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摸底试卷
九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
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反映出()
A. 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 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 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 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2. 那一天,是炽热的一天;那一天,是美好的一天;那一天,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一场庆祝新生的狂欢。
她承载着全世界四分之一人类的百年期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和丧乱中降生了。
“她”降生的标志是()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渡江战役
C. 开国大典
D. 改革开放
3. 某班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
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A. 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B. 修建青藏铁路
C. 和平解放西藏
D. 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4.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A. 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
B. 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
C. 维护土地改革的成果
D. 为了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5. 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
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 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
C. 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 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
6. 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
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
1951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
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大生产运动
B. 土地改革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7. “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这说明土地改革()
A.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 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8.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五年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下列成就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是()
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 武汉长江大桥
C. 沈阳飞机制造厂
D. 开平煤矿
9.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新一年开始最重要的会议。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民主集中制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0. 1920年,爱国实业家刘鸿生创办了华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即后来的上海水泥厂)。
解放前,该厂
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
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
其产量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新中国经济的推动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人民公社时期的人民生产积极性激增
11. 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划时代意义”指的是()
A. 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 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D. 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12. 1958年8月,报纸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的报道。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积极性提高
B. 全国90%的农户参加了人民公社
C. 实行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3. 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
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的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原因是(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B.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 自然灾害的影响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14.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他们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C 冲锋陷阵、抗击侵略 D. 民主科学、实业救国15. 会议以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远见,启动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巨轮。
他们不唯书,不拘泥于前人的个别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出发,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这次会议( )
A. 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做出工作中心转移的历史性决策
16.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了(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硕成果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积极性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突破
D. 我国已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7.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这个梦想”是( )
A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经济总量世界第一18. 2023年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了盛大的泼水节系列庆祝活动,西双版纳全州放假5天,而泼水节也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
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基本的政治制度(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 《我和我的祖国》之回归篇,真实再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盛况。
为了确保香港分秒不差回归祖国怀抱,大陆的官员和军人,双方同心协力,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香港回归的历史任务。
香港回归的.
.
重要历史意义是()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 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 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渴望。
改
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A. 和平统一
B. 坚持一个中国
C. “三不”政策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1. 1975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道:“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侦察手段,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确定目标,并能监视别国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该报道旨在强调中国“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
A冲击了两极格局 B. 增加了国防实力
.
C. 开创了航天科技
D. 增强了民族自信
22. 史明州同学准备撰写“新中国国防力量增强"的研究报告,他可以参阅的资料是()
A. 互联网上关于青蒿素研究的论文资科
B. 图书馆收藏的焦裕禄人物传记
C. 《人民日报》关于“辽宁舰”的报道
D. 博物馆“服饰文化展”的图片
23. 1949年我国护照为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我国护照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A. “一国两制”政策出台
B. 经济实力的增强
C. 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D. 外交关系的变迁
24. 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阐述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基本立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
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
中国政府的“这
一立场”源于()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 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5. “这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
”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在()
A. 1953年
B. 1955年
C. 1971年
D. 1972年
26. 截至2022年5月,我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约22亿剂新冠疫苗,同1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
这表明中国()
A. 已经成为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
B.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C. 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著
27.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1天多。
但神舟十四号只需绕飞地球5圈多,也就是耗时8小时左右就能脱离轨道,并成功返回地面。
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
A. 空间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 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
C. 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
D. 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28.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决定》,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这一文件有利于( )
A. 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C. 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接轨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29. 春节联欢晚会是赞助商竞争的舞台。
20世纪80年代春晚的主流赞助商是钟表厂和自行车制造厂,90年代是家电生产厂,如今则是互联网公司。
这反映了
A.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B. 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C. 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D.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0. 1978年到2017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增长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底,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
材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 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B. 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C. 社会保障制度完备
D. 出行的方式发生巨变
31. 构建知识结构图,能很好地从整体驾驭和把握所学知识。
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是
A. 西欧城市的兴起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西欧庄园的出现
D. 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
32. 中世纪晚期,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场所有的产品都销往市场。
这反映了( )
A. 西欧城市兴起
B. 庄园经济衰落
C. 手工工场的特点
D. 租地农场的特点33. 13-14世纪,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西欧农村中富有生气并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
的
的阶级力量是()
A. 封建贵族
B. 富裕农民
C. 市民阶层
D. 资产阶级
34. 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
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材料反映了()
A. 垦殖运动的开展
B.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C. 庄园经济的发展
D. 雇佣关系出现
35. 有学者认为,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教会的桎梏,摆脱经院哲学的世界观,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就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同封建制度与教会展
开了斗争。
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手工工场的产生
D. 宗教神学的压迫
36. 刘学铭在《理性的轨迹》中写道:“这种新文化思想强调人类个性的价值,关心人类个人的幸福;主张人类创造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要求人们将目光由天堂转向尘世,用人的观点看待世界。
”最早流行“这种新文化思想”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37. 文艺复兴的强大冲击力使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精神和教会的愚民政策不能再钳制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
这说明文艺复兴促进了()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 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D. 古希腊罗马文化再生
38. 但丁在《神曲》中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和理想。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
A. 封建思想的蓬勃发展
B.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C. 提倡教会“神权至上”
D.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9. 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像神态呆板无神,少有人间之情。
而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神情散发着母爱的光芒。
此现象说明()A. 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 B.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C. 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 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40. 15~16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西欧,催生了众多文艺巨匠,取得了丰硕成果。
莎士比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时代的灵魂”。
下列属于其作品的是()
A. 《神曲》
B. 《哈姆雷特》
C. 《蒙娜丽莎》
D. 《战争与和平》
41. 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
B. 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 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
D. 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42.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繁荣。
但这场反
的
封建运动却采取了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B. 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C.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态度不够坚决
D. 借助古典文化有助于减小斗争阻力
43. 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
到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 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苦行
C. 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 世界范围的扩大开阔了视野
二、材料题。
44. 西欧中世纪的经济经历了封建经济兴起、发展与瓦解、新的经济形态出现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更方便的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他们自发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
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人口增长、城墙矗立……因为最初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封建领主之手,所以他们斗争的目的就是要争取夺回这些权力。
——摘编自沈坚、金志霖《西欧中世纪城市》材料二:过去(圈地运动前)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
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
(现在)如果土地落到少数大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因为将有更
多寻找职业的人被赶到城市里去,城市和手工业工场将会扩大。
——18世纪某英国学者(1)材料一反映了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其中“他们”主要是哪两类人?根据材料分析,“他们自发聚集”的根源是什么?他们“夺回这些权力”的标志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圈地运动推动13、14世纪的欧洲农村和城市分别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根
据材料可知,在这个过程中,下层人民维持生活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以上探讨,归纳导致西欧中世纪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
(总结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