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是暖色调,利用关联性机制进行联想,“红”通常可以与“火”联系到一起,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起来。
一个“闹”字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出来,向我们展示出无拘无束的春天,其美景就像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
因此,文本细读实际上就要求我们进行仔细的研读与品味,深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起到了承载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一种“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意味。
二、“文本细读”的具体运用
1.反讽。
反讽实际上就是说反话,作者陈述的内涵和表面意义不一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修辞术,通常可以在词语、结构及人物等方面运用,新批评家为反讽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延伸了它的应用范围。
当前反讽被运用于、散文及诗文中,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指出这一点,例如的作品重在深刻犀利,反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开头介绍了清国留学生的将辫子盘起、一顶制帽两种发型,不管何种情况下这种凸起的发型都是怪异的,作者将其比作最高、最美丽的富士山,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讽。
后来又说“实在标致极了",“标志”一词是用来形容女性的,因此这里也用到了反讽,从中体现他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
2。
语调.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叙述者在文本中利用怎样的“态度”与“口气”叙述故事,不仅可以将说话者的身份、地位解释出来,同时还能将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解释出来,利用叙述者的语调将其情感意蕴表达出来.例如在《我的》中戏谑的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原因,小时体弱不和野孩子一起玩、不允许、因有“先生”之名装出“先生"的样子。
通过仔细揣摩可以发现
这是作者与熟识的老友在谈话,其中传达出来的语调是幽默、谦虚且平静的,进而拉近了读者、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作者语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个性与修养,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对作品的美学特质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
悖论。
悖论实际上就是“似非而是”,将那些表面矛盾、滑稽,却又实际所指的语句用到研究中,来说明结构、语言不协调。
这种文体比较特殊,其语言与日常生活逻辑不符合,其中的语言往往带有一种“悖论”性质。
很多诗人会利用不恰当的比喻、逻辑不通的语句结合在一起,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有感》中,前两句从字面上着实很难让人理解,不明白人活着为什么可能死了,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本首诗是为了纪念而作,其中“有的人"指的是,“活着”是从生物学上来看个体生命存在,而“死了”则是指意义上的死亡,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看,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虽死而生呢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理解,那些为事业、为人类、为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这些人虽死犹生,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句就是典型的悖论,虽然表面上是对立的,但是实际上却是千真万确的,通过语言、结构不一致,产生更加丰富的意义,而其中的意义还需要读者通过文本细读进行体会和领悟。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需要从文本出发,综合考虑除文本以外的相关要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灵境分析文本细读方法中的合理成分,并针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感知与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阐释和阅读.与此同时,现在语文教师面临着很多新要求,需要为学生提供很多细读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从细微处见精神”的理念,并对文本的词与词、词与句子以及句子和句子等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认真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习作能力,最终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
[1]秦朝晖,傅书华.文本细读:语文教学密码—-语文教育的现状反思与出路探索[J].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4:81-84。
[2]马慧娜,卢亚明.“文化诗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J].**学院学报,2021,06:116—119.
[3]张华.转化: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理念与操作路径--对文本细读现象的观察与反思[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1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