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A选项:开关接在零线上,当开关断开时,虽然灯泡不亮了,但灯泡仍然与火线相连,如果人接触到灯泡的螺旋套,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开关应该接在火线上,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测电笔是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的工具。

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这样测电笔中的电流才能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形成通路,使氖管发光。

如果手不接触笔尾金属体,测电笔就无法正常工作,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发现有人触电时,如果迅速用手去拉触电者,由于人体是导体,施救者也可能触电。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切断电源,或者用绝缘体(如木棍、竹竿等)将电线挑开,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其金属外壳在用电过程中可能带电,如果金属外壳与火线相连,人接触到金属外壳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因此,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必须使用三脚插头,将金属外壳接地,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9、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串联的
B.使用测电笔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
C.家庭电路中的空气开关跳闸,一定是电路中某处发生短路
D.湿手不能触摸开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测电笔的使用、空气开关跳闸的原因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A选项: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的工作状态是互不影响的,即它们可以独立工作,所以它们是并联的,不是串联的。

故A错误。

B选项:使用测电笔时,手必须接触笔尾的金属体,这样测电笔中的电流才能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形成通路,使氖管发光。

如果手不接触笔尾金属体,测电笔就无法正常工作。

故B错误。

C选项:家庭电路中的空气开关跳闸,可能是因为电路中某处发生短路,导致电流过大而跳闸;也可能是因为同时使用的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导致电流过大而跳闸。

故C错误。

D选项:湿手触摸开关时,由于水是导体,所以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因此,湿手不能触摸开关,这是安全用电的常识。

故D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10、下列关于长度的测量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C. 测量物体长度,必须要选择分度值小、精确度高的刻度尺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A;B
解析:
A选项: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造成读数错误,故A正确。

B选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造成读数错误,故B正确。

C选项:测量物体长度时,应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不是必须选择分度值小、精确度高的刻度尺,故C错误。

D选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和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关于电压、电流和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由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决定
B.电压的作用是电路中产生电流
C.电路中有电流时它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D.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答案:BC
解析:
A选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它的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故A错误。

B选项: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故B正确。

C选项: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时,它的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故C正确。

D选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故D错误。

2、下列关于电流、电压、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由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决定
B.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一定越小
C.电压的作用是电路中产生电流,所以电流大小只由电压决定
D.导体中的电流为零时,它的电阻也为零
答案:B
解析:
A选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它的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故A错误。

B选项: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根据欧姆定律I=U
,通过它的电
R
流就越小。

故B正确。

C选项: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但电流的大小不仅由电压决定,还由导体
的电阻决定。

故C错误。

D选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即使导体中的电流为零,它的电阻也不为零。

故D错误。

注意:这里B选项的表述虽然“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原答案中并没有明确这一点,只是简单地说了“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一定越小”,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准确的,因为还需要考虑电压的影响。

但在这里,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和原答案的解析来选择B选项。

如果题目要求更严格,那么B选项的表述就需要修改。

不过,根据常规理解和题目的语境,我们可以认为B选项在这里是正确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物理学中,把______ 叫做压强,它表示物体______ 上受到的压力;压力作
用的效果跟______ 的大小和______ 的大小有关.
答案: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单位面积;压力;受力面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压强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压强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具体定义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这里,“单位面积”指的是我们选定的一个基准面积,用于比较不同情况下压力的作用效果。

而“受到的压力”则是指在该单位面积上实际受到的压力大小。

压强的大小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即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反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同样地,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压力越
大,压强也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单位面积;压力;受力面积。

2、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应把天平放在 ____ 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____ 处,调节横梁右端的 ____ ,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如果横梁的左端偏高,应向 ____ 旋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____ 盘(选填“左”或“右”),向 ____ 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横梁恢复平衡。

答案:水平;零刻度线;平衡螺母;右;左;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这是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接下来,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这是为了消除游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然后,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在调节过程中,如果横梁的左端偏高,说明左端较轻,那么应向右旋动平衡螺母,以增加左端的重量,使天平平衡。

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这是天平的设计原理所决定的。

然后,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横梁恢复平衡。

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综上所述,答案为:水平;零刻度线;平衡螺母;右;左;右。

3、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 ____ 台上,把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 处.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该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 端旋转(选填“左”或“右”),才能使横梁平衡.在称物体的质量时,把物体放在 ____ 盘(填“左”或“右”),向 ____ 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
至横梁恢复平衡.
答案:水平;零刻度线;右;左;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首先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然后,我们需要把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这是为了消除游码在初始位置可能带来的误差。

接下来,我们需要调节天平的平衡。

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说明左侧偏重,此时应该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旋转,以增加右侧的重量,使天平达到平衡状态。

在称物体的质量时,我们需要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这是天平设计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

然后,我们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横梁恢复平衡。

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综上所述,答案为:水平;零刻度线;右;左;右。

4、一弹簧测力计,不挂物体时,指针指在0.2N的刻度上,则这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至少应是 _______N;若用此弹簧测力计测一拉力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8N,则拉力为 _______N。

答案:0.2;3.6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首先,弹簧测力计不挂物体时,指针就指在0.2N的刻度上,这表示测力计在没有受力时就已经有了一个初始的示数。

由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从0开始的,因此,这个测力计的量程至少应该是初始示数0.2N加上它原本的量程,但题目中并未给出测
力计原本的量程,所以我们只能确定其量程至少为0.2N。

不过,这里的理解主要是基于题目表述和弹簧测力计的一般性质,实际上量程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弹簧的弹性限度等因素。

其次,当用此弹簧测力计测一拉力时,读数为3.8N。

这个读数实际上是拉力与初始示数之和,即拉力F加上0.2N。

因此,为了求出拉力F,我们需要从读数3.8N中减去初始示数0.2N,即F=3.8−0.2=3.6N。

5、小强行走时被石块绊了一下,身体向前倾倒,对此情景合理的解释是:小强原来相对于地面是 ________ 的,当他的 ________(选填“脚”或“上身”)的运动状态突然改变时,他的 ________(选填“脚”或“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答案:运动;脚;上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惯性的现象。

首先,我们明确小强在行走时,他的整个身体(包括脚和上身)都是相对于地面在运动的。

这是因为他在行走过程中,脚会不断地向前迈出,推动身体向前移动。

然后,当小强被石块绊了一下时,他的脚由于受到了石块的阻碍,运动状态会发生突然的改变,即脚会迅速停下来。

但是,由于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小强的上身并不会因为脚停下来而立即停下来。

相反,他的上身会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继续向前运动。

因此,在这个情景中,小强的脚的运动状态发生了突然的改变,而上身则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他的身体就会向前倾倒。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第一题
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ℎ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消耗的汽油为1.2kg。

汽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F=1.2×103N,汽油的热值q=4.6×107J/kg。

问: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
=mq求出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1)已知汽油的质量和热值,根据Q

(2)知道汽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根据s=vt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又知道汽车受
到的牵引力,根据W=Fs求出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等于牵引力做的功与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解答】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mq=1.2×4.6×107=5.52×107J;
Q

(2)汽车的速度v=72km/ℎ=20m/s,行驶时间t=10min=600s,
可得,汽车行驶的路程:
由v=s
t
s=vt=20×600=1.2×104m,
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
W=Fs=1.2×103×1.2×104=1.44×107J;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η=W
Q
放×100%=1.44×107
5.52×107
×100%≈26.1%。

答:(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5.52×107J;(2)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是1.44×107J;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26.1%。

第二题
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ℎ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消耗的汽油为1.2kg。

汽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F=1.2×103N,汽油的热值q=4.6×107J/kg。

问: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
(1)根据Q

=mq计算出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行驶距离,根据W=Fs求出牵引力做的功;
(3)利用η=W
Q

求出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解答】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

=mq=1.2×4.6×107=5.52×107J;
(2)汽车的速度v=72km/ℎ=20m/s,行驶时间t=10min=600s,
由v=s
t
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s=vt=20×600=1.2×104m,
牵引力做的功:
W=Fs=1.2×103×1.2×104=1.44×108J;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η=W
Q
放×100%=1.44×108
5.52×107
×100%≈26.1%。

答:(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5.52×107J;
(2)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是1.44×108J;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26.1%。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节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0cm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
(2)若将烛焰移到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怎样的像?
请简述理由。

答案:
(1)10cm
(2)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距离凸透镜二倍焦距时,会在光屏上形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

题目中给出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
上得到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因此可以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f等于物距的一半,即f = 20cm / 2 = 10cm。

(2)若将烛焰移到距凸透镜30cm处,此时物距u大于二倍焦距(2f= 2 10cm =20cm)。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会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因此,将烛焰移到距凸透镜30cm处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是因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的某一点,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二题
题目: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使用了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以下数据: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5cm时,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

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像的性质是什么?(即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缩小的还是等大
的?)
2.如果他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更大的像,应该如何调整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答案:
1.这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更大的像,应该将物体向凸透镜靠近,即减小物体与凸
透镜之间的距离。

解析:
1.像的性质分析: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体距离凸透镜25cm,即物距u=2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