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灾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类比方法 所谓类比,即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 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 逻辑推理方法。 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 B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也可能具有属性d`。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相关因子对照分析方法 一方面,某个因子的异常变化会引发多种不同 的使人类社会遭受损害的灾难; 另一方面,某种自然灾害可以在多种不同因子 的异常变化作用之下而不断发生。
第五节 灾害研究的统计物理学理论与方法
一、涨落放大问题 涨落放大问题 1、定义:所谓“涨落”就是指系统对过程平 均状态的偏离。 涨落分为“微涨落”和“巨 涨落” 2、涨落与灾害的关系:当系统环境的扰动与 系统内部的涨落放大相适应,就会导致系统更 快更猛烈的相变。 灾害将可能发生。
第五节 灾害研究的统计物理学理论与方法
第五节 灾害研究的统计物理学理论与方法
五、岔点外敏问题 岔点外敏问题 所谓“岔点外敏”即指系统在发生突变前夕及 突变过程中对环境因素具有的特殊敏感性,或 者说这时环境因素对系统的作用被放大了。 在非灾害过程突变为灾害事件的前夕,系统的 突变将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监测方法 灾害监测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灾害现 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是获取灾情信息 的基本手段和有效防治灾害的前提。
第二节 灾害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假说方法 所谓假说,就是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 科学事实,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对未知 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假定性解释和 推断。
2、分类: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数学性为基础,用数学方程来模拟 说明各种灾害现象和过程。 物理模型则以模型与原型(原有事物)之间物理 过程的相似性为基础,用物理实验的来模拟说明 各种灾害现象和过程。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地震、洪水还是风暴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威胁。
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一种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它通过分析未来可能发生的天气、地质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危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应对能力。
一、灾害的发生与预测灾害的发生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逐渐发酵的过程。
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灾害的预测,以便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气象学、地质学、遥感技术、数值计算和统计方法等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时间和地点,并为我们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二、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灾害的风险评估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概率和损失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灾害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灾害的发生概率、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多个因素。
在评估灾害风险时要同时考虑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即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的非线性效应。
灾害风险管理是指制定适当的措施来管理灾害风险,以期减轻灾害的损失和后果。
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应急处理”的理念。
灾害风险管理需要考虑不同的灾害类型和发生的不同环境条件,以及灾害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三、灾害应对与救援灾害应对是指发生灾害时,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和财产的安全。
应急处理措施涉及到多个任务和方面,如救援、物资保障、信息传递等。
对于灾害应对,必须高度重视危机管理和短期决策。
在救援任务中,需要高度重视科技手段的应用。
如利用遥感技术了解受灾地区的情况,采用无人机等技术进行救援。
同时,关注社会援助力量,不断推动灾后重建工作的发展。
四、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自然灾害是一种全球性的灾害,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灾害风险管理实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情境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需要区别不同场景以增强管理。
2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Ξ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国家教委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摘 要本文在作者1991年发表的“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外灾害理论研究的进展,对灾害理论研究中的致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人类活动)论进行了评述,并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即在综合分析组成区域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基础上,通过对致灾因子的风险性评估、孕灾环境稳定性的分析、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价,揭示区域致灾与成灾过程中灾情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的关系——“受益致损,兴利除害”常同时存在。
因此,必须把资源开发与防灾减灾同步进行。
主题词: 区域灾害系统 灾情动力学 减灾对策中国图书分类号: X 431 前言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区域研究,乃至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对我们生存所依赖的地球系统并不深刻了解的情况下,人们试图设计区域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此来指导人类科学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以此模式寻求解决人类已经承受或将要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受损、灾害频发等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1]。
减灾是联合国“减灾十年”活动的核心目标,而减灾战略的制定则是依据对灾害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理解。
提起灾害似乎家喻户晓,然而灾害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却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地球系统(也有学者称地球表层系统)过程,国内外许多灾害研究者、灾害管理者及有关人士对灾害形成过程进行了长期的分析、探讨,在许多灾害研究的文献中已有不少论述。
这些研究促进了对灾害形成机制认识的深化,逐渐形成了灾害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框架,并以此指导区域减灾的实践。
与此相应,在区域减灾实践过程中,人们又逐渐发现了一些灾害理论难以解释灾害现象,从而促使灾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由此可以认为减灾实践是灾害学得以日益发展、渐趋完善并系统化的真正推动者。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理论探讨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 响范围不断扩大。因此,灾害系统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的话题。五论灾害系统研 究是基于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多 个方面的因素,旨在提高灾害防治和应对能力的一种研究思路。本次演示将围绕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1、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应用领 域和现实意义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复合灾 害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地震灾害防治方面,五论灾害系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 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传播规律,建立更加精确的地震预测模型,并提供更加科学 合理的抗震设计和防御措施。此外,在城市火灾防控方面,五论灾害系统研究也 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考虑火灾的风险因素和防控措施,提高城市火灾防控水平。
总的来说,灾害系统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 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灾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灾 害系统研究的理解,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灾害预测和应对的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对灾害系统研究的投入,提升研究队伍的实力。这包括 加强人才培养,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灾害系统研究中来,推动研究队 伍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2、加强舆论引导:建立健全信息传播机制,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 养,确保灾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公众。此外,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提 高公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
3、加强科技支撑:加大对灾害预警系统和救援设备的投入,提高预测准确 率和救援效率。同时,促进科技与灾害研究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技术在灾害 应对中的应用,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灾害是指在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且也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灾害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为人们降低灾害风险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灾害防范和应急预案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
二、灾害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含义灾害风险管理是指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监测、预警、预防、应对和恢复等一系列全过程管理。
灾害风险管理是为了降低灾害的概率和强度,减少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伤,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实施的。
三、灾害风险管理的“五步法”灾害风险管理是一项科学和有效的工作,涉及到灾害风险的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实施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五步法”:1.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行业内的常见灾害、历史数据和现有预警能力等。
2.风险监测:对于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监测,以及历史数据和现有预警能力进行实时监测。
3.风险预警:通过对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知。
4.风险应对:在灾害发生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包括提高灾害逃生和求救能力。
5.风险减轻:在發生灾害过后,及时启动灾害恢复计划,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风险管理,减轻灾害的影响。
四、实践案例:日本和中国的对比灾害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日本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实践经验。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经常受到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的影响。
日本政府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非常注重,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相对控制了灾害风险。
例如,日本政府设立了管控自然灾害的政府部门,并制定了全面的灾害管理计划,向民众传授自然灾害的知识和防御技巧,同时建立了灾害应对体系,提高了应急响应时效和效率。
日本的灾害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对全世界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国也是经常受到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如普遍性的台风、高温、干旱等,同时境内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形条件也对灾害的影响加重。
灾害管理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灾害管理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灾害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
无论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还是人为灾害,如工业事故、恐怖袭击,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有效的组织,还涉及到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
伦理,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在灾害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灾害发生前,如何进行资源的分配和风险的评估,就涉及到公平和正义的伦理原则。
例如,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投入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那些贫困地区往往在灾害面前更加脆弱,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防护设施和应急资源。
这就引发了一个伦理问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确保每个地区和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保护,避免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不平等?再者,当灾害预警发出后,政府和社会组织有责任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让人们能够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因为某些利益考量或者人为失误而导致信息延误、失真,从而使民众无法有效地防范灾害,那么就违背了诚实守信和对生命负责的伦理原则。
灾害发生时,救援工作的开展更是伦理考量的关键阶段。
比如,在医疗救援中,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如何分配?是优先救治伤势严重但存活几率低的患者,还是先救治伤势较轻但康复可能性大的患者?这需要在拯救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做出艰难的伦理抉择。
此外,救援人员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他们自身的安全和权益也应得到保障。
如果为了追求救援效果而忽视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显然是不符合人道主义伦理的。
社会责任在灾害管理中同样不可忽视。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面前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担心生产中断、经济损失而在灾害预防和应对方面投入不足,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可能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大的损失,也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如同幽灵般潜伏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地震、洪水、飓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灾害的潜在威胁,提前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从而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呢?简单来说,它是对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
这包括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强度、频率,以及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人口、财产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估。
在理论方面,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首先,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对灾害形成机制和发生规律的认识。
例如,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震发生的潜在区域;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预测飓风的路径和强度。
其次,统计学和数学模型在风险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建立概率模型,预测未来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将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更直观地呈现灾害风险的分布情况。
然而,仅仅依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实践中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掌握的灾害数据可能不够全面或者存在误差,这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预测变得十分困难。
即使我们拥有大量的数据和先进的模型,也很难准确预测某些极端灾害的发生。
此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也会对灾害风险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和财产在某些区域高度集中,从而增加了灾害的潜在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一是加强监测和数据收集工作。
通过建立更完善的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获取更准确、更及时的灾害数据。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自然灾害如同幽灵般潜伏在暗处,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洪水、飓风、干旱、山体滑坡等各种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为了降低这些灾害的影响,保障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应运而生。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对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评估和应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它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课题,包括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在理论方面,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的形成机制、风险评估模型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首先,了解灾害的形成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而洪水则往往是由暴雨、河流决堤等因素引起的。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灾害的发生。
风险评估模型则是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的工具。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如历史灾害的损失情况、受灾地区的人口、经济状况等,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建立起能够预测未来灾害损失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在灾害发生前,就对可能的损失有一个大致的估计,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应对策略则包括预防、减轻、应对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预防主要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规划等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轻则是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程度,如修建防洪堤、加固建筑物等;应对是指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救援和抢险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恢复则是在灾害过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然而,理论研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首先,信息的收集和共享是一个难题。
要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需要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包括气象数据、地质数据、人口数据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中,难以整合和共享,导致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一)灾害学理论灾害学是研究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和防治对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我们了解灾害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
(二)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通过对灾害风险的分析,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
(三)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关注危机的预防、应对和恢复。
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如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等。
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可以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协调各方资源,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恢复重建。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环节(一)预防与准备1、风险评估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预防和应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应急预案制定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规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
3、物资储备与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救援设备等,并建立物资调配机制,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受灾地区。
4、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应急管理的业务水平。
(二)应急响应1、指挥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协调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实现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
2、抢险救援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营救被困人员,转移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自然灾害似乎总是不期而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从地震、洪水到飓风、干旱,这些灾害的破坏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社会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它涵盖了从灾害的预测、预防到应对和恢复的全过程。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策略,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实现对灾害的科学管理和控制。
从理论层面来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之上。
首先是灾害学,它致力于研究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规律和特征,为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地震的板块运动、洪水的气象条件等因素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灾害的本质和潜在威胁。
其次是统计学和概率论,它们在风险评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我们可以计算出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为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定量的参考。
此外,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也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社会学帮助我们理解灾害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经济学则关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配置问题,心理学则有助于研究人们在灾害面前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制定应急救援和心理疏导措施。
在实践方面,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行动。
预防是其中的首要环节,这包括了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如建设抗震建筑、防洪堤坝等。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是预防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保护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
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监测仪等,对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例如,在台风来临前,气象部门通过气象卫星和雷达监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发布预警,提醒人们采取措施,如加固房屋、转移人员和财产等,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台风造成的损失。
灾害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灾害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灾害社会学的引言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所造成的突发事件,给人类社会和个人带来破坏和伤害。
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给社会稳定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挑战。
灾害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灾害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本章将介绍灾害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灾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灾害社会学是基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灾害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灾害的社会学解释可以从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具有自我调适的能力,通过适应能力来应对灾害。
符号互动主义则关注人们在灾害中的行为与交互,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灾害的经验总结和学习,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灾害对社会的冲击和变革,以及社会如何适应和恢复。
第三章: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灾害的发生、灾害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灾害的响应以及灾后重建等多个方面。
在灾害发生阶段,研究人员可以分析灾害的起因、发展趋势和模式,以及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灾害影响阶段,研究人员可以探讨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脆弱性和抵抗能力。
在灾害响应阶段,研究人员可以分析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决策过程和应对策略。
在灾后重建阶段,研究人员可以关注社会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以及社会创新和变革。
第四章:灾害社会学的实践方法与应用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灾害中个体和社会的经验和感受。
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大规模数据,并进行比较和概括。
案例研究、跨国比较和综合评估等方法可以提供对灾害社会学的全面认识。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政策制定、社会干预和风险管理,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灾害的地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云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
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数L 分数值 可能程度 时间概率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每日、月内可遇 6 相当可能 每年、季内可遇 5 不经常但可能 数年、数十年可遇 4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百年内一遇 0.5 可以设想、高度 不可能 500年内一遇 0.2 极不可能 1000年内一遇 0.1 实际上不可能 超千年一遇
(2)灾害损失率=S.P 其中S:灾害严重度=损失金额/灾害次数 P:灾害发生概率=灾害次数/单位时间 (3)受灾面积率=成灾面积/计算区面积 (4)灾害发生频率=累计成灾次数/计算时数 (5)单位面积经济毁损率=经济损失总金额/计算区面积 (6)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损坏率=固定资产损失总金额/计 算区面积 (7)单位面积个人财产毁损率=个人财产损失金额/计算 区面积 (8)综合受灾程度=(受灾面积+经济毁损率+人口伤亡 率+……………….)/n
2、人类生存环境危险的评价方法 (1)这是一种以被评价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的环境之对 比为基础,采用打分的方法,指定自变量为分数,最后根 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 (2)影响环境危险的三个主要因素 I.发生灾害(危险)的可能性L II.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E III.灾害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C (3)环境危险程度分级:环境危险程度=L.E.C
三、自然灾害的一般对策
(一)灾兆 灾兆:自然灾害在爆发前的先兆。 1、间接灾兆:不是灾害发生体自身产生的灾变信号,而 是与之有关的其他自然现象出现的异常现象。 2、直接灾兆:由灾害发生体自身产生的一种灾变信号。 3、随机灾兆:这种灾兆具有不确定性,在目前的认识水 平下还未发现其内在规律,一般在灾后分析中可以发现。 4、常见的一些自然灾害的前兆
煤炭自燃的前兆
灾害学实践课心得体会
一、引言灾害学是一门研究灾害现象、灾害成因、灾害影响及灾害防治的科学。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开设了灾害学课程,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灾害学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本文将结合灾害学实践课的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二、实践课程内容灾害学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现场勘查:通过实地考察灾害现场,了解灾害类型、成因、影响等,提高学生对灾害现象的认识。
2. 灾害风险评估:学习如何运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对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3. 灾害防治技术:了解各类灾害的防治技术,如防洪、抗震、抗风等,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技能。
4. 灾害应急处理:学习灾害应急处理流程,提高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
5. 灾害宣传教育:了解如何开展灾害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实践课程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灾害学实践课程,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灾害学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灾害现象,掌握防灾减灾技能。
例如,在灾害现场勘查环节,我们实地考察了地震灾害现场,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手段,对地震灾害的成因、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灾害学实践课程使我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类灾害的防治技术,了解了灾害应急处理流程,使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防灾减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灾害学实践课程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实地考察、风险评估等环节,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灾害学实践课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使我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自然灾害似乎总是不期而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从地震、洪水到飓风、干旱,每一次灾害的发生都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为了减少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
首先,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特征和环境条件的理解。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和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预测某些灾害在特定区域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地震,而季风气候区则常常面临洪水的威胁。
气象学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对大气环流、气温和降水等气象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提前预警暴雨、飓风等天气灾害。
此外,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在灾害面前的行为和反应。
人们的风险认知、应对策略以及社会的组织和互助方式,都会对灾害的后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实践方面,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和地震监测仪等,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和及时的灾害信息。
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迅速传递给公众,以便他们能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飓风来临前,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发布预警,组织居民疏散,关闭危险区域的设施,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救援队伍的组织、物资的储备和调配、临时避难所的设置等。
并且,通过定期的演练,确保在灾害真正发生时,各个环节能够迅速、有效地运转。
保险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购买灾害保险,个人和企业可以在遭受损失后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有助于更快地恢复生产和生活。
同时,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自身的赔付风险,也会积极参与灾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工作。
然而,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蚀,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影响也日益加剧。
如何预防灾害,减轻损失成为了主流的议题。
防灾减灾系统应运而生,它将技术和科学的力量运用到灾害预防、紧急救援以及后续重建等方面,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防灾减灾系统的定义和意义防灾减灾系统是由一系列设备、方法和技术构成,旨在提供对灾害的及时预警、紧急救援、后续应对和灾后重建等服务,以减少灾害发生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公众和财产的安全。
其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与进展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防灾减灾系统也从传统的单一部件演变成为复杂的多层次、多对象、多目标的综合系统。
现在,防灾减灾系统主要包括预警系统、应急响应系统、灾后重建系统等。
预警系统利用传感器、卫星影像、雷达等技术进行环境检测,实时监控环境变化,提供灾害预警服务。
应急响应系统则负责在灾害事件发生后,快速响应,通过各种救援设备和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和处理。
灾后重建系统则负责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
防灾减灾系统的研究与进展,一方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策激励和社会需求的推动。
如今,防灾减灾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震、洪水、气象、火灾、交通事故等方面,成效显著。
三、防灾减灾系统的应用案例防灾减灾系统的应用案例举不胜举,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事例。
1. Sichuan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M8.0级地震,造成超过6.9万人死亡。
这个事件使得灾后救援和建设工作成为当时全国的头等大事。
此时,当地应用了大量的防灾减灾系统技术,如GPS定位、遥感、通信、生命探测仪、机器人等,进行了紧急救援和后续重建工作。
2. 长江洪水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很多城市被水淹没。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_史培军
18卷5期2009年10月 自 然 灾 害 学 报J O U R N A LO F 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V o l .18N o .5O c t .2009 收稿日期:2008-03-21; 修订日期:2009-0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4053502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巨灾风险防范—I H D P -I R G 核心科学计划案例研究”(40821140354)资助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研究.E -m a i l :s p j @b n u .e d u .c n文章编号:1004-4574(2009)05-0001-09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史培军1,2,3(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摘 要: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
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4卷6期2005年12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 URAL D I S ASTERS Vol .14,No .6Dec .,2005收稿日期:2005-10-12; 修订日期:2005-1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0425008)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研究.文章编号:100424574(2005)0620001207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史培军(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3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探讨。
本文在前3篇文章的基础上,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完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论证了灾情形成过程中恢复力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区域开发与安全建设的互馈关系,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出了由政府、企业与社区构成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
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灾情形成过程中,脆弱性与恢复力有着明显的区别,脆弱性是区域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综合作用过程的状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恢复力则是灾害发生后,区域恢复、重建及安全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的动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行政管理能力、政府与企业投入和社会援助水平。
区域安全水平与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划定区域高风险“红线区”的办法,调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减灾范式。
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灾害链规律,以及灾害系统所具有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完善由纵向、横向和政策协调共同组成的一个“三维矩阵式”的区域综合减灾行政管理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区全面参与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1-05-10;修订日期:2002-06-20 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998)和骨干教师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减灾研究.文章编号:100424574(2002)0320001209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在作者分别于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评述了最近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
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建设安全社区(区域)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关键词:灾害科学框架;区域灾害形成过程;允许灾害风险水平;安全社区中图分类号:X 4 文献标识码:ATheory on disaster science and disaster dynamicsSHI Pei 2jun(K 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China ;Institute of Res ources Science ,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w o papers com pleted by the author including “Study on Theory of Disaster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e ”published in 1991and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Study ”published in 1996,the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science research in recent 6years is reviewed ,and the research frame of disaster science is brought forward.M oreover the theory system on “regional disaster system ”is perfected further.Through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res ource exploitation and di 2saste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 processes ,disaster system dynamics in earth surface is analyzed.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of “allowable disaster risk level ”is defined to establish security community (region ).K ey w ords :disaster science system ;regional disaster system dynamics ;allowable disaster risk level ;security community 伴随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 DNDR )活动的结束和国际减灾战略(IS DR )的实施[1],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为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所高度重视[2,3]。
灾害系统的初步认识
灾害系统的初步认识摘要: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灾害学研究正逐渐成为一门热门学科。
然而,对灾害的概念却存在很多争议,很多研究者通过举例来代替灾害的概念,这显然不利于灾害的理论性研究。
本文将对灾害的几种概念进行简要的总结,并提出认为适合的概念。
灾害的种类是复杂多样的,灾害分类是灾害研究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
灾害系统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者综合作用的产物,不能片面地地各要素划分主次。
关键字:灾害;概念;灾害分类;灾害系统;初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大国。
仅陆地面积就达到96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海域面积达到1260多万平方公里。
在如此辽阔的疆域内,更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错综复杂的板块结构等,造就了自然灾害多样、灾情的严重性。
常言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若是灾害频繁、严重,则会民不聊生,国无宁日[1]。
实践的需求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众多研究者对灾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史培军教授在1991至2009年间,共发表了五篇灾害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系统的向我们阐述了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学科建设的内容[2~5]。
灾害的研究主要还有对风险评估、脆弱性、灾害链、应急管理等的研究[6~8]。
在前期自然灾害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本人阅读大量关于灾害学的相关文献,对灾害学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灾害学想要在理论上指导实践,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首先需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灾害?然后很多研究中却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本文将对多位学者提出的概念进行总结,并提出笔者认为较合适的概念。
对不同灾害的类别进行划分,以期能够形成一个较为你完整的灾害理论体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灾害系统的内容进行阐述,对灾害系统的各要素的内涵进行分析。
1 灾害科学1.1 灾害的概念什么是灾害?这是我们在学习灾害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到现在还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一门关于灾害共生实践的学问
一门关于灾害共生实践的学问日本灾害社会学述评蔡麟*日本乃世界著名多灾之邦,地震㊁海啸㊁台风㊁暴雨㊁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尤为频繁㊂置身于这种 危机四伏 的自然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关于灾害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灾害社会学渐次形成㊂本文拟从系谱㊁基本框架㊁重要概念㊁主要研究领域和实践取向等五个方面,对日本的灾害社会学做一概观㊂一日本灾害社会学的系谱论及日本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先驱,一般会追溯到明治时期的地震灾害预防调查会和大正时期的临时震灾救护事务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关于东京大轰炸和核爆炸受害者的调查也是日本灾害社会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而作为学术研究的灾害社会学研究的起点,则是关于1964年新潟大地震时的恐慌行为及灾害信息问题的美日合作研究㊂参加这一研究的安倍北夫㊁冈部庆三和秋元律郎是日本灾害社会学界公认的第一代学者的代表㊂安倍的主要业绩在于通过对城市居民的灾害应急行为的系统分析,归纳出决定生死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成功逃生的应急本文作者:蔡麟,1954年生,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行动模式㊂冈部以人际交往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推进了灾害信息和避难行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㊂秋元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后美国灾害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归纳:二是把美国灾害社会学理论运用于日本的灾害案例研究,提出日本城市灾害的组织应对模式;三是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㊂就学者梯队而言,日本灾害社会学至今已有六代学者㊂①以吉井博明和广井脩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在研究重点上,继承第一代学者的传统,继续致力于灾害信息研究;在研究志向上,更加注重服务于社会实践,开启了以 智囊团 身份,参与重大法律法规和政府决策制定的先河㊂对日本来说,在灾害较少发生的20世纪80年代,第一㊁第二代学者得以潜心反思和整理以前的调查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批灾害社会学基本理论著作,如‘都市災害の科学“(安倍北夫等,有斐阁,1982)㊁‘都市と災害“(秋元律郎,至文堂,1982)㊁‘災害報道と社会心理“(广井脩,中央经济社,1987)等㊂山本康正㊁浦野正树㊁广濑弘忠㊁田中淳㊁林春男㊁田中重好等一批年轻人在参加这些著作的资料整理和部分执笔的过程中,成长为第三代学者㊂大矢根淳㊁横田尚俊㊁中森广道㊁山下祐介㊁渥美公秀等第四代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生涯,到1995年阪神㊃淡路大震灾时成为受灾地长期研究的中坚力量㊂在阪神㊃淡路大震灾时初涉灾害社会学研究的菅磨志保㊁越山健治㊁永松伸吾㊁関谷直也㊁浅野幸子等人,在之后接连发生的芸予地震㊁中越地震㊁能登半岛地震等灾害中积累起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被称为第五代学者㊂而活跃于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研究第一线的一批新人,正在成长为第六代学者㊂从研究本身来看,日本灾害社会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进步显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跨学科研究者增加㊁研究领域扩大㊁受灾地长期调查研究方法得以确立以及灾害共生对策成为核心主题㊂究其背景,以下两点十分重要㊂(1)新暴露的灾害问题促使更多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投入灾害社会学研究,从而拓展了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㊂如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引发的海啸,致使上百人丧生,这促使信息科学与灾害社782一门关于灾害共生实践的学问 җҗ 此为大矢根淳在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阐述的观点㊂882җҗ 专题二社会学理论会学联手致力于海啸警报迅速化问题研究;遇难者中有13名参加学校郊游的小学生,这使学校如何在突发灾害中保护学生生命的问题成为教育学与灾害社会学共同面对的新课题㊂沙林事件㊁东海村JCO临界事件以及美国 9㊃11 恐怖事件等重大人为灾害的发生,使危机管理成为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㊂(2)云仙普贤火山喷发㊁北海道西南冲地震及其引发的奥尻海啸㊁阪神㊃淡路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避难生活和复兴建设的长期化问题,使受灾地长期研究成为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㊂而重大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关于东京圈直下型地震㊁南海㊃东海地震的预测,则使灾害共生实践成为日本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㊂二日本灾害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以集合行动论㊁社会信息论㊁组织论和地域社会论为视角的研究,构成了日本灾害社会学的基本框架㊂①1.集合行动论视角在研究范式方面,集合行动论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学研究经历了由 崩溃论 到 创发论 的转换㊂20世纪70年代之前,关于灾害时集合行动机制的主流研究,基本上都属于 崩溃论 的范畴,以 致灾因子引起外部物理环境崩溃 社会系统崩溃 行为规范崩溃 为研究假设的基本模式㊂这种 崩溃论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开始受到质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逐渐移向社会结构㊁社会组织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如何在灾害这一特殊背景下得以重构或创新的问题, 创发论 的影响力随之渐次增强㊂在研究对象方面,集合行动论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关注重点也有明显变化㊂恐慌行为曾经备受关注,但大量案例研究表明,灾害时很少发生恐慌行为,未能成功逃生的原因大多在于未能及时采取恰当的①参见田中淳等著‘集合行動の社会心理学“(北树出版,2003)和田中淳论文‘災害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6 年作
者在自然灾害学报上发表了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评述了灾害研究的 致灾因子论、 孕灾环境论、 。 2002 年作者又 在自然灾害学报上发表了 三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提出了 灾害科学与技术 的框架 , 即明确了 其由 灾害科学、 灾害技术与灾害管理 3 个分支学科组成 , 并进一步把 灾害科学 划分为 基础灾害学、 应 用灾害学和区域灾害学 , 还阐述了 灾害脆弱性评估、 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系统动力学及区域灾害过程 , 明 确了减灾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内容
∀ 2∀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 卷
show s tha:t based on integ rated d isaster reduction, catastrophe risk governance has becom e an i m portant counter m easure for reg ional and g 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wh 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upporting system o f sus tainab le develop m ent rea lizatio n strategy together w ith the other three counter m easures o f the resource conserv in g and env ironm ent- friend ly society construction , the c ircular econom y m ode deve lopm en, t and th e low carbon econ om y m ode establish m en. t K ey words : d isaster system; d isaster r isk science ; integ 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 catastrophe risk governance ; sus tainab le deve lo pm ent 1991年作者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 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提出了由 致灾因子、 承灾体及孕灾 环境共同组成的灾害系统 的概念, 并阐述了 灾害链、 灾害群、 灾害机制、 灾度与灾害区划 承灾体论和区域灾害系统论 , 并阐述了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分类和 然 灾 害 学 报 JOURNAL OF NATURAL D ISASTERS
Vo.l 18 No. 5 O c. t 2009
文章编号: 1004- 4574( 2009) 05- 0001- 09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史培军
1 , 2, 3
(1 . 北京师范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875 ; 2 . 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演变与 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875; 3 . 民政部 /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 北京 100875)
摘
要 : 作者曾分别于 1991、 1996、 2002 和 2005 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 4 篇文章 , 对灾
害系统的性质、 动力学机制、 综合减灾范式 , 以及灾害科学体 系等进行了探讨。在 前 4 篇文章的 基础 上 , 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 应对巨灾行动 , 以及防范 巨灾风险和加 强综合减灾 学科 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 阐 述了对 区 域灾 害系 统 作为 社 会 生态 系统 、 人 地关 系地 域系 统 和 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 划体系 本质 的认识 ; 区分 了 多灾种 叠加 与 灾害 链 损失 评估 的差 异 ; 论证了 综合灾害风险防范 的结构、 功能 , 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 ; 构建了由灾害科学、 应急 技术 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 灾害风险科学 学科体系。研究结 果表明 , 通过综 合减灾 , 防范 巨灾风 险已 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 这一 措施与 资源节 约型与 环境友 好型社会 的建设 , 循 环经 济模式的发展 , 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 , 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 : 灾害系统 ; 灾害风险科学 ; 综合减灾 ; 防范巨灾风险 ; 可持续发 展 中图分类号 : X 4 文献标识码 : A
[ 3]
。 2005 年作者还在自然灾害学报上发表了 四论灾害
[ 4]
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明确了 区域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 , 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框架 : 灾害分类体 系、 灾害链、 灾害评估、 灾害形成过程、 灾害系统动力学及区域综合减灾模式 。对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认 识 , 离不开对减灾实践活动的不断总结。 2008 年作者所在单位全面参加了应对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 害和 5 月 12 日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 从参与应对这些巨灾的实践中, 深深感到当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应对 巨灾能力的不足 , 特别是科学地认识巨灾形成过程并寻求防范巨灾风险的途径迫在眉睫。又遇参加 2008 年 8 月 25- 29 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灾害与风险会议, 以及参与完成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 划 ! ! ! 综合风险防范 ( I H DP - I RG )科学计划 等相关研究工作。因此, 有必要在前述 4 论灾害系统研究的 理论与实践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与完善对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 当前国际上开展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 , 世界各国深受各种灾害的影响, 除几次特大地震外, 其他一系列自然灾害都程度不同地 显示出与全球环境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 5]
。与此同时 , 人们高度关注巨灾造成的灾害影响, 诸如 2003 年的欧洲
热浪 , 2004 年的印度洋地震 ! ! ! 海啸 , 2005 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2008 年的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08年的中国汶川地震 ! ! ! 滑坡、 崩塌与泥石流灾害等。在这些大的背景下, 无论学术界, 还是政界和工商界 人士 , 都把目光聚焦在对灾害风险的综合研究上, 试图寻找到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良策。 1 . 1 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 ( GRF ) 2005年联合国在日本神户举办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后, 一个综合探讨减轻灾害风险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于瑞士达沃斯举行, 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与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齐名的 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 (每两年举 行一次全球性大会和一次区域性大会 )。关于该系列国际会议 (论坛 ) 2006 年的大会内容已在本人等撰写的 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 ! ! ! 从 2006 年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看中国发展与减灾协调对策
Abstract : The author has published a continuous series of four papers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 ice on d isaster re search in 1991, 1995 , 2002 and 2005 , in wh ich the essence and dyna m ic m echan ism of disaster system, the in te 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paradigm, the d isaster sc ie nce system and other relevant i m portant issues w ere deeply dis cussed . Based on th ese 4 prev io us papers, the direction of in tegrated disaster risk research , catastrophe cop ing ac t io n , catastrophe risk governance ,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 n of in te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d isciplin e are first ly analyzed and summ arized in this paper ; then the understanding o f th e essence o f reg io na l d isaster system is put for w ard and exp la in ed . It is conc luded th at reg ional d isaster system, w hich be lo ngs to the soc ial ecolog ical sys te m and th e hum an earth system, and is capable of c lassif 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at mu lt i spatial and tem pora l levels; th e difference betw een loss assessm ent for m ulti hazard overlay ing and disaster cha in s is dist inguished ; a fter th at , th e structure , th e function, and the structure function opt i m ization m ode o f integ rated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are introduced and dem onstrated in deta i; l fin ally , the discipline syste m o f d isaster risk sc ience is estab lished and for m ed , wh ich is com posed o f disaster science , em ergency technology and risk m anagem en. t The research resu lt