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作者:潘保兴
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
跨入“十一五”,中国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系列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需要作出新的解答。
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经济社会每一次大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次新的飞跃,都离不开指导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
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
一、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情况比较相似,主要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积累的新经验,并在对前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和集成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
它包含了三个重要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就是全面、完整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
科学的发展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千方百计推动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靠发展。
我国当前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只有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才能为解决“三农”、就业等突出问题创造条件,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
2.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要实现扎扎实实、没有水分的增长,保持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必须坚持数量、质量和结构的统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经济增长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3.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一些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比较严重。
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而是要坚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切实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准确认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我国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新起点。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从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看,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体现了从直接向间接、从微观向宏观、从经济管理向经济社会管理的转变。
规划不仅注意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的趋势、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脉络,研究和把握了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关系变化以及这种演变趋势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也研究和把握如何通过规划引导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以及
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制定兼顾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及政策。
规划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增强了新的发展动力,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运用了新的发展手段,确定了新的发展眼光,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是谋划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指南,是动员和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经过3个五年规划的努力。
因此,“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既要承继好前一阶段良好的发展势头,又要为后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一组宏观统计数字显示,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中国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GDP 超过1万元;财政收入增加到3万多亿元。
马凯评价说:“从经济发展周期看,从‘十五’中期开始,我国彻底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
”在这新一轮的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部分产业低水平盲目扩张、生产能力过剩等不良后果,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很可能显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十五”时期,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入世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国内产业也经受住初步的竞争和考验,获得了有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3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在加大。
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我国全面开放条件下谋划发展的能力,妥善应对扩大开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又要充分考虑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考虑到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
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不仅仅是“十一五”发展的主旋律,而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指导思想。
从国内外形势发展看,未来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
(一)面临的严峻挑战:
1.资源瓶颈、环境容量的制约日益凸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比如,我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为4.4%,而当年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铝材、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
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拥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新增量的多数都依赖进口,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低水平利用比较严重。
在环境方面,我国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环保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稳定的新因素。
2.利益调节、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如何“切蛋糕”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冲突频频爆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
3.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外部风险日渐增多。
发达国家在科技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继续对中国构成竞争压力。
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0%,外贸波动可能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
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制约,如我国60%的铜精矿、50%以上的氧化铝、40%的石油、30%以上的铅精矿都来自进口。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和投机资本的冲击,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威胁。
(二)发展的良好机遇
1.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央确定的各项战略新举措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06年初,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呈现出健康繁荣的气象。
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正在加紧细化和落实,反哺三农、财政倾斜将为广大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公务员制度、文化体制等攻坚改革进入操作阶段,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扫除;就业、社保、扶贫、环保、教育、卫生等关系民生的领域新举措迭出,弱势群体受到更多关爱;各地纷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规划“十一五”发展蓝图,推动发展模式转变……这些战略新举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整个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使群众从发展中受益。
2.中国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时期,有利于经济较快增长。
“十五”末,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扩大服务消费的需求强劲,必然会拉动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投资的惯性阶段、消费的升级阶段与固定资产的更新阶段,这些都将成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动力。
3.“两个不变”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两个不变”即: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不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需不会大减;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趋势不变,国际区域合作加强,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发展空间。
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和较快的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长期存在,则决定了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