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贺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
这从侧面反映了
A.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
B.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
C.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
D.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2.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
A.剪辫易服
B.实行君主立宪
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
3.2009年6月11日美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计划在今后100天内创造或挽救60万个就业岗位,将是7870亿美元刺激方案实施头100天所创工作机会的四倍。
罗斯福新政时期相似的措施包括()
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D.保障工人的经济政治权利
4.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参与公共生活,是在一种复杂的关系网中进行的。
一个人同时隶属于多个组织,各组织对其成员加以不同的甚或相矛盾的义务。
当其无法兼顾各方利益时,不得不权衡先后,在相互冲突的义务间保持平衡。
这种权衡与抉择从侧面反映了
A.雅典城邦直接民主的局限性B.雅典民主政治出现衰落趋势
C.基于城邦利益下的自由本质D.公民权利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5.“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
6.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
秦始皇意在
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7.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8.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C.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9.如图为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幅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该作品
A.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B.通过变形图案组合,尝试新表现形式
C.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D.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形式来控诉战争
10.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
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
”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
B.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
C.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
11.孔子编订的《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起的近两百多年的历史。
关于这个年份以下表示准确的是
A.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
C.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D.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
12.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
A.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B.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D.标志着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
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
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
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1)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
图20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
(2)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14.(20分)进取与平和
材料一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首都居在中央,全国自然舒展的一种和平形态。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文化是无所谓优劣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各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
但是环境不能无变迁,而人们控制环境的方法却变迁的没有这么快。
——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
问题
(1)钱先生“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以你所学的汉唐历史说明理由。
(2)“进取”与“平和”也可以用于形容中国古代文化,例举相应的史实和相关文化的时代背景。
(3)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中吕先生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不敢删除《中华民国约法》中“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并未实行民主政治;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不能做为其专制统治的历史依据;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A
【解析】
根据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可知康有为主张剪辫易服,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C
【解析】
政府提供就业岗位,这一举措在罗斯福时期是“以工代赈”,C正确;A是对金融领域的整顿,不能提供就业机会,排除;社会保障体系关照的是社会弱势群体,不能直接创造就业,排除B;D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能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排除。
4、C
【解析】
根据材料“当其无法兼顾各方利益时,不得不权衡先后,在相互冲突的义务间保持平衡”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公民的自由程度史无前例;自由的本质是对各种要求的权衡抉择,这种自由本质是在遵从城邦利益下的自由,故选C;AB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主要阐述的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康德认为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
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6、C
据材料“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登山的主要目的是为歌功颂德,宣示皇权至上、皇权恩德,从而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故C选项正确;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是通过焚书坑儒,故A选项错误;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不是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故B选项错误;秦始皇登山的目的主要是为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不是为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故D选项错误。
7、A
【解析】
据材料“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等信息可知,元代实行的制衡的运行机制主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分化地方权力是手段不是目的,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处理民族关系,故C选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不是材料最终目的,故D选项错误。
8、C
【解析】
所谓“现代性”在古代政治方面应指皇权专制的趋势逐渐减弱,或者是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制度或现象,社会有向公平发展的趋势。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力,并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从而制约宰相,加强皇权,属于宋代“逆现代性”,故选C;社会流动更趋频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且属于“现代性”社会上的表现,排除A;世俗文化蓬勃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且属于“现代性”文化上的表现,排除B;货币经济地位提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且属于“现代性”经济上的表现,排除D。
9、B
【解析】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通过变形图案组合,尝试新表现形式,B正确;A是浪漫主义画作风格,排除;C是古代主义画作特征,排除;D是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画作背景与战争无关,排除。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羞与富商为伍”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1、D
【解析】
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1世纪末,公元前99年为公元前1世纪初,据此推断公元前722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故选D;ABC表示方法错误,排除。
故选D。
12、C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故C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故A错误;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故B错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鲜半岛就已经分裂,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内容: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特点: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2)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解析】
(1)关于“内容”,由材料“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可得出设立济贫公共基金;由材料“世俗人士负责”,可得出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由材料“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可得出实施资格审查。
关于“特点”,由材料“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
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
”,可得出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2)关于“特征”,由图可知,德国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较东部地区大,此外东北部地区老龄人口分布的差异显著。
关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劳动力数量、养老压力、财政负担、养老产业等多角度回答。
14、(1)同意。
西汉: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并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2)
言之有理即可,如平和——无为思想,进取——经世致用都可以
(3)解释或界定文化的含义——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无优劣之分;《吕著中国近代史》中如此界定文化含义目的给予近代陷入沉沦的中华民族以信心。
【解析】
(1)态度: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同意。
理由:依据所学从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及汉唐设置机构对于西域的管理回
答。
(2)“进取”的文化表现结合所学可以从“布衣将相”“无为而治”等回答;时代背景可以从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回答。
“平和”的文化表现可以从“礼乐制度”“经世致用”等思想回答;时代背景依据所学从西周封建初建时文化制度建设或者明清之际的儒学受到冲击等回答。
(3)依据材料三“各种不同的文化各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从解释或界定文化的含义以及《吕著中国近代史》界定文化含义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