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一中201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会员独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鲁木齐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使用青铜器D.铁犁牛耕。
2.下列农具的出现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划时代进步的是
A.石斧B.骨制耒耜C.铁犁D.曲辕犁
3.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
”
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
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D.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
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
5.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
6.元朝时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城市雄姿,应该到的地方是
A.杭州B.大都C.泉州D.扬州
7.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8.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
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 闭关锁国
B. 文字狱
C. 重农轻商
D. 政治腐败
9.《青年博览》2008年11月上半月刊有一段话:“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
当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
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野蛮、血腥的殖民活动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灾难B.世界联系随着殖民活动日渐加强
C.工业文明的成果随着哥伦布扩展到美洲D.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10.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靠机遇和实力实现的,它先后打败哪三个主要国家
A.西班牙、法国、德国
B.西班牙、荷兰、法国
C.荷兰、葡萄牙、美国
D.法国、葡萄牙、荷兰
11.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
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12
A.殖民战争B.资产阶级革命C.工业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
1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和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
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展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14.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5.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A.壮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C.壮大汉族地主的统治D.挽救中华民国统治的危机
16.右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
材料中未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A.轮船招商局是民用工业
B.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C.轮船招商局资金雄厚
D.发展航运业的目的在于逐利
17.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上海均昌盛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不足
B.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C.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支持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最恰当A.万马齐喑究可哀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千树万树梨花开D.无可奈何花落去
1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0.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21.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实现新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开放上海.南京等为沿海港口城市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辟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D.创办苏州工业园区
22.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那么海南岛经济特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最主要的区别是
A.文化传承不同B.政治体制不同
C.经济模式不同D.生活方式不同
23.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其背景是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在近代中国随着汽车、火车、轮船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现象,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认为交通工具急待改进
25.晚清重臣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著名买办徐润的花园时说:“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你认为这里的“夷气”主要是指
A.陈设带有西洋风格B.全部供外国富商居住
C.园中皆为本式家具D.招聘欧洲建筑师施工
26.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唱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一对新人身着西服、婚纱在外滩拍照B.恋爱中的男女在咖啡馆、电影院约会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尾发抗日传单D.张先生在网上紧张查看股市走势行情27.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盛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
1924---1929年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
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B.进一步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规模的扩大
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促进了美国市场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健康发展28.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29.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撒切尔夫人所说的“安全网”是指
A.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B.拓展经济活动的领域
C.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D.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
30.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而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1.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32.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在辞职时发表电视演说:“国家情况不妙。
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
”这位“总统”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33.“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布雷顿森林体系D.斯大林体制
34.《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与《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据相比:跨国公司增加了2000家,国外分支机构增加了10万家。
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经济本土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统一趋势加强
D.单极格局趋势加强
3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6.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
该体制的宗旨是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D.促进贸易自由化
37.欧洲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成果。
欧洲一体化进程首先开始于
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军事领域D.文化领域
3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我国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到主要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影响和制约。
但是,发展中国家无法选择逃避,毕竟全球化能够提供发展的机遇。
以下各项,对于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的过程是西方主导的
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C.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应该回避全球化过程
39.自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一个国际组织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
1998年6月18日,该国际组织宣布批准向中国提供总额6亿美元的中长期贷款,以帮助中国的农业和能源建设。
根据以上事实判断,这个“国际组织”应是
A.联合国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D.亚太经合组织40.“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
”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态度。
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共40分)
4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美丽动人.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材料三: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简表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
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3分)材料二和材料
三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2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作用?(3分)
42.(12分)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世界联系不断加强,
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拉开了,由此,大
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
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在此之前,
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
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
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传播到英格兰至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
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科学
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
电气发明。
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
人类交通
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2分)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
(4分)(3)据材料三图片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
(2分)
43.(14分)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稳定、繁荣社会。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罗斯福材料二:为了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
1954年3月,
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
1956年全国共垦荒3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
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
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lO倍以上。
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
产量很低。
“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
由于大量开荒,
几百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所侵蚀。
材料三“房子大了,道路宽了,村民富了,我也能带着孙子到首都北京天安门圆我祖孙二人的梦了。
今天更令我高兴的是,我们中国人还能上太空了。
”在神舟六号成功飞天之日,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四川老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中华大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改革开放30年》(1)材料一中是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说,这番话是在什么严重局势下说的?(2分)为了使“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他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为了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什么弊端?(2分)从材料中可看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导致什么结果?(2分)
(3)材料三中四川老人感慨说明了什么?(2分)为什么他的家乡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2分)
参考答案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共40分)
参考答案:
41.(1)(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
(6分)
(2)变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分)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条件。
(2分)
(3)经济: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3分)
42.(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
(2分)影响: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引起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任答两点得4分)(2)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新兴棉纺织业、机器织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通讯工业等。
每一次对应任写其中两个。
(4分)(3)主要表现:生产(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投资(金融)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
(2分)(答出2点即可)
43.(1)局势:经济大危机。
(2分)措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为失业者等提供社会保障;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4分)(答出2点,即给4分。
)(2)斯大林时期经济模式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2分)结果:短期内增加了粮食产量;但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2分)(3)说明: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农民生活富裕起来。
(2分)
原因:家庭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提高。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