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南昌市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南昌市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
②去任之日________
(2)有人阻止郑板桥开仓济民,理由是什么?从郑板桥开仓济民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辄以水沃面________ ②或夜昏怠________
(2)宋濂和范仲淹的求学经历有何相似之处?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迪?
3.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经少贫苦,仕至二千石,母语之曰:“汝本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 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
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邪?”
——《世说新语·贤媛》(材料二)
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不骂。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蒲松龄《聊斋志异》(1)给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
王经少 ________贫苦某益窘 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文言小故事。
材料一: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
(3)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母语之曰语:________ ②鸭乃某甲所盗乃:________
③翁乃骂乃: ________ ④卒不骂卒: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不从母教,以至今日。
②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5)请结合下面内容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①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
②母都无戚容,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邪!”
4.课外阅读
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释)①管:钥匙。
②孟子:对孟明的敬称。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若潜师以来/不必若余之手录
B.公使谓之曰/此之谓大丈夫
C.晋人御师必于肴/虽乘奔御风
D.劳师以袭远/ 无案牍之劳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秦师和蹇叔儿子最终的命运如何?蹇叔为什么这样判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对比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ニ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质字子野。
少道厚淳约,力学问,师事杨亿,亿叹以为英妙。
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
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
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被荐为馆阁校勘,改集贤校理,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丁父忧,与诸弟饭脱粟茹蔬。
终丧,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日:“事有当争,职也。
”卒不为屈。
宗旦得盗铸
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
”喜见于色。
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十八》)
(丙)
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初,旦为中书舍人,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质阅书得故券,召子弟示之曰“此吾家素风,尔曹当毋忘也。
”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
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
”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十八》)(1)用“/”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断三处)。
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以术钩致得之
B.或异二者之为或以诮质
C.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
D.不以物喜世以此益贤之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尝因争事,宗旦日:“少年乃与丈人抗邪?”
(4)(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那么,王质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呢?请结合(乙)(丙)两文中王质的言与行阐述你的看法。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________ ②是日更定矣是: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客________:④鲁直所谓谓:________
⑤竟为雨雪阻为: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
(3)甲文中“________”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7.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②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
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相与
..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
②见余大.喜大: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
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6)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二)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明人小品十家·袁中郎小品》,有改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梅花为.寒所勒为:被。
B.皆在朝日始.出始:开始。
C.止.午、未、申三时止:同“只”。
D.安.可为俗士道哉安: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②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分别找出能概括选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和描写月景的句子。
(4)本文最后一句中“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指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嘉枯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①所谓乳泉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②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
势之然软?今李候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
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注】①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
②溜:小水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觥筹交错
②树林阴翳
③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④荫长松,藉丰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3)【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与作者的,【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
(4)【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10.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
④余至扶风之明年 ________
⑤既而弥月不雨 ________
⑥而吾亭适成。
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4)(甲)文和(乙)文都是抒情散文,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1.游乐赏景,或醉或痴,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给句中的划线词标注读音。
①伛偻提携 ________
②雾松沆砀 ________
(2)下列划线字意思或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苍颜白发强饮三大白上下一白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C.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博学而笃志
D.余住西湖一车炭,千余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________,这是太守喝醉了。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
(4)游乐赏景令作者如痴如醉,地点不同,心境不同,情感不同,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各填一个四字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①太守醉醉在醉翁亭共享________与民同乐
②相公痴痴于湖心亭静赏________卓然不群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树林阴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由峰而山,由山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B. 文中多用陈述句,二十一个“也”和二十五个“而”字运用也恰到好处,节奏富于变化,文章舒缓从容,不显得呆板。
C.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
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奏到首尾相照之效。
D.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层层烘托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辄:就;去:离开。
(2)理由是:郑板桥没有申报,会被朝廷谴责怪罪。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敢担当(有责任感)、爱护百姓(体恤百姓)的人。
2.(1)洗;有的
(2)求学苦,求学难,生活苦;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3.(1)shào;jiǒng
(2)王经获罪时,母亲肯定他是忠孝之人;老翁骂偷鸭者为其治病
(3)对……说;是;才;最终
(4)①我没有听从母亲的教导,以至有今天!②必须得失主责骂,身上的毛才能脱落。
(5)邻翁“素雅量”,才会笑着说:“谁有闲气骂恶人呢。
” 这样的神态和话语,正是邻翁胸怀宽广、气度豁达、涵养优雅的具体体现。
王经的母亲在儿子获罪后一点愁容也没有,并宽慰他说:“做儿子就要孝顺,做臣子就要忠君;现在你有孝有忠,有什么对不起我呢!” 正因为母亲深明大义,才能在灾祸降临时表现得从容镇定。
4.D
解析:(1)D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秦师的命运:在崤山遭到伏击,大败,蹇叔断定自己的儿子会死在崤山。
蹇叔的理由是:偷袭远方的国家,让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郑国一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伏击秦师。
5.D
解析:(1)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2)D
(3)①(古仁人)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②(王质)曾经因为(和黄宗旦)争论事情,黄宗旦(对王质)说:“年轻人竟然敢和长辈抗辩吗?”
(4)王质称得上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友人。
【乙】文中王质直言黄宗旦用诱捕的手段抓捕罪犯治其死罪却沾沾自喜,并非是仁义之人施政之法。
可见王质宅心仁厚,为官心系黎民百姓。
【丙】文中范仲淹被贬饶州,当时惩治同党形势紧迫,朝中人人为求自保无人敢前去饯行。
只有王质敬重范仲淹的为人,不畏惧受到牵连,不担心仕途受到影响,这个将情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利害的做法也可以看出王质确实称得上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友人。
6.(1)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代词,这;客居;说(认为);被
(2)①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
(4)甲文: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文:①雪夜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7.A
解析:(1)一同;特别,很
(2)①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在湖上哪能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A
(4)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大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美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5)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6)横批:闲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8.B
解析:(1)B
(2)①我当时被桃花之美吸引而迷恋,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②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
(3)概括选文主要内容的句子: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描写月景的句子: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4)“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
“俗士”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
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
9.(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②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作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10.A
解析:(1)秀:茂盛,繁茂;意:这里指情趣;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明年:第二年;弥:整、满;适:恰巧.
(2)A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4)相同点: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的思想。
不同点:甲文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而乙文主要表达作者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
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