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城乡收入收敛性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区城乡收入收敛性实证研究
徐云燕
【摘要】使用1991-2011年的人均收入和CPI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东北部
地区进行了β和σ收敛分析,实证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即东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中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均存在σ收敛、β收敛,且城镇人均收入每年以17.333%的速度收敛,农村人均收入每年以8.333%的速度收敛;东北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东北地区的农村收入每年以3.378%的速度收敛;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每年以8.174%的速度趋于一致,而农村人
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在城镇、农村上收敛速度均为最大.【期刊名称】《科学决策》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13页(P41-53)
【关键词】城乡收入;β收敛;σ收敛
【作者】徐云燕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村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709元上升到2011年的6977元,20年均增长了8倍之多,而城镇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2027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10元,20年均增长
了9倍之多。
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2011年城乡收入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4833元,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如果,城乡收入差距再继续加大,会对我国造成不利的影响:1、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消费水平处于偏低水平,拉大了城乡在消费和投资方面的差距,投资率处于高水平,而消费一直下降,这时候我国就会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会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2、收入差距加大对大众心理产生“示恶效应”,增加他们的负面心理。
社会被分为两个极端,一极是拥有很多资产的富者;另一极是刚刚解决温饱
的平民,甚至还有很多城乡居民处于贫困。
这种收入差距让收入低水平的人难以接受,造成他们对当前社会公平公正的误解,丧失对党和国家的信心,社会责任心也在弱化。
3、收入差距过大会扰乱我国的社会秩序,增加不稳定因素。
收入差距加大劳动力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导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敏感度,并可能增加对这种差距的不满,从而危害社会稳定,最典型的例子是“民工潮”。
“民工潮”是源于收入差距扩大后大量低收入者为寻求生活来源而奔走他乡的一种社会现象。
当他们来到繁华城市,看到高收入者难免产生嫉妒,与此同时,自己赚不到钱,心里会更加的不平衡,导致各种犯罪,给社会带来危害。
4、从政治上来看,持久的非合理的过于分化的贫富差距会引发很多矛盾和危机,进而威胁到执政者的领导地位。
日益扩大的地区收入差距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认为,自己会国家所遗忘,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调节措施产生抵触情绪,认为
这是在“杀富济贫”,会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
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存在,必然会加剧双方的矛盾,使得他们产生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可见,城乡收入差距的危害如此之大。
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社会发展和
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化,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
所以,在此背景下,检验我国人均收入差异是否趋于一致,即是否存在收敛,是十分必要的,也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提供支持。
2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收入收敛性进行了研究,最早是从20世纪50年代索洛 (slow,1956)和斯旺 (swan,1956)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开始。
Baumol(1986)[1]对1870—1979年16个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这些国家间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运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对其他国家进行检验发现,在实
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间存在收敛现象,而发展中国家却不存在收敛现象。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 (Barro and sala—i—Matin,1991,1992,1996,1997)[2][3][4][5]对1950—1990 年 UK(11 个区)、意大利 (20个区)、德国 (11个区)、法国 (21个区)、和西班牙 (17个区)等西欧国家以及1930一1990年日本各县和1980一1990年美国的47个州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国区域经济增长β收敛和
σ收敛均很显著,并且发现各国β收敛速度均在2%左右。
Maurora&Godreeca(1994)[6]对意大利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Barro andsala-i-Matin的分析方法无法证明存在经济收敛。
从理论上,研究收敛性问题用到新古典经济模型中的β收敛和σ收敛,β收敛[7]
是指认为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不同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收入负相关;σ收敛是国家或地区对数人均收入或产量的标准差随时间而衰减。
第一种收敛会生成第二种收敛,但是该过程会被那些提高离差的新的扰动项所抵消。
这种分析在1996年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对城乡收入收敛性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魏后凯(1997)[8]对中国1952一1995年的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和居民人均
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沈坤荣、马俊(2002)[9]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78-1999年期间东中部两大地带内部的收敛趋势显著,但是西部地区的收敛现象并不显著,而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
林毅夫、刘明兴 (2003)[10]对中国28个省份的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σ收敛,而1990以后则不存在σ收敛趋势。
王洪亮、孙国锋(2007)[11]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1978-2003年全国农民收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但各个地区存在显著地绝对β收敛。
赵颖 (2011)[12]运用新古典经济模型
研究中国省1990-2008年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情况,结果表明:1990-2008年
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收敛速度为16.9%,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12.6%,西
部为21%;农村居民收入的收敛中,中部地区收敛速度为3.47%,西部地区为
2.34%。
现存文献大多数或者对某一区域的农民收入进行分析,或者把我国分为东中西部进行分析,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2011年因为统计局划分把我国区域经济分为东、中、西、东北部,我们根据这一原则来对我国城乡收入收敛性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从城镇和农村两个角度来考察中国城乡收入收敛性问题,另外,本文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会存在异方差,在stata软件下可以更好的消除异方差,使得模型估计更加准确。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选取及处理
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6月13号出台的划分办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
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
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
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数据是1991-2011年的城镇名义人均收入、农村名义人均收入、CPI,这里东部
地区中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未统计农村CPI数据,我们在考察农村实际收入将
其舍去;西部地区西藏缺失很多数据,而重庆1997年才成立为直辖市,未选入为
我们的研究范围。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考虑到这里的CPI指数在统计年鉴中是以上年=100,我们需换算成以1990年为
基期,然后计算出实际人均收入。
计算公式:
3.2 全国地区人均收入β收敛性分析
根据定义,β收敛是指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收入对数呈负相关。
暂时假定,我们仅有两个时点0和T上的观测值,则在0和T的区间上平均增长率由下
列给出:
其中,yit是指在T时刻的各省i的实际人均收入,yi0是指在0时刻的各省i的实际人均收入,初始收入的系数是(1-e-βT)/T,此处的β就是我们所说的收敛系数,这也是β收敛公式。
3.2.1 城镇人均收入β收敛性分析
我们先对城镇地区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将1991年的城镇实际人均收入对数作为解释变量,城镇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依据公式2将解释变量和被
解释变量在stata11进行回归,得到表1:
表1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β收敛的模型估计西部地区截距项
(SE)0.08183(0.0328)0.08413(0.0483)0.19223(0.0188)0.05122(0.0780)0.19606 (0.0548)1991-2011年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Logyi0(SE)-
0.0135(0.0102)-0.01311(0.0148)-0.04844(0.0060)-0.00354(0.0247)-
0.05003(0.0169 R20.0611 0.08988 0.9426 0.02010.5220 F检验值 1.76
0.79009 65.68 0.028.74异方差检验(Prob>chi2) 0.0042 0.8812 0.3182
0.22310.0194异方差判断存在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存在
经过异方差检验,发现全国地区的prob>chi2=0.0042和西部地区prob>
chi2=0.0194,均小于0.05,模型中存在异方差,通过稳健估计修正,得到表2: 表2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β收敛的修正模型估计西部地区截距项
(SE)0.08183(0.0277)0.08413(0.0483)0.19223(0.0188)0.05122(0.0780)0.16439 (0.0503)1991-2011年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Logyi0(SE)-
0.0135(0.0087)-0.01311(0.0148)-0.04844(0.0060)-0.00354(0.0247)-
0.04025(0.0155 R20.0611 0.08988 0.9426 0.02010.4571 F检验值 2.4 0.79009 65.68 0.026.74 β收敛判断不存在不存在存在不存在存在β收敛系数 \ \
0.17333 \0.08174
从表2中可以看到,就全国范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言,模型拟合优度较低,F检验不显著,且系数并未通过T检验,所以模型并不显著,即我国人均收入、东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并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对我国中部地区而言,可以看到,T检验显著,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显著,且存在绝对的β收敛,收敛系数β=0.17333,也就是说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均收入每年以17.333%在收敛;对我国西部地区,修正后的模型拟合优度0.4571(横截面数据,
R2较小),F=6.74,且系数通过T检验,所以我国西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且
收敛系数为β=0.08174,即我国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每年以8.174%的速度在
收敛。
3.2.2 农村人均收入β收敛性分析
下面,同样的步骤对我国农村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将1991年的农村实际人均收入对数作为解释变量,农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表
3:
表3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β收敛的模型估计西部地区截距项
(SE)0.03165(0.0176)0.05459(0.0359)0.14904(0.0369)0.10703(0.0200)0.06675 (0.0538)1991-2011年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
Logyi0(SE)0.00126(0.0063)-0.00620(0.0122)-0.04056(0.0134)-
0.02456(0.0069)-0.01240(0.0197 R20.00169 0.0489 0.6973 0.92590.0472 F 检验值 0.04066 0.26 9.21 12.490.4异方差检验(Prob>chi2)0.0654 0.9811 0.3928 0.22310.6994异方差判断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β收敛判断不存在不存在存在存在不存在β收敛系数 \ \ 0.08333 0.03378\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我们研究的这四个范围都不存在异方差,我们直接进行分析:全国地区农村初始人均收入对数与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呈正相关,所以不存在β收敛;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不存在显著的β收敛的原因是模型拟合优度差,且T检验、F检验未通过;中部地区人均收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且各方面检验都显著,存在显著的β收敛,β收敛系数=0.08333,即我国中部地区的农村收入每年以8.333%的速度收敛;东北地区农村人均收入存在显著的β收敛,β收敛系数=0.03378,即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村收入每年以3.378%的速度收敛。
3.3 不同地区人均收入的σ收敛分析
σ收敛[13]是指不同经济体之间人均产出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国家或者地区间的人均收入或产出的对数标准差来衡量,具体的检验方程如下:
其中,σt是n个地区的每年实际人均收入的标准差,y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内的人均收入。
根据σ收敛的定义,如果在是时刻 (t+T)满足:σt+T<σt,则这n个地区具有T时刻的σ收敛,如果在以后的任意的S年,σt+s<σt,则这n个地区
具有一致的σ收敛。
3.3.1 城镇人均收入σ收敛性分析
我们通过公式3计算得到每年的城镇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我国城镇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在1991-2011年呈现渐进式上升趋势,从1991年σ=0.005909上升到2011年σ=0.0097677,也就是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不存在σ收敛。
而分区域研究,画出散点图,横轴是年份,纵轴是各区域城镇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
如图1左上,对1991-2011年对于东部地区整体而言,城镇人均收入对数的标准差由1991年的0.0056上升到2011年的0.0069,总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在此期间,σ值有变大也有变小的过程。
图 (1)右上,中部地区整体上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由1991年的0.001582减少到2011年的9.20014E-05,除了前几年标准差稍微上升外,之后人均收入标准差一直在减少。
图 (1)左下,东北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图形呈U型,在1991-1999年呈现σ收敛趋势,在2000-2011年呈现σ发散趋势,整体上东北地区人均收入标准差是增大的。
图 (1)右下,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对数的标准差由1991年的0.00201下降到2011年的0.00184,总体上表现出收敛的趋势,但在此期间,σ值有上下波动的过程。
为了更加明确的分析在1991-2011年人均收入是否存在σ收敛,建立下列模型:
图1 各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变化情况
其中,σt是各省对数人均收入标准差,t是时间变量,c是截距项,ɑ是为时间序列的系数,εt是误差项,如果回归的结果中,ɑ>0且统计显著,则表明区域人均收入差异在不断扩大,呈发散趋势;如果ɑ<0且统计显著,则表明区域人均收入差异在不断缩小,存在σ收敛;如果ɑ=0,表明区域内经济差异水平保持不断,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存在。
对上述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1991-2011年城镇人均收入σ收敛实证结果1991-2011年全国东部地区中
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a 7.24E-05 5.66E-05 -0.00013 2.16E-05-0.00011
R20.17124 0.07862 0.76172 0.029810.41072 T检验值 1.98133 1.27329 -
7.79344 0.76411-3.6391 F检验值 3.92567 1.62128 60.73772
0.5838713.24286 Prob 0.06221 0.21827 0.00000 0.454190.0017 σ收敛判断
不收敛不收敛收敛不收敛收敛
从表4中可以看到,全国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系
数大于0,所以不存在σ收敛,但是因为模型拟合的差,并且未通过T检验,所
以也不存在明显的发散趋势;中部地区a=-0.00013,模型拟合较好,T值,F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是在不断缩小的,存在σ收敛趋势;整
个西部地区城镇收入的σ收敛系数=-0.00011且统计显著,按照上述叙述的,则
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是在不断缩小的,存在σ收敛趋势。
3.3.2 农村人均收入σ收敛性分析
图2 各地区农村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变化情况
同样的处理方法,我们对我国农村人均收入进行σ收敛性分析。
我国农村人均收
入对数标准差从1991年0.01291上升到2011年的0.018447,但是在1996-2000年和2009-2011年出现了短暂的σ减少的现象。
分区域来看,图2左上,
东部地区图形走向是大波动式趋势,明显看到在1995-2000年出现了σ收敛现象,但整体上来说还是存在上升趋势,从1991年σ=0.009264增加到2011年
σ=0.009881。
图(2)右上,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在初始几年迅速下降,然后在1996年以后波动幅度很小,大致保持稳定状态。
图2左下,东北地区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在初始几年波动范围很大,在1994年迅速下降为0.00238,然后在1998年迅速上升为0.00116,之后上下波动,2006年之后大致保持稳定。
图2
右下,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对数标准差整体上呈现波浪式上升的状态,由1991年的0.00330上升到2011年的0.00596,但在1999-2000年和2007-2010年出现
了短暂的收敛现象。
下面我们根据公式4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1991-2011年农村人均收入σ收敛实证结果1991-2011年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a 0.00015 -3.47E-06 -7.56E-05 -3.44E-050.00015
R20.24119 0.00054 0.243362 0.138800.67872 T检验值 2.45749 -0.10073 -
2.47206 -1.749916.33546 F检验值 6.03923 0.01015 6.11078
3.0621740.13803 Prob 0.02377 0.92082 0.00085 0.000550.0000 σ收敛判断
发散不收敛收敛不收敛发散
从表5我们可以得到:全国范围时间序列的系数a>0,模型虽然拟合优度有点差,但是T检验、F检验通过,所以对于全国σ收敛系数=0.00015,则表明全国地区
农村人均收入不断扩大,呈发散趋势;对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虽然时间序列的
系数a<0,但是模型拟合很差,且没有通过各项显著性检验,所以不存在σ收敛
趋势;对中部地区,σ收敛系数=-7.56E-05,且统计检验显著,所以中部地区农村
人均收入不断缩小,呈收敛趋势;对于西部地区,整个西部地区农村收入的σ收敛
系数=0.00015,且统计显著,则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不断扩大,呈发散趋势。
σ收敛是β收敛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我们所得到的分析与前面一致。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β收敛和σ收敛判断方法,考察了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实证
分析得出:(一)从整体来看,全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即全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二)东部地区城镇、
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均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即东部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三)中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存在σ收敛,β收敛,收敛系数β=0.17333,即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均收入每年以17.333%
在收敛;中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存在σ收敛,β收敛,β收敛系数=0.08333,即我国中部地区的农村收入每年以8.333%的速度收敛。
(四)东北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即东北城镇人均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而农村人均收入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收敛,β收敛系数=0.03378,即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村收入每年以3.378%的速度收敛。
(五)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
入在1991-2011年整体上存在σ收敛,β收敛,且每年以8.174%的速度趋于一致,说明城镇人均差距在缩小;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整体上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即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六)综合比较,在城镇人均收入上,中部地区收敛速度大于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而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农村人均收入上,中部地区收敛速度大于东北地区收敛
速度,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十八大所关注的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城乡人均收入翻番的发展目标,而我们都知道,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比重中,居民分配比重在持续下降,其中劳动者和农民收入下降最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分配国民收入这个大蛋糕是尤为重要的。
而将这个大蛋糕怎样公平地分配是需要国家深思熟虑、谨慎考虑的,但是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需要提升。
从整个国情来看,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根本的途径其实就是发展经济,只有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才能解决为人民创造财富,使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从本论文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中部地区不管在城镇和农村上人均收入差距都是在不断缩小的,我们在中部地区仍需给予一定的关注,不予忽视,避免出现城乡收入差距增大的现象。
而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面对在城镇、农村上不断增大的人均收入差距,我们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调控东部地区的城乡差距问题,可以通过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着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然而对于东北地区,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城镇人均收入上,可以通过规范市场环境,强化法制约束,打击非法收入等等来对城镇人均收入差距进行控制。
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们需要对农村给予政府更多的投入,比如:可以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对农民组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业方面的专家到我国农村地区进行农业方面的传授知识,解决我国农民技术问题;吸引大量的企业进驻农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Baumol,W.Productivity,Growth,Convergence and Welfare: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1872-1885.
[2]Barro,R.,and Sala-i-Martin,X.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J].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1):107-182.
[3]Barro,R.,and Sala-i-Matin X.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2):l-27.
[4]Barro,R.,.and Sala-i-Matin,X.Convergenc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100(2):223-251.
[5]Barro,R.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1991(106):407-455.
[6]Maurora,L.and Godrecca,E.The Case of Italian Region:Convergence or Dualism[J].Economic Notes,1994,23(3):447-472.
[7]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何辉,刘明兴译.2000年3月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Barro,R.,and Sala-i-Matin
X.Economic Growth [M].Translated by He Hui,Liu Mingxing.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0.
[8]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 [J].经济研究,1996,11:31-73.Wei
H K.Difference and Its Decomposition of Residents'Income in China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996,11:31-73.
[9]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14.Shen K R,Ma J.The Characteristics of"Club Convergenc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Cause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2,1:3-14.
[10]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3-39.Lin Y F,Liu M X.Growth Convergenc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J].World E-conomy,2003,8:33-39.
[11]王洪亮,孙国锋.关于农民收入收敛性的实证分析--基于Panel Data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2007,8:79-81.Wang H L,Sun G F.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Farmers'Income—Based on Panel Data Empirical Studies [J].On Economic Problems,2007,8:79-81.
[12]赵颖.城乡居民收入的收敛性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2011,7:25-33.Zhao Y.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comes [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25-33.
[13]张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西部大开发前后比较[D].西北大学,2011.Zhang N.Converge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e Factors[D].Northwest University,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