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第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础第五课
对联六要素第三条,结构对应
所谓的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简单的说就是语法的问题及修辞的运用。
语法的问题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也就是说,上联和下联字句的句法和词语结构要一致。
还有一种说法: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
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下面对各种结构作以解释并举例说明
A主谓结构词组:
主谓词组主要由名词(代词)加动词或形容词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陈述关系,如郑板桥题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亭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这里的月来-云起就是主谓结构。
再比如,面熟、性急,前面这个面是名词或代词,而后面的熟,急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来陈述前面的名词的,这样的词组结构是名词+形容词的主谓短语。
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春风得意(再分成:春-风偏正,得-意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B并列结构词组:
并列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并列关系,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
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
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
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
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
和山欢水笑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C偏正结构词组:
偏正词组,由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名词加中心词组成,重点表现的是中心词的意思,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并列,创-业动宾)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谁能说出他的问题,丽日和春风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春对丽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
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或者说可以被忽略)。
然而丰功对言论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例: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
英雄对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
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峨媚山圣积寺联)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联)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D 动宾结构词组:
动宾词组,由动词和名词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司令、革命(动词+名词)
联系实际(联-系并列或动宾,实-际名词性偏正),联系实际(联-系并列或动宾,实-际名词性偏正)
E 述补:
述补结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其中动词加补语又叫动补短语,形容词加补语又叫形补短语,前边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后面的词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比如,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
好得很(形+助+副)
交代清楚(交-代并列,清-楚并列)
例如前边举例“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F 介词结构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甲秀楼联)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
“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G复指结构
两个相同意义的词构成;如首都北京,
L;联动结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连用形成的结构关系,如走出去,画蛇添足等
M兼语结构,动宾+主谓。
宾语兼后边的主语。
如引人入胜,集腋成裘
N ;所字结构。
所见所闻,
内容决定形式。
对联结构对应,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
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
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
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
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
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二一”。
“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
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
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
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再来说说句子的结构和简单的楹联创作方面的知识:我们还拿一副对联来讲解,
例如,清圣祖康熙题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联:
庭松不改青葱色,
盆菊仍霏清静香。
下面我们来看这副联的构造都是,定-主-状-谓-定-宾,句型一致。
现在我就来简单说说这个主谓宾定补状,简单一点说就是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补状,谓语前面为状语,后面为补语,定语必居主宾前。
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谓语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状态,谓语由动词来承担。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着,常位于及物动词和介词后面。
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一般是置于位于中心或句子前。
补语是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对动词,形容词加以补充和说明的成分。
关于修辞的运用,要求上下联使用同一种修辞手法,比如上联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下联也必须使用拟人的手法修辞,这点我们将在以后还可以讲到。
这里“庭松”和“盆菊”属于偏正结构相对,“青葱色”和“清静香”属于并列结构相对。
再如郑板桥题月观亭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上下联都是主谓补宾结构相对。
再看清刘凤诰题小沧浪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亭为济南大明湖西北岸的一处亭园,仿苏州名园沧浪亭模式建造,故得名小沧浪亭。
此联巧用了数字,修辞炼丽。
我们从结构上分析,上联的“四面”、“荷花”、“三面”与下联的“一城”、“山色”、“半城”都是偏正结构。
上联的
“三面柳”与下联的“半城湖”也是偏正结构。
同时上下两联又都构成并列结构,实属精品佳作。
对于初学楹联的爱好者,宜撰单句短联。
因为楹联的字、句数越多,句子结构就越复杂,结构变化就越大,对技巧要求就越高。
在楹联的创作中,词性一致与结构对应必须结合起来运用。
下面我们就先简单探讨一下楹联的构思手法。
楹联的创作构思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从遣词技巧上。
可以有比喻法、比拟法、夸张法、衬托法、对比法、自对法、借对法、双关法、用数法、藏典法等等。
反映百顷荷塘的一副联,尝试了自对法:
风拂倩柳,蛙鼓蝉鸣,苇荡一塘绿;
日照粼光,鱼翔虾跳,荷摇万点红。
此联上联中的“蛙鼓蝉鸣”和下联中的“鱼翔虾跳”都属于自对。
再如,清阮元题杭州贡院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旧时的乡试三年一次,都是秋季在省城贡院举行。
此联先点出时间为金秋时节,正好是“下笔千言”抒怀写意的大好季节。
接着又“出门一笑”,喜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对考生的激励和鼓舞。
这里的“月满”表示考生们考的圆满称心,这里的“潮来”表示考生在考场里思潮澎湃,思想很活耀。
从结构上看,此联并不对应平衡。
“桂子香时”怎能对“西湖月满”?“槐花黄后”怎能对“东浙潮来”呢?但是,你仔细推敲一下就发现,作者在修辞手法上采取了自对法。
上联中“桂子香时”对“槐花黄后”;下联中的“西湖月满”对“东浙潮来”。
不仅词性一致,而且平仄交替,相对十分工稳。
2,从用字技巧上。
可以有拆字法、合字法、叠字法、谐音法、同旁法、拟声法等等。
例如:土也地为本。
月月朋来。
就是拆字、合字法共用,地拆开为土也,合起来为地。
朋拆开为月月,合起来为朋。
再如,清朝杨一清的一副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
此联上联中“东二点”合成“冻”,“西三点”合成“洒”。
下联中“七刀”合成“切”,“八刀”合成“分”。
技巧十分高超。
3,从组句技巧上。
可以有回文法、排比法、顶针法、嵌字法、设问法等等。
比如有这样一副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它可以正反读都是同样的一句话,这就是采用了回文法。
这些内容以后我们还会在专门的章节里讲。
我们今天讲了结构对应中的语法问题。
我们强调了上下联中相应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对应一致,但如果在上下联中有当句自对的情况,则不受此限制。
所谓自对,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句之中自成对偶。
咱们上面已经举例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讲解了。
今天的课就讲这些,下节我们继续讲第三条结构对应中的语法分析。
今天的作业是:
出句1:赌书狂饮三升墨{子夫}
出句2:就酒黄花秋一味{子夫}
出句3:探春莫问花开几{子夫}
出句4:无酒莫谈知己话{子夫}
出句5:月钩闲钓垂云饵{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