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生物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学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
课标要求:明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描述什么是种群、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2)阐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如何决定的及什么是共同进化.
(4)说出隔离的概念、种类。
(5)概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学习重点:种群和物种的联系和区别;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学习难点:种群和物种的联系和区别;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我的课堂:
一、情景导入:
二、课堂预学:
1.共同进化:
①概念:_________ ____之间、________ _____之间在________ ____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②结果: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___ _____,而且形成了
______ _。
2.生物多样性:
①层次:________ __多样性、______ _ __多样性、______ ____多样性.
②原因: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①有些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非自然选择。
②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________ ___和_______ ___交替出现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展示:
1、物种与种群的比较:
2、为什么说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测评:
1、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同步进化的事例?()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B.猎豹捕食斑马
C.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包括的内容的是()
A.物种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存环境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最原始的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只有生产者
4、恐龙的灭绝对生物进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导致哺乳动物的起源
B.为哺乳动物的兴盛腾出了空间
C.为人类起源创造了条件
D.使生物进化向小型化发展
5、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下表表示为果蝇的三种第Ⅱ号染色体突
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以标准型为100).
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染色体变异与统称
为突变,分析表中数据,可看出生
物突变的特点是 .
(2)如果果蝇生存环境的温度明显
下降,经过较长时间后,形成了一
个新品种,将类似于.如果这
一新品种与原类型形成
,就是一个新物种了.
(3)通过,使生物的有利变异,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6、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
发现。
近年来在深海中,海底3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
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
是 .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的结果,而进行有
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的结果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 .
(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
生物的新类型.
7、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A.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 C.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变异
8、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的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反思与积累:
过关检测(七)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和遗传
3.右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
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4.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下列哪个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这一基础()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5.下列观点,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6.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A.广西乐业天杭中的方竹B.某一池塘中全部的蝌蚪
C.大兴安岭的东北虎D.某一个森林中的猫头鹰
7.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某种群中某基因的突变率
B.某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出现比例
C.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D.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2
9.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0.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按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B.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
C.两者都变化D.两者都不变
1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黄色×黄色→黄色、绿色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D.无籽西瓜
12.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左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13.“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你认为这一说法()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A.适应特定环境B.定向变异C.定向生存斗争D.能传种接代
15.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进化,两者关系为() A.变异方向与进化方向相同B.进化促进了变异的出现
C.变异不定向,进化是定向的D.进化速度决定了变异速度
16.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
B.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原因不能交配
C.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高度不育
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
17.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18.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物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9.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右图
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
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
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B.群落乙
C.群落丙D.群落丁
20.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
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增强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21.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
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
下图是对此
后六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
的结果。
生物学家从上面的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
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
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①隔离②自然选择③突变④定向进化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2.根据下列自养生物在进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A→B→C B.B→A→C C.B→C→A D.C→B→A
23.通过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较长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理解这些物种短暂生存的最充分理由是()
A.这些物种不会发生变异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C.环境变化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D.这些物种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24.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先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25.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
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
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
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
亲代组别1组(一对蝇)2组(一对蝇)…… n组(一对蝇)子代分两份处理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结果存活较少全部存活存活较多全部存活存活很少全部存活
选择淘汰淘汰淘汰保留淘汰淘汰A.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26.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
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w为。
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2)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内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进化的单位是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
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
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
如图为
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
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
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
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
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
疟疾。
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右图
所示: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 ,
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 _ 。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