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入水平:事实上,各国对同一商品 的不同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 水平的不同。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
(一)重叠需求理论 式
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
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 q 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H
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
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
G F
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 E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1966年,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首次提出的产 品周期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理 论。产品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
这个理论是解释工业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后来,许 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充实 和发展了该理论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本涵义 基本假设:国与国之间信息传递受限;生产函数是可变的,当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产 生规模经济;产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表现出的要素密集特点各不相同;收入水平不同 国家间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扩展了的要素含义(包括技术和研究开发等),提出随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需求
需求决 定新产 品研发 和出口
需求
需求决 定出口 市场的 规模
需求
需求决 定进口 国将成 为下一 出口国
需求
需求决 定国际 价格水 平高低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贸易双方同一产品 的价格存在差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即使供给条件 相同,如果双方的需求不同价格仍会有差异,因 而,需求的差别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两国的 技术水平相同,但现实中各 国使用的技术确实存在差距, 并且差距还是动态的。
那么,建立在技术变化基础 上的贸易原因与贸易模式是 什么样的?1961年,美国 经济学家波纳斯建立的技术 差距模型率先给出了解释, 维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 发达的科学知识、大量的研究经费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新产 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 第二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规模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 时所需的资源是机器设备和熟练的劳动技能。产品也从知识 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技术和资本也已经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 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技术:是过去对研发事业 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看 成是一个资本或一个独立 的生产要素,能够改变土 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 的相对比例关系,即生产 函数。
4.2 技术变 化与技术差 异
一.技术差距论
波纳斯首创,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 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在H-O模型中,如果两国的资源禀赋和需 求条件相同,则无贸易发生。波纳斯指出, 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产 生影响,技术差距也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之一。
02
2.注重动态分析。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 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 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变。
4.1 需求决 定的贸易模 式
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指因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 别造成的不同需求。
需求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 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 风俗习惯造成的。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性特征
技术
初始期
成长期
成熟期
产品的技术还 技术已确定,并 产品已实现
未成型
被普遍采用 了标准化
投入 研发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比较优势 创新国
其他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贸易型式
少数先进国家 与其他发达国
家之间
发达国家输出到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向发达国家
输出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异论
需求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适用性分析
需求、技术变 化理论对国际 贸易理论的贡 献
01 1 . 从 需 求 角 度 进 行 分 析 。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给 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 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 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4.3 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的评价:
01
添加标题
贡献:产品周期理论反 映的是知识密集型产品 方面比较利益的动态变 化,生命周期理论使得 比较利益、H—0模型从 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 理、科技、外部经济因 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 传统理论进了一步。
02
添加标题
不足: 创新与模仿者的 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 与现实并符合。产品周 期理论关注的重心在于 预见比较利益的变动, 而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 得失的预见力是含糊的。
2
弗农假设参与贸易的国家可分为三类:
3
发明与出口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它们
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
4
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它们是资本与
技术充裕型国家;
5
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
6
弗农假设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由三阶段
构成:
7
新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而
且这种周期对国家贸易实践有显著影响。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 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 产品;当新产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 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最终被模 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 需求为止。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基于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说明了这一模式。 林德理论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阐释了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需求者”的需求倾向决定。而这一倾向会 随着该国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当人们 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 生产规模就会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结果是,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 的增加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品,只有 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的主要国家也是高收 入国家。根据林德理论,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 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品贸易
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只是 富有创新意义的,而且也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 创新过程的产品周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而无 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改变。
二.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 假定同样的生产技术(即各国生产能力相同) ;同样的资源禀赋条件;同样的生产规模等。 ○ 两国的互利贸易也可以仅仅因为需求偏好的不同而发生。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该种商品的无贸
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该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障碍的情况下,国际分工和互利的交 易过程将会发生。
着一种产品跨越它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就发生变化, 比较优势就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由此,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可能 在一种产品的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上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即:新产品技术周 期及其引起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4的阶段
二.能够解释发达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 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
三.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 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 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 D
A
图中的OP线表示。在E和F之间 C 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
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 O 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yB
p B
yB y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
一.能够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之间的 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示说明
净出口
创新国,如美国
其他发达国 家,如西欧 、日本
发展中 国家
T0 T1
T2
T3
T4
T
净进口
4.3 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
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 需求是不同的。即使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变, 其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 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
(一)重叠需求理论 式
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
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 q 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H
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
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
G F
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 E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1966年,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首次提出的产 品周期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理 论。产品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
这个理论是解释工业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后来,许 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充实 和发展了该理论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本涵义 基本假设:国与国之间信息传递受限;生产函数是可变的,当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产 生规模经济;产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表现出的要素密集特点各不相同;收入水平不同 国家间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扩展了的要素含义(包括技术和研究开发等),提出随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需求
需求决 定新产 品研发 和出口
需求
需求决 定出口 市场的 规模
需求
需求决 定进口 国将成 为下一 出口国
需求
需求决 定国际 价格水 平高低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贸易双方同一产品 的价格存在差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即使供给条件 相同,如果双方的需求不同价格仍会有差异,因 而,需求的差别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两国的 技术水平相同,但现实中各 国使用的技术确实存在差距, 并且差距还是动态的。
那么,建立在技术变化基础 上的贸易原因与贸易模式是 什么样的?1961年,美国 经济学家波纳斯建立的技术 差距模型率先给出了解释, 维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 发达的科学知识、大量的研究经费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新产 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 第二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规模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 时所需的资源是机器设备和熟练的劳动技能。产品也从知识 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技术和资本也已经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 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技术:是过去对研发事业 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看 成是一个资本或一个独立 的生产要素,能够改变土 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 的相对比例关系,即生产 函数。
4.2 技术变 化与技术差 异
一.技术差距论
波纳斯首创,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 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在H-O模型中,如果两国的资源禀赋和需 求条件相同,则无贸易发生。波纳斯指出, 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产 生影响,技术差距也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之一。
02
2.注重动态分析。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 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 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变。
4.1 需求决 定的贸易模 式
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指因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 别造成的不同需求。
需求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 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 风俗习惯造成的。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性特征
技术
初始期
成长期
成熟期
产品的技术还 技术已确定,并 产品已实现
未成型
被普遍采用 了标准化
投入 研发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比较优势 创新国
其他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贸易型式
少数先进国家 与其他发达国
家之间
发达国家输出到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向发达国家
输出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异论
需求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适用性分析
需求、技术变 化理论对国际 贸易理论的贡 献
01 1 . 从 需 求 角 度 进 行 分 析 。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给 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 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 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4.3 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的评价:
01
添加标题
贡献:产品周期理论反 映的是知识密集型产品 方面比较利益的动态变 化,生命周期理论使得 比较利益、H—0模型从 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 理、科技、外部经济因 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 传统理论进了一步。
02
添加标题
不足: 创新与模仿者的 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 与现实并符合。产品周 期理论关注的重心在于 预见比较利益的变动, 而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 得失的预见力是含糊的。
2
弗农假设参与贸易的国家可分为三类:
3
发明与出口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它们
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
4
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它们是资本与
技术充裕型国家;
5
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
6
弗农假设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由三阶段
构成:
7
新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而
且这种周期对国家贸易实践有显著影响。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 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 产品;当新产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 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最终被模 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 需求为止。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基于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说明了这一模式。 林德理论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阐释了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需求者”的需求倾向决定。而这一倾向会 随着该国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当人们 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 生产规模就会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结果是,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 的增加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品,只有 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的主要国家也是高收 入国家。根据林德理论,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 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品贸易
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只是 富有创新意义的,而且也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 创新过程的产品周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而无 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改变。
二.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 假定同样的生产技术(即各国生产能力相同) ;同样的资源禀赋条件;同样的生产规模等。 ○ 两国的互利贸易也可以仅仅因为需求偏好的不同而发生。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该种商品的无贸
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该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障碍的情况下,国际分工和互利的交 易过程将会发生。
着一种产品跨越它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就发生变化, 比较优势就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由此,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可能 在一种产品的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上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即:新产品技术周 期及其引起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4的阶段
二.能够解释发达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 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
三.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 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 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 D
A
图中的OP线表示。在E和F之间 C 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
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 O 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yB
p B
yB y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
一.能够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之间的 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示说明
净出口
创新国,如美国
其他发达国 家,如西欧 、日本
发展中 国家
T0 T1
T2
T3
T4
T
净进口
4.3 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
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 需求是不同的。即使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变, 其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 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