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
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
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
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
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
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
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
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
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
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
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
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
地向内退回原处。
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
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
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
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
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
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
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醒脑开窍针法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需求,针灸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使用,正逐步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具体方法如下:
一、选穴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手法
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三、并发症的治疗
(一)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二) 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三)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四)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五)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六) 癫痫:针大陵、鸠尾、
(七)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八)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九)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四、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快速止痒穴
静滴左氧针前臂痒,取健侧食指背第一节中点为第一针,上方二分五及下方二分五为第二.第三针,一分钟之内止痒.
針灸的止癢方法
針灸止癢,方法很多,可以採近部取穴,可以遠部取穴,可以運用耳穴,可以運用局部美容針法,接力針法、三線療法、排針、圍針、三角美容針法,或是屬於較重手法的局部放血,大抵依據病況,辨證論治,臨床取穴。
基本主穴:表症曲池、合谷。
裡症血海、三陰交。
耳穴:心、神門、肝、脾點。
無名搔癢:心三針、神門。
局部搔癢:阿是穴靈活運用,依據範圍大小,配合高級專業班所傳授的「三線療法」。
讀過《黃帝內經》的醫者,應該記得「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這一句古典的至理名言,十分寶貴!它對於不明原因的皮膚搔癢,提供
極為寶貴的臨床治則。
(詳細案例,請參考拙著《針灸之藝術美感》一書)有經驗的針灸醫者,應該都能從這一句古人的智慧之言中,領悟到珍貴的針灸臨床要領!
人中针疗法
人中针疗法是指针刺人中沟上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根据经络学说,人中沟为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督脉上通于脑,下贯心络肾,“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并与任脉交于龈交穴,使阴阳二脉相联系。
因此,人中沟为经络气血运行之重要通路,针刺人中沟上的穴位,可调和阴阳气血、通达脏腑、疏通经络、开窍镇痛,治疗全身多种病证。
1.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1)沟1穴:将人中沟从唇向上分为9段,依次为沟1~沟9穴,本穴在第1段上,即兑端穴。
主治头面脑颅病急性期,如唇痛麻、唇强、舌痛、牙痛等。
(2)沟2穴:在人中沟第2段上。
主治头面颈背痛、各型面瘫及各种类中风。
(3)沟3穴:在人中沟第3段上。
主治心肺及胸臂肘腕部病变、头部震颤等。
(4)沟4穴:在人中沟第4段上。
主治胸部及上肢病变,如胸胁、胃脘、乳房痈肿疼痛等。
(5)沟5穴:在人中沟第5段上。
主治中焦脾胃病及腰脊痛,尤其是急性腰扭伤、胰腺炎、胆道蛔虫等症。
(6)沟6穴:在人中沟第6段上。
主治腰脊以下及下焦肝肾病变偏上者。
(7)沟7穴:在人中沟第7段上,即水沟穴。
有清热开窍、镇痛宁神、回阳救逆、祛风止痛之功效。
主治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痫、高热惊风、晕厥、中暑、产后血晕、牙关紧闭、失语、面肿、口眼歪斜、面肌痉挛、鼻渊、癔病、精神病等,亦治疗膝以上大腿及腹股沟
病变,为急救要穴之一,常透沟8穴。
(8)沟8穴:在人中沟第8段上。
主治双膝疼痛热胀及小腿病变。
(9)沟9穴。
在人中沟第9段上。
主治双膝疼痛热胀、小腿病变,及鼻痛、鼻干等。
2.针具
人中针疗法一般选用直径0.45毫米×15~25毫米(26号,0.5~1.0寸)的毫针。
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先直刺而后依症斜向左右或上下,刺入10~15毫米,针感以得气为度;用于醒脑开窍急救时,宜强刺激,使病人泪下或双目湿润为佳。
沟1~沟9穴若沿正中线向上斜刺则对督脉所主之头面、脊背、腰骶及双下肢病有效;向下斜刺则主通任脉,治疗胸腹诸疾;如针刺斜向左下,可治疗左侧上部病变。
久病邪深者,留针时间宜长,反之则短,或不留针。
一般疗程宜短,急救时不分疗程,有效即可。
(适用范围)
人中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类脑病及各种痛症,还可用于治疗四肢麻木、产后血晕、月经不调等症。
(注意事项)
(1)人中沟处于危险三角区内,针前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或其他意外。
(2)因人中沟处神经丰富,针刺较痛,针前需向患者说明,且手法宜快,防止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