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商
务星球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能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和判读坡的陡缓。

(重点)
3.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重点),尤其是识别山脊和山谷(难点)。

4. 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启发、观察、思考讨论探究、模拟体验法。

【教具准备】用橡皮泥制作的等高线地形模型、苹果、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观
察图片展示,可
观察到大自然的
美。

而且这些美
景高低起伏,各
不相同。

那么,
如何将高低起伏
的地表特征比较
准确、形象地在
平面的地图上反
映出来呢?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自然之美。

思考如何将高
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

通过感受
自然之
美,激发
学生探究
地形图的
兴趣。

衔接
与过渡
地表形态高低不同,我们如何量算它们的高度呢?
观察思考
提问粉笔盒
有多高?多数学
生应回答大约8
厘米,启发:还
有其他答案吗?
(提示量算起
点)
(过渡)可见,
观察讲桌并回答其高度。

思考讨论并回答。

应有学生自地面算起约1.5米。

通过引导
学生理解
“由于量
算起点的
不同,地
表高低起
伏的状况
有不同的
确定量算起点很重要,那么,地表各种地理事物高度的量算起点如何规定。

由此,引入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学习。

表示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科学正确理解。

探究一: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异同。

海拔和相对高度。

引导学生阅读课
文31页并结合观
察图2-2-1探究
思考。

1、甲地高出海
平面的垂直距离
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
平面的垂直距离
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
高多少米?
提问;什么叫海
拔?什么叫相对
高度?
学生读图并思考回答: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1500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500米。

3、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学生回答: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
对高度。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
离。

学生通过
阅读课文
就很容易
找出问题
的答案。

培养了学
生的自主
学习能
力。

小练习P31附图练习2
启发:谁能用图
来描述。

思考完成。

8844-(-415)=9259米。

探究讨论
并绘图。

通过计算
相对高度
培养学生
的计算能
力。

通过
绘图培养
学生的用
图能力。

观察老师的操作后自我动手模拟老师的操作。

操作能力培养。

小结1、我们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衔接与过渡我们明白了等高线的定义及绘制原理,那你能看懂等高线地形图吗?要想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并应用,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读图2-2-4等高线表示的地
形部位及特征。

讨论问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区分山峰、鞍
部、山谷、山脊、陡崖、陡坡、缓坡这
些地形?
教师巡视,和学生们一起研讨,进行指
导,搜集学生的疑问。

结合课本图2-2-4探究讨论思考。

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难点。

(应集
中在山脊和山谷的识别上)
培养学生
思考探究
并质疑的
能力。

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左手握拳,手背向上扣在桌面
上。

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
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
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
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在指头缝之间
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
下了。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
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根据老师提示操作,观察思考。

用新奇的
活动激发
学习探究
的兴趣。

简单的直
观演示把
复杂的地
理知识一
目了然的
呈现出
来,学生
看后所有
疑问迎刃
而解。

归纳提升①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②重点针对山谷和山脊的判读:
归纳利于
学生系统
学习和掌
握。

模拟
“挪动”
等高线,
每条线升
或降到它
原来的高
度,形成
一个立体
图,学生
易理解。

衔接与过渡地表形态有多种表示方法,除了等高线地形图外,还有没有其它办法能一目了然的看出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海洋和陆地上的各种不同地形类型呢?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

探究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得知:人们在等高线
地形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深浅
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
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这样的地图就
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引导学生阅读图2-2-8。

结合图例分
析:
找出图中山地、丘陵、平原、海洋等地
理事物的颜色。

读图思考回答:绿色表示平原,蓝
色表示海洋,并且颜色越深,海水
越深,不同颜色的黄色代表山地、
高原和丘陵,褐色表示高山,而且
颜色越深,地势越高。

衔接与过渡为了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状况,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

观察探究结合P35阅读和观察苹果的不同剖面
来理解
观察苹果的不同剖面形象直
观,易于
理解。

课外拓展通过师生制作地形模型,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
制作步骤如下:(老师先示范,然后让小组合作)
1.利用橡皮泥来捏成山的形状,并尽可能地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

2.按照垂直高度,用细线将山体水平切开。

(也可以用比较薄的刀来切)
3.把切下的山体边缘用细铁丝固定,重新摆成山体的形状。

4.把铁丝从山体边缘取下来,摆在一个平面上,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5.利用重新摆好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对比、观察,让学生自己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来辨别山峰、山脊、山谷。






师生共同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当堂达标】
1.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 )
A.坡陡地区
B.山谷
C.陡崖
D.缓坡地区
2. 泰山玉皇顶(1524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相对高度是()。

A.10380米
B.1532米
C.7324
D.8380米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地点的相对高度总是低于绝对高度
B.以海平面为起点的高度即海拔
C.地图上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
D.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不一定相等
4.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峻的地形是()
A. 山地
B. 高原
C. 平原
D. 盆地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有一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我们可以判定它为()
A.山谷
B.山脊
C.盆地
D.山顶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内低外高的闭合曲线表示的是()
A.山顶
B.盆地
C.平原
D.山谷
7.下列关于丘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B.按一定的走向有规律的分布
C.海拔高,相对高度低
D.有起伏,但坡度和缓
8.读图判定各字母代表的山地部位:
A______ B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对于七年级学生在观察、空间想象、读图用图、解决地理问题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在本节课上,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演示、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力求形象直观的展示本课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流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能用1.5课时左右来学习更好;
2、操作、绘图能力较差,今后加强培养;
另:课下学生对利用橡皮泥制作模型兴趣较大,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一是充分利用自制模型二是通过网络的卫星地图与学生家所在地结合来认识地形效果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